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朱编本),从《诗经》看,有部分注释很值得商榷,现在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关于人称的问题《诗经》诗篇中涉及的人,直称其名或用某种敬称和亲呢称呼的,一般注释还不至于出现错误;而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如我、予、尔、汝等)时,虽然诗中明言“尔”“我”,但究竟所指为谁,常有谬误.另外,有的诗句,是诗作者口吻,或是诗中主人公口吻,抑或其他人口吻,注释也时有错乱.朱编本在这方面的有些注释很有必要加以斟酌修改.  相似文献   

2.
《诗经》“于”字用法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或释为“聿”,语助词;或释为“之”,结构助词;或释为“焉”,副词;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与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3.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从《诗经》看,有部分注释很值得商榷。现在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关于人称的问题 《诗经》中所咏的人,直称其名或用某种敬称和亲昵称呼的,对于有关诗句所咏的对象,一般还不至于在理解上造成什么分歧;而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如我、予,尔、汝等)时,虽然诗中明言“尔”“我”,或承前蒙后省略,但结合上下句乃至全章究竟所指为谁,  相似文献   

4.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①;或释为“聿”,语助词②;或释为“之”,结构助词③;或释为“焉”,副词④;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⑤.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5.
一汉语是世界上各种语言中发展较早的语种之一。这突出地表现在它的词汇的丰富上,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因为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因而词汇丰富的程度,代表着语言发展的程度。波兰著名汉学家夏伯龙教授曾经说过:“汉语的语法,没有斯拉夫族语言那么复杂,但在另一方面,汉语的词汇,因为它是汉语和汉族文化三千年发展的产物,却具有一个几乎是取之  相似文献   

6.
<正> 《氓》是《诗经·国风》的名篇,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长期被作为教材列入高等学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之中。但由于时代久远,注家繁多,不少概念古今学者说法不一,给教学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对《氓》诗的众多解释,究竟谁是谁非,何去何从,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用马  相似文献   

7.
《氓》是《诗经》的名篇,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长期被作为教材列入高等学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之中.但由于时代久远,注家繁多,不少概念古今学者说法不一,给教学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对《氓》诗的众多解释,究竟谁是谁非,何去河从,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和方法论去对待问题.尽管“诗无达估”,允许有不同解释。然而在不同的解释之间,却存在着理解深浅,价值高低,哪个更符合原意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就《诗经。氓》的一些争议问题,谈些不同看…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某高职院校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新编高职语文》为研究对象,对书中选用的《诗经.七月》的注释,对"采蘩祁祁"、"亟其乘屋"、"昼尔于茅,宵尔索"、"猗彼女桑,以伐远扬"等内容从语音、释义两方面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9.
瞿林江 《文教资料》2011,(36):46-47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出版以来,受到广泛欢迎,但是该教材篇幅浩大,且成于众人之手,书中疏漏失误自是难免。本文就其中《诗经》文选中的某些注释提出一些商榷性的意见,服务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析《诗经》中的叠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诗经》中大量叠字的运用,形成了其独特的效果。本文就叠字的类型、特点和效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高本汉是瑞典著名汉学家,对中国文化、汉语有精深的研究造诣.高本汉《诗经注释》是对《诗经》的疑难字词做专门研究的著作,既吸收传统研究者的见解、方法,也吸收西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并将比较语言学、语音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诗经》研究,使许多《诗经》疑难问题得以解决,这使《诗经注释》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布” ,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社 2 0 0 0年 12月第 2版 ,以下称“教材”)注为“布” ,将“抱布贸丝”译为”拿布来换丝” ,误甚。《诗经·卫风·氓》产生于春秋前期 ,当时卫国的商品货币关系已相当发展 ,已经出现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易媒介———货币 ,“布”即是与金、玉、龟、贝、钱等并行通用的一种布制货币。东汉郑玄注《周礼·地官·载师》“里布”云 :“布 ,参 (叁 )印书 ,广二寸 ,长二尺 ,以为币 ,贸易物云。‘抱布贸丝’ ,抱此布也。”由此不难看出 ,当时“布”作为一种货币存在形式 ,具有一定的规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自《列子》。《列子》相传是春秋末年郑国人列御(yù)寇写的。列御寇(公元前4507——前375?年),道家学派的早期人物。他写的《列子》已于汉末散失,现在流传的《列子》八篇是东晋人张湛(zhàn)收集编撰的。该书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  相似文献   

14.
1993年第2期《语文知识》载荆贵生同志《“败则为寇”,还是“败则为贼”?》一文,对鲁迅先生《文学和出汗》中“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中注释提出新的看法,结论指出:“对本国的造反者称为贼,对外国的入侵者称为寇,这是‘贼’和‘寇’的本质区别,因此不能以‘寇’代‘贼’。”查成语词典,“却不见有‘成则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训诂学的方法探讨了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中《诗经》注释里值得商榷的地方。此文主要列举其中四个字的注释,并从三个方面阐述这些字的注释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众多关于《诗经》的译注本中,程俊英先生的《诗经注析》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这主要表现在题解和注释两个方面。题解部分解题贴切,艺术分析精湛,坚持用文学标准鉴赏诗篇,并援证说明部分诗篇在后世的流变,内容非常丰富;注释部分用训诂方法释词,寓评于注,将字词释义与艺术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并标明韵读,思路新颖。《诗经注析》的注释与主题分析俱见功力,是很值得学《诗》者与治《诗》者阅读的一个注本。  相似文献   

17.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因素,《诗经》里的许多篇目都有大量的水意象参与其中,水意象承载着当时人类的道德与情感。本文通过日常生活、政治和军事三个方面对水意象在《诗经》里不同的社会阶层人类情感表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因素,《诗经》里的许多篇目都有大量的水意象参与其中,水意象承载着当时人类的道德与情感。本文通过日常生活、政治和军事三个方面对水意象在《诗经》里不同的社会阶层人类情感表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诗经》真实反映了先秦社会的方方面面,《唐风》、《秦风》与《小雅》中出现了数篇感叹人生苦短、劝人及时行乐之作,在诗三百篇中颇为另类.通过文本与背景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分诗篇产生的原因有:地域艰苦,民风俭吝;天灾频仍,时疫多发;政局动荡,连年征战;时间概念的明晰与生命意识的觉醒等.此类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在抒情达意时被儒家的中庸思想节制,享乐时不忘人生责任.这种暗含人生抱负与生命焦虑的及时行乐思想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尤以楚辞、古诗十九首、三曹诗歌等得其沾溉良多.  相似文献   

20.
一、“来即我谋”的“即”(《卫风·氓》)“来即我谋”,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译为“到我这里来就是商量婚事的”,并注“即”为“就”。笔者曾让学生阅读注释后回答“来即我谋”中的“即”是什么意思,学生异口同声答“就”。再问这个“就”又是什么意思,不少学生感到为难,有的说是“就是”,有的通过造句说明这个“就”是副词,还有一些学生则显得很不耐烦:“就”就是“就”,哪还用得着再解释?不知学生的理解是否正是注者的意思。其实这个“即”应当是“走近,靠近”的意思。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即”的第一义“走近,靠近”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