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喜欢让幼儿画主题意愿画,因为它能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春节刚过去,趁着小朋友对节日印象还深的时候,我让他们画一幅“愉快的春节”主题意愿画。“假期小朋友一定过得很愉快,你们能不能把在春节里看到的新鲜事画出来呢?”我的话音刚落,有的小朋友就手握彩色笔在纸上“大刀阔斧”地画了起来,有的蹙眉托腮地凝思。哦,他是在回忆节日里最高兴、最有趣的一件事呢! 我巡视了每个小朋友的画,发现有些幼儿画了又画,直到画面填满为止,缺乏主题。这是因为幼儿时期具有以想象过程为满足的特点,他们的想象常依赖成人言语的描述。于是,我启发小朋友:想想春节干了些什么,春节时爸爸妈妈带你去什么地方玩了?这样,小朋友意愿画的主题趋  相似文献   

2.
那天,我给小班幼儿上美术课,学画小鸡。我出示了范画,问小朋友小鸡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回答:“圆圆的头、圆圆的身子”,“一个嘴巴、两只眼睛、两只脚”……突然,李石灵嚷道:“不对,小鸡一只眼睛!”小朋友们默不作声。当时,我真想抓一只小鸡来,让小朋友们正面、侧面好好地看看。怎么办呢?我急中生智,先正面对着小朋友问:“你们说,老师有几只耳朵?”小朋友们齐声回答:“两只耳朵。”我侧转身子问:“那么,现在你们能看到老师几只耳朵?”小朋友一起说:“一只耳朵。”这时,贝贝喊了起来:“我知道小鸡为什么只有一只眼睛了。”……课上得很成功。这堂美术课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给了我许多启发。启发之一,要重视幼儿的提问。这堂课完全超出了我  相似文献   

3.
1·先让幼儿尝试,再指导或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于让幼儿得到正确的知识、经验,避免让幼儿出现错误。其实,先让幼儿尝试,不管成功与否,教师再指导或参与,会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积极愿望。在“六·一”前夕,我让孩子们画一幅“全世界小朋友庆六·一”的命题合作画。结果孩子们第一次失败了。因为,当我把一张大纸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拿出画笔画开了。当我把他们画好的画展示出来时,问题出现了:画纸的中间一片空白,小朋友的画全在画纸的四周,要看清楚每个小朋友的作品,则需把画纸转过来,转过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孩子们经过…  相似文献   

4.
多彩的小鸡     
在一次美术课上,我教幼儿画小鸡,方法步骤讲完了,最后是幼儿自己涂色。大多数幼儿涂上了常见的浅黄色,媛嫒小朋友却涂了一只红色的小鸡和一只蓝色的小鸡。  相似文献   

5.
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一部分家长常常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上、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幼儿创造性的萌芽。一次,有个幼儿照家长的范画画好了一个小朋友后,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画完后,家长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幼儿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谁叫你画的,你没看见我就画了一个小朋友吗?”幼儿看看范画,再看看家长严肃的脸,顺从地用涂改液把“小朋友的影子”涂抹掉了。  相似文献   

6.
此次游戏的目的在于引导小班幼儿学习用图形、短线画小鸡,并运用已初步掌握的涂染法画出树、云彩、太阳等背景,组成一幅画。为此,在游戏前,我让幼儿玩熟鸡蛋、剥鸡蛋、吃鸡蛋,带幼儿观察小鸡出壳,教幼儿做“鸡蛋变小鸡的游戏动作”。为幼儿准备好图画纸、红绿黄黑四种颜色的蜡笔。在此基础上,我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画小鸡。全过程如下:首先我和幼儿一起玩“鸡蛋变小鸡”的游戏,为画小鸡作准备。大家边念儿歌边做动作:一只鸡蛋圆圆(幼儿做团身动作),长出嘴巴尖尖(幼儿两食指尖相并在嘴边做小鸡的嘴),两条腿儿长长(幼儿分别伸出左右腿),小小眼睛眨眨(幼儿眨  相似文献   

7.
实践告诉我,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教儿歌,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效果。在教《粗心的小画家》时,我按儿歌内容,画了这样几幅画:(见下图。)课上,我请小朋友认一认这是些什么动物?观察了一会儿,小朋友都嚷起来了:“老师,画错了!画错了!”小朋友一一指正后,我就告诉他们:“这都是丁丁小朋友画的。他对别人把口夸,说他什么东西都会画。可是,八条腿的螃蟹他  相似文献   

8.
桔子像什么     
一天下午,我给幼儿发午点——桔子。我组织全班幼儿坐好后,便从桶里拿出一个桔子问:“小朋友,这个桔子像什么?”诗诗小朋友说:“像皮球。”我给予了肯定。阮帆小朋友说:“像皮球。”我再次给予肯定。接着虎子说:“像皮球。”越磊说:“像皮球。”显然,后面三位幼儿的思维受到了诗诗的影响,互相传递着一种指向,出现了定势。加之,我的认可、赞许,强化了这一定势。此刻,我意识到孩子的思维已受到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于是立即改变了提问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让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从而体会“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我设计了一系列旨在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活动,体会“团结”的作用。其中,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绘画”活动让我感触颇深。活动开始,我给每组幼儿各发了一张大白纸,并提出:每组小朋友随意自拟主题,在这张大白纸上合作画出一幅最大、最美丽的画。用这么大的纸画画,还是头一次,幼儿个个兴奋不已,拿起画笔迫不及待地各自画了起来。看他们的认真劲儿,我不禁为自己的设计窃喜。突然,亮亮尖叫了起来:“老师,健健把我画的长颈鹿弄坏了!”我赶紧过去,提醒健健…  相似文献   

10.
那天,我给小班幼儿上美术课,学画小鸡。我出示了范画,问小朋友小鸡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回答:"圆圆的头、圆圆的身子","一个嘴巴、两只眼睛、两只脚"……突然,欣欣嚷到:"不对,小鸡一只眼睛!"小朋友们默不作声。当时,我真想抓一只小鸡来,让小朋友们正面、侧面好好地看看。怎么办呢?我急中生智,先正面对着小朋友问:"你们说,老师有几只耳  相似文献   

11.
“画音乐”     
以前,我教幼儿唱歌,只要求他们一句一句地跟着我唱,如此反复,直到会唱为止。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觉得教幼儿唱歌,不应追求他们会唱多少首歌曲,而应把精力放在对孩子们的节奏感、音乐记忆力、音乐素质的培养上。因此我遂步探索,尝试着让孩子们边听音乐,边把听到的音乐用图画表现出来,我教《小鸭·小鸡》这首歌后,要求幼儿把听到的歌曲内容画  相似文献   

12.
设计背景晨间活动,我和孩子们一起玩皮球,好的皮球给孩子一抢而空,只留下几个没气的皮球在那儿无人问津。于是我问小朋友:“谁能使瘪了的皮球鼓起来呢?”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看来孩子们对膨胀现象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只是对物体膨胀的原因了解甚少,对膨胀在生活中的运用等科学问题还缺乏探究。因此,一次“有趣的膨胀”的探索活动就形成了,意在激发幼儿探索膨胀现象的欲望,培养他们积极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的科学精神。活动目标1.幼儿通过实验、观察,感知各种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原因。2.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  相似文献   

13.
剪碎的蘑菇     
一次手工课上,我教小朋友用剪刀剪纸,把手工材料上第一页的蘑菇剪下来贴在第二页的草地上。作业之前,我提了要求:“一手拿剪刀,一手拿纸,用剪刀沿着轮廓线把蘑菇剪下来。”为了让幼儿更清楚地明白我的要求,我又补充了一句:“把纸上空白地方剪掉。”幼儿操作时,我巡回指导,一个一个地看。当我走到灿灿旁边时,心里“噔”了一下。她桌上没有一个完整  相似文献   

14.
附幼的王老师教的是中班,我们趁小朋友休息的机会去她教的教室看环境布置。在作业展览栏里,几张幼儿的美术作业吸引了我。王老师介绍说:这是幼儿的涂色练习。老师课前也在幼儿作业纸上画好三个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让幼儿在课堂上练习涂色,要求涂得均匀、细致,并把图形涂满。这样一来,这次作业不仅是一次美术作业,也是一次计算作业了。它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涂色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仔细地感知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形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小鸡的家     
以往,我们的墙饰是一种机械的装饰品,没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学习“规程”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把墙饰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有一次,我和孩子们一同动手,一起画,一起剪,一起粘,在教室的墙上布置了“小鸡的家”的图案。画面上,慈祥的鸡妈妈领着十几只小鸡在碧绿的草地上自由地游戏。那群可爱的小鸡,有的啄米,有的吃虫,有的嬉耍,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欢蹦乱跳,也有的在玩捉迷藏的游戏。谈话课上,面对这幅墙饰,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多像我们中一班啊,老师是鸡妈妈,我们都是小鸡!”这个提法,立即得到了全班小朋友的赞同,从此,“小鸡的家”成了我们班的象征,我们班更加显得其乐融融。有一天郊游活动时,有位小朋友为了捉一只彩蝶,与大伙儿走散了,费了好大周折才找到。回园后,我立即利用这幅墙饰向小朋友们进行了一次安全教育。我把“小鸡的家”中一只小鸡放在离群较远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幼儿准确地打出节奏,我先形象地教幼儿认识音符。我请4个小朋友分别坐在等距离放的4张小椅上,然后依次轻轻拍一下4个小朋友的头,让其他小朋友依次跟着拍一下手。接着,我告诉小朋友,老师要把这4个小朋友画到黑板上,但画的时间太长了,老师就用符号来代表小朋友,我就在黑板上写了4个四分音符。  相似文献   

17.
(一) 目的:使幼儿熟悉水性,喜欢在水中游玩。准备:穿好下水服装,成一路纵队下水池。玩法: 1.“走圆圈”先成一路纵队,前后幼儿手拉手,然后走成圆圈(面向圆心)。2.“开火车”一手搭前面小朋友肩,一手划水,成一路纵队向前行走。3.“水中跳”手拉手围成圈面向圆心,在老师“一、二跳”的口令下蹬池底跳起(先蹲后跳,幅度由小到大)。4.“吹泡泡”围成圈,老师说:“一、二吹!”小朋友把头放在水中,做呼吸动作,呼完气后抬头,可连续进行。5.“皮球浮起来了吗?”(先在陆上做全蹲抱膝浮体动作)老师出示皮球,放入水中,说:“小朋友,你们看皮球在水中浮起来了,我们小朋友也要象小皮球一样,把身体抱得紧紧的,然后脚一蹬,慢慢浮起来,看哪个小朋友象小皮球一样浮起来了。老师发口令: “一、二——三”,幼儿做抱膝浮体动作。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靖宇幼儿园王淑华老师的一节小班语言课给我印象很深。这节课是语言游戏课。教学目的:一、学习动词:“拍”、“打”、“踢”;副词:“也”。二、教会幼儿说短句:“我也拍皮球”、“我也打排球”、“我也踢足球”。教师先让幼儿猜谜语:“红的瓜、绿的瓜,一条线儿牵着它,飞到蓝天不回家。”小朋友们高兴地猜出气球之后,老师出示两个气球,问:“除了气球,你们还玩过什么球?”小朋友们依次说:玩过皮球,玩过排球,  相似文献   

19.
教美术已经快一年半了,但小朋友的美术活动往往以不愉快而告终。很多时候,小朋友高高兴兴地把花了一节课时间的作品送到我面前,我“严格要求”,多是指出画得“不太理想”的地方,小朋友得到我赞许的机会总是很少,一次美术活动就以相当多幼儿的沮丧而画上句号。这种时候,我也苦恼,我常常在想:一次成功的美术活动的标准是什么?是单纯地要求技能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与要求:学习斜线的画法;知道篱笆的用途;继续培养幼儿绘画的正确姿势。教学过程: (一)引起兴趣教师说:“小红的一群小鸡和几只小羊在麦田里跑来跑去,在吃刚长出来的麦苗。小朋友,你们给想个办法,怎样才能不让小鸡、小羊吃麦苗呢?”幼儿说完后,教师对合理的设想都给予赞扬,有意识地突出“篱笆”,并出示画有篱笆的大幅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