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断追求精神生活。再加上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社会的广泛运用,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的观念和思维也得到了极大丰富,对社会新鲜事物的认知广而全,尤其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和部门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但对于档案事业这一幕后工作,往往被民众忽视  相似文献   

2.
合理的出书结构是提高图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出版改革和出版评估过程中都应把出书结构问题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如何合理调整出书结构,增强创新意识,也是少儿读物编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万仞 《四川档案》2012,(6):34-3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档案工作的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破除因循守旧的观念;要通过思维、理论、方法的创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中发展自己。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要不断加深对中阂特色档案工作的理解,只有在各个方面加强档案工作创新,我们的档案事业才能适应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各项事业;我们的档案工作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5.
曾国藩的档案意识——兼论著名历史人物档案的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刚 《档案学研究》2003,17(3):26-28
本文对曾国藩的档案意识以及著名历史人物档案的保护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从新闻报道看记者的档案意识——兼议档案宣传面向大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记者是档案宣传的主体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主体,因此,记者(此处专指非档案专业报刊记者)对于档案工作是否了解,了解多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档案工作的宣传.事实也正是如此.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非档案专业报刊的记者对档案知识知之甚少,这从新闻媒体对档案工作的报道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我对记者这一行业一直很向往。当我在电视里、报纸上、广播中听到、看到感人的报道,便会由衷地佩服被老百姓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们。他们的作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人们心中产生凝聚力,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最新的信息。随着自己进入新闻单位从事档案工作,读的、看的、听的多了以后,便渐渐变换了看新闻的角度,开始用档案人的眼睛看新闻。  相似文献   

8.
9.
当今之世,社会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办公自动化开辟了无限广阔和美好的前景:数字化技术可将几万页文件浓缩在一张光盘上;网络通讯可将电子邮件瞬间发至大洋彼岸;现代电脑能写(光笔输入)、能看(扫描输入)、能听(声音输入)、能讲(语音输出),人们坐在电脑前,只要轻轻敲击键盘,即可饱览千姿百态、声情并茂的信息世界;管文管档不用笔,查文查档不翻本,调文调档不开箱,阅文阅档不出门,这些昔日做梦都未梦见过的情景,现在尽可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档案人经常抱怨的社会档案意识不高入手,探讨了其背后的档案人社会意识不高才是根本,就此分析了档案人社会意识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所谓新闻背景,通常的解释,“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在多数情形下,新闻是不能不写背景的。尤其是经济新闻,涉及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交代必要的背景材料,就很难显示出它应有的新闻价值。而恰到好处地运用背景材料,就会使经济新闻增值生色,给人以厚重感。  相似文献   

15.
<正>档案记载的是历史,传承的是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档案人在记录和保存历史、传承中华文明的接力中,得到中华文明的滋养和反哺,以高洁的品行绽放出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生于汉武帝建元初年(约公元前140年),汉代夏阳人(今陕西韩城),曾任太史令,掌国家典籍、编写史书,后世尊其为史界太祖、千古两司马。其用尽毕生心血编写的史学巨著《史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出发,提出了档案世界中物质和意识存在的主要方式和特征-人化自然和物化意识,进而说明了物理管理和逻辑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并简单叙述了档案世界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陈红  陆艳 《浙江档案》2000,(8):21-21
档案是人类极为宝贵的财富,它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人们一般把档案的使用价值归结为知识的交流存储价值和历史凭证价值两方面.其中,知识交流存储价值并非档案所特有,一切图书、资料也具有这种价值,而历史凭证价值一般地说是档案的特有价值,档案价值的特殊性也就在于此,这可以用大量的事实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8.
近年从事经济报道工作以来,对怎样写好经济新闻,尤其是写好短小而有深度的经济新闻,是我常常思索的一个课题.为此,我经常翻阅经济类报纸,认真研读历年获奖的一些经济好新闻,细细品味一些文字简练而内容厚实的名篇佳作.发现不少经济新闻之所以有厚重感,读后余味无穷,除了题材选得好以外,大都与巧妙地运用了背景材料有关.或交代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或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无不对深化和烘托新闻主题,起到了绿叶扶红花的作用.所谓新闻背景,通常的解释,“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在多数情形下,新闻是不能不写背景的.新闻如果缺少必要的背景材料,就如同图画缺少与主体相应的画面,舞台上缺少与戏剧相应的布幕一样,就会黯然失色.尤其是经济新闻;涉及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交代必要的背景材料,就很难显示出它应有的新闻价值.而恰到好处地运用背景材料,就会使经济新闻增值生色,给人以厚重感.怎样运用背景写好经济新闻呢?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我以为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编辑出版领域改革的深入和WTO的加入,关于现代编辑素质问题的讨论也时常见诸各类出版专业报刊杂志。经营意识、市场意识,策划能力、交际能力,这是在论及编辑素质时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复合型人才显然是今天出版业最为需要的人才。因此,对于编辑的学历要求也明显提高了,硕士学历已经成了进入编辑岗位的必备条件。应该指出,这些对于新形势下的编辑出版工作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科技高度发达、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缺乏了这种意识和能力,显然是没有竞争力的;作为一个以图书出版为载体,传播高科技和最新知识为己任的编辑,没有一定的学历层次和学识水准是无法胜任的。确实,中国的出版业亟须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出版人才;尤其是面对中国出版业改革的深化和国际出版竞争的参与,更需要培养出既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具有实务操作经验,既懂出版规律又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出版人。现代的中国出版业不仅需要出版理论家,而且需要出版家,更需要既懂出版理论又懂出版实务的复合型出版人才。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象征,是人们除直接参与社会实践外,认识自然和社会、获取知识信息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是人类一切文化、科学、教育和社会信息交流活动的基础.阅读活动虽有历史、民族、时代、语言、文字等特征和特点,却是世界性的追求,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阶梯. 全民阅读就是全社会的阅读,既是一种文化理想,又是一种现实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