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业单位的临时用工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在管理上也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纠纷如不妥善解决,会妨碍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会影响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用工数量激增,用工形式多元化,劳动用工管理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给高校高校后勤的用工管理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用工成本增加;二是用工管理要求更为严格与规范;三是随着新聘员工的维权意识的增强,劳  相似文献   

3.
摘要:在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复杂环境下,用工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劳务派遣的优势,有效应对和规避用工风险,减少人力资源损失,是企业管理者及管理部门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德国的机械产品在质量、使用寿命及可靠性方面均居于世界前列,究其原因,除了有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外,企业中拥有高素质技术工人是重要保障。文章阐述德国企业的用工标准。技术工人的培养方法,及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高职院校招生与企业用工相互关联。为克服校企各行其事,招生、招工不协调的问题,应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招生招工宣传、合作培养、就业保障等方面全面协作,促进形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互动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的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帮助大家准确理解和应用《劳动合同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组织专家以实用案例形式编写了《劳动合同法理解与应用》一书。本书以《劳动合同法》为核心.围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裁人各环节.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劳动合同的订立.试用期.培训协议.违约金。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终止.集体合同.劳务派遣,灵活用工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或编写模拟案例.深入浅出地解读《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法条.形象.直观地展现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施行之后。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应做出的调整,以避免因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缺陷给企业事业单位用工带来高昂的成本.并面临不必要的法律风险。本刊自本期始将选载书中部分实用案例及经典分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劳务用工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可以说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经济价值,运用得不好则会阻碍企业健康良好的运营发展,由此可见劳务用功存在一定的风险。石油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防范与规避劳务用工风险成了企业所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文就石油企业劳务用工风险与防范措施两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该文针对当前我国企业人才市场面临的新情况,阐述了企业人才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竞争激烈的原因,提出了企业人才招聘的正确理念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10.
《劳动合同法》实施对高校后勤用工产生重大影响,高校后勤正面临着巨大的用工成本压力。我校后勤在劳动用工方面,针对重点难点问题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科学合理地使用好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及其他制约毕业生就业因素 ,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面临着新的较为严峻的挑战。企业是理工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为增强理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本文从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因素分析入手 ,对如何做好理工科在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做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引言 随着企业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外部招聘是企业获取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企业发现,花费大量资源招聘来的新员工很快就辞职了。新员工的流失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员工的组织承诺,最终将制约着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黄剑 《中国培训》2009,(9):34-35
为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应对紧张的就业局势,苏州市于2009年初开始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形成了政府、培训机构、用工企业、技工院校四级联动,分工明确、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共谋培训的良好局面。截止6月底,全市共培训困难企业职工10576人,农民工33303人,城镇失业人员16808人,新成长劳动力11579人,创业培训5647人,其它739人。  相似文献   

14.
正胜任特征是指劳动者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并能够很好地区分劳动者的劳动成绩以及各种潜在的特质。而胜任特征的模型是指在相关科学方法指导下,以人员绩效高低为基础的、以鉴别岗位胜任能力为目的而确立的一种结构模型或者模式。胜任特征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意义上的胜任特征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包含自我、社会概念和动机等心理因素。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