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Et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小学数学作为数学的基础。与生活的联系则更为紧密。我们也只有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其“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的特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生命力,使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因此.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也极大程度地推动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华罗庚在《大哉,数学应用》一文中作了精辟阐释:“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备方面无处没有数学的贡献。衡量国民数学素养的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观念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目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加强数学应用教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21世纪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邢雪  李林倩  苏画画 《数学教学》2011,(7):21-23,25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往往折射着多彩的数学思想.其间融合着代数与几何的数学之桥.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能激起你解题的好奇心,让你如同漫步在一个纵横字谜一样的游戏里,无法自拔.思维的秘密就在这不经意间呈现——这就是数学解题的乐趣.本文经由一个数学竞赛题的证法探究,引领你一起去体会数学解题的喜悦与美感.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结绳计数、大地测量开始,数学的发展就和它的应用形影相随,整个数学的历史就是一个从实际需要到数学理论再到数学应用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关于数学的应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有一段精辟的见解:“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进入20世纪后半叶,数学的应用更是突破了传统范围,它的知识、思想、方法已经渗透到科技、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经济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甚至考古学等.向广大读者系统介绍数学的广泛应用,展示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本刊责无旁贷.从本期开始,《时代数学学习》隆重推出“数学应用的故事”系列.品味生动有趣的故事,饱览数学应用的无限风光,岂不美哉!  相似文献   

5.
苑建广 《中学教研》2013,(12):33-36
数学与思维犹如一对夫妻,共同演绎着千古不朽的神话.“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数学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思维,都要通过思维来表现.反过来,数学又是思维的工具.在探索、研究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思维品质也在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并因此标志了数学修养之深浅.本文对数学思维品质的5个方面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猜想家”.其中极端化原理是数学猜想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合情推理的重要方式,也是数学发现的艺术之一.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养成猜想的习惯,并及时归纳总结猜想技巧,使其猜之有理,猜之有据,猜之有效,猜之有趣,真正体现出数学猜想的魅力.通过几例,谈一下极端化原理在数学猜想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变脸     
川剧中的变脸在艺术舞台上可谓一绝,每次欣赏都令人叹为观止.而在数学学习中,只要我们注意研究就会发现,有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亦具有“变脸”之功能.下面举一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数学知识及其思想方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对数学的应用有着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数学的抽象性之特征,决定了数学思维的核心形式是抽象思维.中学数学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学习数学,提高数学能力的归宿,应该是思维能力的提高;数学水准的衡量更多地就是反应在数学能力上.解题有其方法,更要把握好解题原则.就多年教学中的解题实践,遵循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浅谈数学解题的几点原则.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人类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结绳计数、大地测量开始,数学的发展就和它的应用形影相随,整个数学的历史就是一个从实际需要到数学理论再到数学应用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关于数学的应用,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有一段精辟的见解:“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进入20世纪后半叶,数学的应用更是突破了传统范围,它的知识、思想、方法已经渗透到科技、经济、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经济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甚至考古学等.向广大读系统介绍数学的广泛应用,展示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本刊责无旁贷.从本期开始,《时代数学学习》隆重推出“数学应用的故事”系列.品味生动有趣的故事,饱览数学应用的无限风光,岂不美哉!  相似文献   

12.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相似文献   

13.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之路上,会显得非常的枯燥无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发掘其中的魅力,无法自主地探寻数学的奥秘.为了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教师要美化数学教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和美感.以数学美感为基础进行课堂引导与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欣赏、探究的兴趣,增强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教师有必要将美学课堂引入数学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学价值、应用价值,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促进数学文化传播,增强素质教育内涵,实现数学文化育人的价值.文章将结合具体实例阐述数学文化美感课堂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知道,数学教材有简约性,对数学问题的解答,往往只有思维结果,省去思维过程.与之相应的是:一方面教师们善于概括题型,把解题模式化,另一方面,教师们热衷于搞题海战术.模式化的数学解题教学,只能使学生思维僵化.而搞题海战术,不过是应试的一种侥幸心理,其效率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与模式化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5.
解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普遍认可.长期的解题经验和解题教学的实践表明,完美的解题与广泛的数学联想是密切相关的.对有些问题我们通常说“想不到”,实际上应该说是“联不上”.因此,要想提高解题能力,首先要在解题中提高联想水平.“外形联想”是根据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所显露的外形结构特征,联想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潘玮炜 《数学教学》2005,(11):11-14
在面临课程改革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数学教育研究.然而数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何在?数学教育可以回答什么样的问题?怎样的回答才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证据才能支持你的观点?如何收集这些证据?数学教育中的理论和模型是怎样的?如何评价这些模型和理论?有很多人试图用数学研究的观点和方法来做数学教育研究.本人在读完美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学家舍恩菲尔德的这篇原著后受益匪浅,于是试着将之编译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7.
童晓群 《数学教学》2005,(10):F0002-F0002,1,34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课堂生机勃勃.但是,我们在看到很多教师大胆创新、追求教学风格的同时,也会发现不少教师缺乏理论学习与分析,盲目追随攀比与模仿,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绣腿.这种虚伪的美丽,表面上可能一时给人以新鲜之感,实则把数学教学改革引入误区.以下几种情况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每个数学命题,总隐含着特定的数量关系,或隐含着特定的空间形式.解题者应能洞察这两个隐藏的特点,通过巧设,既简捷又漂亮地解题.今选用数学竞赛及高考试题为例陈述之,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常听文科班同学感叹:“成也数学,败也数学.”作为老师无不为之动情.一方面文科班的同学大部分数学基础不扎实,对数学缺少兴趣,信心不足,畏惧数学;另一方面,大家又对学好数学抱有美好的愿望,默默下决心,争取一搏,体现个人价值.在这矛盾与困惑中会逐步形成焦虑心理,欲速则不达,甚至导致恶性循环.下面是本人的一些体会及做法.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作业的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创新意识已深入课堂,深入到数学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数学作业的设计也要创新,要以批判的眼光继承和发扬传统数学作业的优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