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称象》一课教学中,学生知道了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意会称象的方法。读完课文,我正在思索要不要展开讨论,让学生交流还有没其他称象的方法,忽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不等我点名,“机灵鬼”徐锋就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老师,曹冲用水的浮力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用跷跷板来称大象,行吗?叫人造一块很大的跷跷板,足够放得下大象,然后把大象赶到木板上,在另一边放石头,等到两边都平衡了,就把大象赶下来,称出石头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就知道了。”“呀,这办法真好!”我脱口赞道,学生也随声附和。正当我们…  相似文献   

2.
《称象》一课(六年制第四册),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曾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了曹冲称象的方法1,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肩g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此间一出,学生一下子沉默了陷入紧张的思考,我接着说:…  相似文献   

3.
课堂回放镜头一:重温故事,提出问题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生:替换。师: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说到替换,不得不说这个故事。(屏幕出现:曹冲称象)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生:先把大象赶到一条船上,在船上刻下水位,再用石头替换大象,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以了。师:对!聪明的曹冲就是用等量的石头替换大象,把原本  相似文献   

4.
关于等量代换,也许你并不陌生.你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故事是这样的:有人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可文武百官面对这个“庞然大物”束手无策,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曹操八岁的儿子曹冲献上一计,简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先把大象赶到一条船上,在吃水线作上标记,然后再把大象赶到岸上, 往船上装石头直到吃水线为止,这样称出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用的方法就是“等量  相似文献   

5.
学会转化     
同学们都学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大象很重,当时又没有这样大的秤,怎么办呢?曹冲建议把大象牵到一艘大船上,在船下沉的部分刻下记号后将大象牵走,再在大船上装上石头,使船下沉到同一记号处,这样只要称出石头的总重量,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实际上,曹冲称象就应用了转化思想,把大象的重量转化为石头的重量。  相似文献   

6.
林革  徐桂平 《初中生》2005,(19):38-39
关于等量代换,也许你并不陌生.你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故事是这样的:有人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可文武百官面对这个"庞然大物"束手无策,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曹操八岁的儿子曹冲献上一计,简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先把大象赶到一条船上,在吃水线作上标记,然后再把大象赶到岸上,往船上装石头直到吃水线为止,这样称出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用的方法就是"等量代换",即用相同重量的石头来代换大象,从而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不少反映古人非凡智慧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中所包含的智慧和策略应用于数学学习,可以收到举一反三、启迪思维之效,对于学生感悟解题策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现举几例。一、曹冲称象与转化策略三国时,曹操的一位朋友用船给他送来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可大象太重无法直接称量,众大臣冥思苦想仍不得法。这时,聪明的曹冲想到了一个方法:把不能直接称量的大象体重转化为能直接称量的石头重量。就是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身刻上水位线,再从船上牵下大象,把石头一块块装上船,直到水位线与大…  相似文献   

8.
一、故事导入——引出“转化” 1.师:同学们都曾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面对“大象”(板书)这个庞然大物,7岁的曹冲是怎样巧妙地称出它的重量的? 2.师:象太大了,当时没有工具能直接称出它的重量,曹冲想到把它“转化”(板书)成称“小石块”(板书)的重量,从而知道大象的重量,很了不起,非常有新意,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9.
等量代换同学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吧?为什么曹冲用一条船就能够称出大象的质量呢?其实,他是运用了“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用石头的总质量代替了大象的质量。所谓“等量代  相似文献   

10.
谢洋称象     
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曹冲称象》,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孩子,七岁时就能想出好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他先把大象赶上船,看船身下沉多少。然后沿着水面在船眩上画一条线,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到线的地方为止。  相似文献   

11.
在&;lt;称象&;gt;一课教学中,学生知道了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意会称象的方法。读完课文,我正在思索要不要展开讨论,让学生交流还有没其他称象的方法,忽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不等我点名,“机灵鬼”徐锋就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老师,曹冲用水的浮力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用跷跷板来称大象,  相似文献   

12.
在讲授《电工原理》课的“电源输出最大功率的条件”时,以前学生只死记“电源内阻与负载电阻相等时输出功率最大”这个结论,至于为什么,就很少有人深究了。现在我把学生已熟悉的数学知识最大面积问题通过类比,横向迁移到电工原理中来,这个费解的问题就变得显而易见了。这就是巧用知识迁移方法来解决难题的妙处。《曹冲称象》的故事,妇孺皆知。曹冲为了称出大象的体重,先把大象诱上大船并记下大船的吃水深度后,再用石头代替大象放上大船,当石头船与大象船的吃水深度相同时,将石头分别称量并相加,所得总重即为大象的重量,从而解决…  相似文献   

13.
天平称糖果     
<正>小朋友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曹冲为了知道大象的重量,先让人把大象赶上船,并在船舷上做标记,再把大象赶上岸,然后让人往船里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画标记处,最后通过称石头的重量,得出大象的重量。曹冲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数学中的“等量代换”原理,即两个完全相等的量,可以互相代换。我们解数学题时,也经常会用到这种原理。  相似文献   

14.
刘新峰 《考试周刊》2011,(11):180-181
中国历史上有"曹冲称象"的故事:年仅六岁的曹冲,借助船舷上刻画的记号,用很多的石头代替大象,产生相同的效果,再一次次地称出石头的重量,求其之和,就间接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种"大小转化"的巧妙思维方法就是一种很好的"等量替换法"。  相似文献   

15.
一、“曹冲称象”的解题思考这是一个传颂千古的故事 :曹操获得一头大象 ,与大家一边看一边议论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由于当时没有这么大的秤杆 ,没有先进的仪器 ,这就成了一个问题 ,一个非常规应用问题 .存在不同水平的“问题解决” .有人提议把大象宰了 ,割成一块一块地称 ,这是一种“化整为零”的策略 ,重量虽然出来了 ,但珍贵的大象却不复存在了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 7岁 ,他提出一个聪明的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 ,看船身下沉多少 ,就沿着水面 ,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 ,往船上装石头 ,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  相似文献   

16.
三国时期,有人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可怎样称得大象的重量呢?大臣们都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后来曹操7岁的儿子曹冲想出了一个办法:先把大象牵到一只大船上,在船舷上沿着水面划一个标记,然后再“请出”大象,在船上装上一堆石头,…….这种石头换大象的称重法,类似于数学上的“化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都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面对"大象"这个庞然大物,7岁的曹冲化大为小,将称大象转化为称石头,用转化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非常了不起,非常有新意,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  相似文献   

18.
谢红芬 《中小学电教》2009,(10):145-145
<正>一、第一次教学(一)故事引入1.师:大家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师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2.引入:为什么曹冲称出了船上石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了呢?其实这里面用到了一个策略——替换(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案例1】师: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生讨论)生: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案例2】师:乌鸦用放小石子的…  相似文献   

20.
“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聪明的曹冲先把大象赶上船,看船被水淹没到什么位置,在船上刻上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里装石头,当船被水淹没到记号处时.就可以断定船上的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为什么大象的重量等于这船石头的重量呢?因为船两次下沉的深度一样,只有当大象与石头一样重时,船下沉的深度才会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