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将奥运会的视觉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从符号学的视角来分析奥运会视觉形象的内涵和指示意义,探讨奥运会举办国的民族文化在奥运会视觉形象中的表现及与设计的关系;运用符号学理论加创新是我国大型运动会视觉形象设计与国际接轨的最好途径;总结奥运会视觉形象的发展规律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丰富奥运会视觉形象系统的理论研究,从而开拓奥运会视觉形象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奥运传播是偏向以视觉影像为主导形态的"视觉文化传播"过程.北京奥运会通过电视视频、摄影图片、新媒体、艺术设计等视觉传播形式,对奥运会进行了视像传播与国家形象的视觉建构.在如今"视觉转向"后的景观社会中,北京奥运会已转换为物理上的影像纪录和碎片化的个人与集体的影像记忆,但它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并成为一段视觉印记永存于民族和世界奥林匹克发展历史中.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将奥运会的视觉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从符号学的视角来分析奥运会视觉形象的内涵和指示意义,探讨奥运会举办国的民族文化在奥运会视觉形象中的表现及与设计的关系;运用符号学理论加创新是我国大型运动会视觉形象设计与国际接轨的最好途径;总结奥运会视觉形象的发展规律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丰富奥运会视觉形象系统的理论研究,从而开拓奥运会视觉形象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历届奥运会并不是单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盛会,它和国家形象建设紧密相连。国家形象建设具有主观塑造性、多样性及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性的特征,因而奥运会成为国家形象建设的契机。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它在促进全球受众正面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形象的同时,也在一系列国家形象建设策略中突显了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议题,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奥运的过程本身也是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追求目标。在后奥运时代,国家形象需要获得全球公众的持续性认同,人的形象建设这一维度是关键变量。因此,在引进各级各类国际性体育赛事时,国家形象建设要以人的现代化建设为根本。  相似文献   

5.
以第28-30届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影像资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经典的视觉创意设计,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探讨奥运会开幕式创编的视觉创意设计取向,旨为今后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创编设计的突破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的主题性研究即从视觉形象识别角度来研究婚礼的主题性表达,婚礼主题性表达应与婚礼主题相符,准确传达婚礼形象,婚礼主人品味等。研究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主题性可以帮助主题婚礼的主题表达,满足主题婚礼个性化需求,达到主人和来宾的互动“无声”交流,它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婚礼秩序,为婚礼的圆满举办提供个性化方案,为婚礼平面设计师理解“艺术化生活”和“设计的艺术化方向”等原则,对婚礼整体视觉形象的把握提供了方向和依据。本文对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的概况进行分析,总结国内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主题性的不足和设计误区,最后介绍了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主题性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7.
运用影像资料分析等方法,以24-29届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为研究对象,认真分析视觉创意设计在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的应用与发展;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与思考奥运会开幕式创编的视觉创意设计取向,旨为今后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创编设计的突破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军 《体育科学》2004,24(12):28-36,73
运用丹纳的文艺研究理论——“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学说以及文献资料调研和访谈等具体方法 ,研究了奥林匹克视觉形象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 ,其目的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认识奥林匹克运动 ,并为以后的奥运会主办国塑造视觉形象提供借鉴。通过对古奥运会视觉形象的识别 ,现代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萌发、形成、统一和成熟几个阶段的研究 ,结果表明 :在奥林匹克思想主导下 ,奥林匹克运动的需要和艺术设计的影响是其产生动因 ,形成阶段性发展过程 ,周期性创造规律 ,美善并举的设计原则 ,整体性设计思想 ,基本要素与应用要素相统一的设计内容和形式 ,发挥着标识和品牌双重功能 ,体现着现代艺术设计风格以及平面设计不再平面化的设计趋势 ,为 2 0 0 8年奥运会视觉形象设计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9.
运用思辨研究的方法从国家形象的概念与内涵出发,对我国国家形象面临的危机以及伦敦奥运会我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与表达进行研究。认为:1)注重媒介传播过程中文化中国形象的构建;2)提升国家话语能力,摒弃体育政治功能的泛化;3)展现新体育观,避免民族主义的过度宣扬是新时期国家形象构建的主要策略。借助奥运会契机将世界关注的目标转向中国文化,积极培育多元行为的参与,坦诚推进文化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导的话语能力及其效果,国家媒体对国家形象传播的话语能力及效果,中国体育代表团中运动员的个体话语能力及效果来实现国家话语能力是新时期国家形象构建的主要策略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黄璐 《浙江体育科学》2022,(1):13-19+27
新冠疫情对东京奥运会各项筹办工作和东道主形象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日本方面因时而变、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国际舆论走向,维护奥运会东道主的良好形象。东京奥运会延期举办事件的决策过程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对东京奥运会延期举办背景下各方定义的新闻议程进行了分析,结合新闻议程内容对奥运会东道主形象修复策略展开了研究。日本方面根据全球疫情变化、本国疫情防控形势和国际舆论走向,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了建立信心、推卸责任、拖延、诚意等形象修复策略,试图强化人们对于东京奥运会东道主安全条件的形象认知,致力于维护日本"安全之手"的国际形象,增强世界各国对于东京奥运会顺利举办的信心,在危机应对中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其中不乏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奥运影像知识转让(VTOK)”项目是《奥林匹克宪章》和《主办城市合同》赋予奥组委的一项法律义务,是组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所提交总结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奥运会VTOK是唯一以影像视频的方式,系统、全面、深入呈现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组织过程,是北京奥运会的历史纪录和文化遗产。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北京奥运会VTOK项目的视频来源、制作形式和基本内容进行分析,探索该项目的成功经验,旨在为南京青奥会“奥运影像知识转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适度控制”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的应用价值及其取向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的讨论 ,分析了形成奥林匹克运动的商业化的既成事实的原因以及商业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核所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 ,奥林匹克运动的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趋势 ,商业化的客观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 ,因此 ,商业化的不断发展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核的今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 ,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核也必然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二者之间应该是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的技术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新纪元和技术时代的真正到来。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工作机的发明为起点,以蒸汽动力的普遍应用为中心内容,迎来了机器大工业体系的形成。19世纪中叶以后,又出现了以电气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近代技术和近代工业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技术进步从整体上提高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竞争能力,也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为诞生标志兴起的。然而,人们在考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的动因时,却没有将技术进步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是否产生作用进行研究。很显然,这对于探讨现代奥林匹克运  相似文献   

14.
服装是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重要内容。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服装设计既要突出开幕式表演主题,又要注意效果;既要突出自己的风格特色,又要便于演员进行动作表演。在体现奥运精神的前提下,更要追求至高无上的艺术表现力。文章以24届至27届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服装为研究对象,从服装的基本情况、服装设计的特点以及设计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开幕式表演作品服装设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08年4月18日,历时28天,共43个班级、3300多人参与的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2008我的班级奥林匹克运动会"圆满落下帷幕。为将奥林匹克的和平、和谐的美好愿望传播到每个家庭、每个学生、每个角落,此次运动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操作方案,将全校集中举办的运动会化整为零,分散成各个班级的运动会,使每个学生郡有参与的机会。只用课  相似文献   

16.
开幕式是历届奥运会的重要环节。开幕式既要反映出以和平、团结、友谊为宗旨的奥林匹克精神,也要展现举办国的民族文化。而开幕式上的圣火点燃方式,最能体现举办国的智慧、创意、想象力乃至国家实力。从政治、经济、文化、奥林匹克精神等角度回顾历届奥运会圣火点燃方式,发现:奥运会圣火点燃方式是一个展示国家力量的平台;不断创新的点火方式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不同的点火方式蕴涵不同民族文化、体育文化;任何形式的点火方式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多角度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