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品外部性与非营利机构自营收入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鸿飞  陈浩 《科研管理》2004,25(6):76-79,102
按“非营利机构的模式”运行和管理改革社会公益科研机构是国家的基本方向之一。资金困境是阻碍非营利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讨论了非营利机构产品外部性在组织中的作用,认为充分利用外部性可以有效地提高组织自营收入,进而缓解资金困境。  相似文献   

2.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作为非营利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全国性的体系,绩效评估的理念还未在非营利组织及相关人员、机构中普及,开展全方面的绩效评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我们应从观念、制度、方法及机构上促进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3.
自律、竞争与监管——美、加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岳  许昀 《学会》2007,(2):30-33
<正>2005年底,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组织考察团对美国、加拿大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进行了考察。考察团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杨岳副局长为团长,包括部分省级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的官员。考察团访问了美、加两国的有关政府机关、非营利组织和研究机构,就非营利组织的注册登记制度、监督管理体制、内部治理和社会监督等情况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通过考察,我们了解了美、加两国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的一些基本情况,接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得到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田青  周咏梅 《学会》2013,(9):24-30
理事会是非营利组织的核心职能机构,理事会的特征与非营利组织财务绩效的关系逐渐成为学者和管理者研究的焦点。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有关理事会职能、责任、特征以及非营利组织财务绩效的研究成果,以期为理事会特征和非营利组织财务绩效关系的改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非营利组织评估指标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清洁  曹庆萍 《学会》2008,(6):43-47
该文借鉴企业综合业绩评估工具—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构建了基于平衡记分卡的非营利组织评估模型。在国内外非营利组织评估理论、具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建立了我国非营利组织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组织机构评估、组织治理评估、非营利性评估、发展能力评估和项目评估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许向阳 《科协论坛》2005,20(12):24-26
研究和经营非营利组织,不可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其非营利性的问题。如何理解和认识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关系到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定位、经营运作、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评估、法律法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从理论上厘清非营利性涵义,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非营利组织行为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仲伟周 《预测》2003,22(3):12-16
文章对中国理论界的非营利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动因、非营利组织的内涵与外延、非营利组织的本质功能及其扭曲与矫正、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非营利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挑战以及非营利组织发展案例评估研究等6个方面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评析;文章从比较研究角度提出了中国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即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研究、经济绩效及其评价研究、管理与控制体制研究、比较研究与应用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文国锋 《学会》2006,(10):3-13
2006年7月17日至29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李勇率领代表团一行12人出访日本,围绕中日政府间技术合作项目——“日本NPO法律制度研修”,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一系列考察、学习活动。访日期间,代表团聆听了部分日本专家学者的讲座,与部分日本政府官员、民间非营利组织负责人进行了讨论交流,现场考察了一些民间非营利组织、支援机构。这次考察、学习,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明显效果,特别是对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体系、法律框架、发展状况等方面有了较多的了解和把握。本报告分为四个部分:法律制度基本框架、公益法人制度改革、当前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正> 一、国外非营利机构的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在欧美等许多国家中,一般将整个社会机构分为三大类:政府机构、营利机构(企业、公司)、非营利机构。 各国对非营利机构的定义不完全相同,多以描述性语言或从税法、会计制度等角度加以定义。根据其共同点,可将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特殊背景,重点探讨了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的定义和特性,以及此类机构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的特殊价值,这是制定政策促进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1.
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组织可分为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其治理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比较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企业在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特殊背景,重点探讨了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的定义和特性,以及此类机构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的特殊价值,这是制定政策促进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非营利组织的关注,人们发现并非只是政府和企业存在着信任危机,作为"社会良知"的非营利组织,并非天然具有维护其公信力的力量,同样存在诸多缺失公信力的可能和事实.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是社会、被服务耐象、政府、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及捐赠方对其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较晚,而非营利科技组织前身大多是由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主办。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化洪流中,非营利科技组织面临着国内外多重的压力和碰撞。如何有效地实行创新管理对中国非营利科技组织来说尤为迫切。文章在分析中国非营利科技组织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非营利科技组织的创新特征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较晚,而非营利科技组织前身大多是由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主办。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化洪流中,非营利科技组织面临着国内外多重的压力和碰撞。如何有效地实行创新管理对中国非营利科技组织来说尤为迫切。文章在分析中国非营利科技组织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非营利科技组织的创新特征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非营利组织及其对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名 《学会》2005,(2):30-34
本从非营利组织的界定出发,分析这一概念的三个基本属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志愿公益性,进而说明这一概念对于正在进行的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及其条件。全简要回答了四个问题:什么是非营利组织?为什么要有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怎样建立真正的非营利事业单位?为什么要发展非营利组织?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美国基础研究体系的基本框架出发,探讨美国基础研究体系的主要特征。联邦政府是美国基础研究体系最大的资金投入主体,高等教育机构则是最大的执行主体。联邦政府在基础研究体系中的资金投入和执行占比在逐渐减少,而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在基础研究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在基础研究体系中的资金投入和执行占比均在增加。美国联邦政府在基础研究体系中积极拓展政府保障责任,发挥了政府投资基础研究的价值驱动和引领催化作用。各个联邦机构主要为与其使命相一致的科技领域提供资金,以减少资助领域的重叠,避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联邦政府越来越强调加速基础研究向产业实际应用的转化,吸引各创新主体联合推进全创新链条的研究。美国基础研究体系的各主体均非常重视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完全结合,并将国际人才作为重要的资源。本文剖析了我国基础研究体系存在的问题,基于美国基础研究体系基本框架和主要特征的经验启示,对我国基础研究经费配置方式、治理机制、成果转移转化以及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军  姜左  陈嵘  裘迅 《学会》2005,(4):11-14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社会结构及利益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各职能部门随政府放权后,其控制权力适度让渡,为中国非营利组织提供了一个独立发展的空间。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机构有110万个,其中民间组织26万余个,创办和运作非营利组织的途径和办法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模式仍大都停留在仿照事业单位的做法,特别是财务管理等都没有根据非营利组织的本身特点而建立,这势必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绩效指标考核体系性质与功能的充分描述,揭示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客观必然性;本文在针对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体系存在的缺乏统一标准和非经济量化指标等问题及其根源深刻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建立有效绩效指标体系应以合理实用为主要目标、以客观科学为基本原则;并通过对非营利组织与一般企业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的相互比较,提出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指标体系设计应包含的组织内部员工态度、能力与业绩等基本内容,以及完善指标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军 《学会》2009,(11):26-30,47
聚焦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现实,除去规模方面的扩展表征,公信力匮乏是对组织整体演进的当下判断。重构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正是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和能力拓展的实际要求。笔者从概念界定、逻辑起点、话语转换、特殊性四个方面着眼,借助这种理论层级的剖解,试图构建非营利组织问责的解释性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