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倦怠感已经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也已经引起了学者的相关重视,本文对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关于新手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价值,提出新手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形成的三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教师职业倦怠感起源于很多不同的原因,而且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国内多起学生袭击教师的行为出发,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与学生心理的关系。通过研究探讨教师职业倦怠感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找出解决的办法,共同促进师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师角色冲突是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而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增强教师的角色控制感和职业认知感,减少教师职业倦怠感.本文就此问题展开一番论述.  相似文献   

4.
研究使用职业倦怠调查问卷,以贵州省特殊教育教师为对象,研究发现贵州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感总体呈中度倦怠,轻度和中度倦怠人数最多,均超过35%;其中教龄、学校类别、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感愈来愈成为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主题.尤其,来自心理学方面的实证研究较为突出地显示了其中种种成因及负面效应.除此,将视角转向以探究生命意义为矢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从这一立场出发,对教师职业倦怠感产生的个体深层次内在缘由作一可能的尝试性探析,亦为必要而有新意.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笔者认为:在一些中学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表现为情绪上的倦怠感、较低的成就感、教师厌教感、心理疾患多等,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工作压力、福利待遇、社会地位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必须从教育机制、社会期待、主体心理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业倦怠感通过影响教师身心健康和工作状态,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相关研究注重对外部影响因素的探讨,缺乏教师从教动机和社会情感能力对职业倦怠感影响的研究。本研究基于1169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探讨了教师内外从教动机和社会情感能力对职业倦怠感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教师职业倦怠感在性别、学段、职称和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内部从教动机和社会情感能力负向显著影响职业倦怠感,外部从教动机正向显著影响职业倦怠感;社会情感能力在内部从教动机对职业倦怠感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通过革新教师引育理念、保留教师从教“初心”和提高社会情感能力,预防或缓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专门用以说明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概念。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意而为之时,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就会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通常出现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在:长期的情绪倦怠感、人格的解体、低成就感。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王芳、许燕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感问卷对174名中学教师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出现.情绪衰竭最为明显。(2)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位于教龄6—10年和16—20年两个阶段。(3)教授高考科目的教师的倦怠程度明显地高于教授非高考科目的教师;教授文科、理科的教师个人成就感明显地高于教授综合科目的教师。(4)性别、职称、班主任、任教班级类型对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苏州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方法:采用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评估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1)苏州中小学教师的总体职业倦怠并不严重,但教师的情绪衰竭比较严重;(2)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4)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心理健康状况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心理健康也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关于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层出不穷,而针对各学科教师倦怠感成因的具体研究却少之又少。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主要因三种冲突而起: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试卷评价的标准性;教师教学的艰巨性和学生目的的功利性;专业素养要求的宽泛性和自身能力水平的有限性。语文教师应坚守大语文教学观、灌输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并有效协调、和悦身心,方能缓解或防治自身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2.
黄艳萍 《广西教育》2013,(47):92-93
从学生英语学习焦虑与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定义、成因以及危害性分析入手,探究两者间存在的互为激发关系及其严重后果,并提出有效防范和降低它们的负面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有军  叶娅 《成人教育》2013,33(1):111-112
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大,我国教师这一职业出现倦怠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教师本身的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评价体系落后等是导致我国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要使教师摆脱职业倦怠就必须帮助教师进行压力管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因此,只有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加以理性审视,才能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减少倦怠感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过程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现象已经引起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教师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和成长的主要载体,在整个教师教育体系中设置科学规范化的组织策略,将有助于避免或减少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进而完善教师从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到在职培训的一体化进程,以确保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罗彩艳 《英语教师》2022,(19):73-78
阐述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定义、特征及不同类型教师的职业倦怠表现。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中英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从国家和社会、学校组织、教师自身三个层面探讨应对高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指出社会各界应正视高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缓解和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让教师在教育事业上发光发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编问卷对243名高等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我国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略低于在职教师的水平。(2)入学动机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的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高于把做教师作为谋生手段等的师范生。(3)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高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比较富裕的同学。(4)不同年级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著性差异,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大一、大四、大二、大三。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课程设置及实习模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职业倦怠会造成情绪衰竭、消极怠慢、低职业效能感等不良影响,从而降低高级技术学校的教学质量,最终影响到社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阐述职业倦怠给学生、教师及高级职业学校带来的危害,分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并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尝试提出消除职业倦怠感的方法,强调激励措施在消除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的重要性,同时呼吁社会对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实施新课改以来,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蔓延,其中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是主要原因,一方面,教师工资统一由财政拨付,为减少负担,严格限制教师数量;另一方面,因为退休、流失、提拔等原因,一线减员十分严重,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校不得不加重教师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编的《免费师范生选择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问卷》,对556名免费师范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其选择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的现状及特点,结果表明:(1)免费师范生选择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排列顺序为职业声望认同、社会支持、专业承诺、职业吸引力;(2)与男生相比,女生选择教师职业更多是考虑社会支持和教师职业声望认同;(3)教师职业对独生子女的吸引力显著大于非独生子女;(4)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多是从职业吸引力方面来选择教师职业的,理科生更多则是因为社会支持和有更高的专业承诺的缘故;(5)大一和大三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四种价值取向都显著高于大二学生;(6)教师职业对父母是经商的免费师范生的吸引力最大,其次是农民和工人子女,最后是教师子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中职教师的压力也更为凸显,与之相应的是中职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不断加深.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倦怠的表现和成因,并主要从教师层面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