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小气候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色季拉山暗针叶林林内和采伐迹地(林外)的小气候要素对比分析,从能量和水分状况比较出:林内总体热量水平稍高于林外,但变化幅度不大。在生长季,林外地表温度的日较差大于林内。水分状况,林外虽然承接的降水量大于林内,但其降水多以地表径流方式流失,且蒸发量大,总体水平上林外较林内差。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压得到西藏色季拉红景天属植物12种,文章分别对资源种类、经济价值进行了简单描述,认为应对红景天进行深入研究,采用科研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人工栽培等手段达到资源合理开采与保护,使这一资源得到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西藏色季拉山藏药材生长区域气候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嘎  边巴次仁  旺杰  兰小中 《资源科学》2010,32(8):1452-1461
选用西藏色季拉山2007年藏药材的野外调查资料以及自动气象站观测的气象数据,探讨了濒危藏药材的基本分布状况及其生长的区域气候特征。研究表明:从藏药材的分布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藏药材的植株高度、盖度以及多度都呈现基本下降的趋势,药材属性与山体坡向的关系随着药材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从药材生长区域的总体气候特征来看,山顶降水量、相对湿度基本大于西坡和东坡,东坡基本大于西坡;山顶平均气温、地面温度低于西坡和东坡,东坡高于西坡;山顶风速基本大于西坡和东坡,西坡大于东坡;西坡以东风为主,山顶以南风为主,东坡以静风为主;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减少,相对湿度、风速增加,温度降低;静风(东风)频率减小(增加);南风、SSW风频率随着季节不同而增加或者减小;东坡、西坡的温度(风速)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增大),东坡、西坡的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频率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现基本相反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浅析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生物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雷  刘依兰  杜军 《西藏科技》2012,(10):67-69,79
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350m以下地区,红景天地上总生物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少,平均每升高100m,生物量减少0.66g/m2;海拔4350~4620m区域,红景天生物量与海拔高度呈二次曲线关系,随着海拔的升高生物量在减少,当海拔在4500m左右,生物量降至最低,之后随海拔高度升高有所增加。海拔4350m以下地区的红景天生物量与气象要素关系不密切,而4350~4620m的生物量与生长季平均气温、20cm平均地温存在显著的2次曲线关系,与日照时数、降水量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从综合影响来看,海拔4350~4620m区域的长鞭红景天主轴和地上总生物量主要与生长季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关系最为密切,气温的贡献略大于日照时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西藏林芝色季拉山季风期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律 《西藏科技》2010,(2):54-59
运用色季拉山的八个站(泥池、114站、113站、山顶、生态站、鲁朗、兵站、排龙)2007~2008年两年的季风期(5月-9月)逐时降水资料,通过统计学公式,对色季拉山的降水日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从降水频率和强度的日变化上存在一定规律,①整个季风期(5~9月),降水频率日变化总体上排龙和泥池站呈单峰型,山顶站呈三峰型,其余站呈双峰型。降水频率峰日变化曲线的峰值基本上为凌晨4时到早上8时、下午18时到晚上22时和下午16时左右;峰谷出现在上午10时至中午12时、下午17时左右和午夜0时左右,而降水强度日变化除了海拔较高、降水较少的测站外,时间上基本与降水频率日变化一致;②降水频率的最高峰值出现在凌晨至早上之间,而强度的最高峰值却出现在晚上至子夜之间;③盛夏(7月~8月)降水频率日变化曲线波的幅度大、数量相对较少;④随着海拔的升高,色季拉山两侧有降水频率增多、强度变小、峰(峰值、峰谷)的宽度变窄的趋势的趋势。⑤无论色季拉西南侧还是东北侧,降水频率曲线的波峰宽、数目少,降水强度曲线的波峰窄、数目多。  相似文献   

6.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木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的北坡,在三处不同海拔带随机选取12个临时样地作对比,采用树木定位、角尺度法和方差分析对急尖长苞冷杉林木分布格局研究,依据角尺度均值范围介于[0.475,0.517]时为随机分布,大于0.517时为团状分布,小于0.475时为均匀分布,得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木的分布格局的规律以及其随海拔变化的关系。总体来说,随海拔的上升其分布格局由团状分布向均匀分布过渡。  相似文献   

7.
利用西藏色季拉山地区东、西坡2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近5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0℃最低气温为霜冻指标,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分析等现代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东、西坡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东、西坡初霜日以1.3~1.5d/10a的速度稚迟,终霜日平均每10年提早1.5~5.1d,无霜期每10年增加2.8~6.6d,而霜冻日每10年减少5.8~6.4d;东坡的增减幅度要大于西坡。(2)20世纪60至80年代东、西坡初霜来得早、终霜结束得晚、无霜期短、霜冻日多;90年代至21世纪最初的10年,东、西坡均表现为初霜日来得迟、终霜日结束得早、无霜期长、霜冻日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特少霜冻日发生频数为8~10次,主要出现在21世纪初,以西坡较多。(4)东、西坡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均未出现气候突变现象。(5)东、西坡初霜日Hurst指数小于0.5,说明未来推迟的幅度可能会变小;而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东、西坡终霜日仍将趋于提早态势、霜期仍将趋于延长,而霜冻日仍将表现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