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定日气象站(站号55664)的气象资料,选取的年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最大日降水量出现的月份这四个变量,分析了1961~2010年西藏定日站的降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定日站年降水量基本呈现逐年增加的变化趋势,其变化可用方程Y=15.639X+2424.1进行拟合;而定日站的降水日数整体却呈现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其可用线性方程Y=-0.1808x+64.67进行拟合;定日站的最大日降水量整体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其可用线性方程Y=1.7262X+243.2进行拟合。7月和8月是西藏出现极端降水概率最大的月份,其概率高达90%。  相似文献   

2.
利用累积距平法和线性趋势分析法对依安县气象站1961~2010年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3个气候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近50年来依安县的年和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各季气温上升幅度略有不同;年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总体上有微弱的增加趋势,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因此依安县的气候表现出向暖干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根据1961~2005年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i模型计算了泽当植物气候生产力(TSPV),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TSPV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5年来,泽当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31℃/10a;年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8.6mm;TSPV呈现为二次曲线变化趋势,前22年(1961~1982)以-28.1kg/(hm2.10a)的速度减少,近23年(1983~2005)却呈现为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84.01kg/hm2。20世纪60~70年代属于"冷湿型"气候,TSPV为正距平;80年代属于"干型"气候,TSPV为负距平,90年代属于"暖湿型"气候,TSPV为近45年的最高值。"暖湿型"、"冷湿型"气候对植物生长有利,"冷干型"、"暖干型"气候对植物生长较为不利。  相似文献   

4.
近50年林芝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林芝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0年林芝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0年林芝四季地表平均地温均呈不同程度的降温趋势,5~20cm平均地温除春季呈升温趋势外,其他季节为降温趋势;40cm四季平均地温均呈升温趋势,但升幅不大。20世纪80年代各层平均地温为正距平,是最高的10年;20世纪90年代各层为负距平,是最低的10年。各浅层平均地温未发生突变现象。年平均地温异常偏低年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异常偏高年份以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居多;20cm和40cm春季平均地温易出现异常年份。近35年日照时数明显减少、降水量增加,影响土壤热量的传输地温,这可能是地温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1961-2010年气候变暖对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550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近50年中国≥0℃和≥l0℃气候生长期的趋势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对近20年(1991-2010年)与前30年(1961-1990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0℃和≥10℃初终日期及气候生长期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0℃和≥10℃气候生长期的总体趋势是普遍增加的,增幅最大的区域分别位于华北和青藏高原;全国及位于110°E以东地区≥0℃和≥10℃气候生长期比较明显的转折主要出现在1990年前后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110°E以西地区则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前30年比较,近20年来≥0℃和≥10℃气候生长期普遍增加,其是受初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共同影响,而初始日期提前比终止日期延后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10年林芝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0年林芝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0年林芝四季地表平均地温均呈不同程度的降温趋势,5~20cm平均地温除春季呈升温趋势外,其他季节为降温趋势;40cm四季平均地温均呈升温趋势,但升幅不大.20世纪80年代各层平均地温为正距平,是最高的10年;20世纪90年代各层为负距平,是最低的10年.各浅层平均地温未发生突变现象.年平均地温异常偏低年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异常偏高年份以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居多;20cm和40cm春季平均地温易出现异常年份.近35年日照时数明显减少、降水量增加,影响土壤热量的传输地温,这可能是地温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西南区域5个省(区、市)322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年、夏季体感温度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西南区域各省(区、市)体感温度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高。近50年(1961~2009年)西南区域平均年体感温度以0.19℃/10a的速度显著升高,尤其是近20年增幅达到0.4℃/10a;西藏体感温度增幅明显高于西南其他省(市),大部分地方增幅在0.4℃/10a以上。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REA加权平均得到的西南地区预估数据,分析了在A2、B1情景下西南地区21世纪体感温度变化趋势,发现2041~2070年西南区域平均年体感温度将分别增加2.2℃和1.8℃,2070年以后将分别增加4.0℃和2.4℃。  相似文献   

8.
利用排放清单对2000—2010年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年来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总体上是增加的.其中,NO x的排放量显示持续增加趋势,在2010年超过了SO2的排放;与2006年相比,2010年PM10排放量减少76%,SO2排放减少10%.与2000年相比,2010年SO2和NO x的排放量分别增加5.6 Tg(25%)和13.1 Tg(85%),BC增加0.3 Tg(20%),OC减少0.7 Tg(17%),PM10减少12.4 Tg(74%),而NMVOC变化不大.中国不同区域人为排放源的时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浙江省68个国家气象站1972—2021年的年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浙江省近50 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省近50 a来,年均气温显著上升,气候倾斜率为0.39℃/10a;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小幅度的上升趋势,波动现象比较明显,气候倾斜率为38.339 mm/10a;(2)年均气温在1997年左右出现了1次明显突变,经历了1次低温到高温的转变;年降水量则在2010年左右出现明显突变,2010年是浙江省年降水量逐渐增加的开始;(3)小波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近50 a来的气候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30 a;年均气温主要存在着24~32 a的长周期规律,短周期规律不显著;年降水量的震荡周期存在24~32 a、14~24 a、8~12 a、4~8 a的多尺度嵌套结构;(4)目前处于小波系数等值线气温高值中心及降水低值中心,等值线尚未闭合,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处于年均气温偏高、降水偏低的周期内。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39个站点1961~2010年夏季(6~8月)逐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高原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和气候变化趋势,并采用EOF分解分析了高原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结论有:高原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原西北部降水的空间差异更为显著。近50年来高原夏季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E O F分析揭示高原夏季降水存在4种空间分布型:中南和东南部分布型、南北反相型、全区一致型以及高原东部呈现“+-+”分布型。  相似文献   

11.
利用西藏18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日气温、降水实测气象资料,采用气象干旱综合指(CI)对西藏近50年汛期(5~9月)的干旱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西藏各地汛期干旱出现的频率为45.8%~97.9%,定日频率最高,嘉黎最小,沿江一线主要农区均在70%以上;干旱持续时间多年平均在23~50d之间,其中泽当最长,其次是班戈,嘉黎最短;干旱过程强度多年平均为-67~-26,沿江一线较强在-55以下,嘉黎最弱。历年汛期89%以上站点发生轻旱以上等级的干旱年份有18a,且多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其中20世纪80年代5a出现干旱,占27%。西藏各地轻旱、中旱发生频率较高,多年平均大于10d,最高达24d,而严重干旱发生较少,尤其是嘉黎不易发生干旱。近50年来干旱覆盖范围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西藏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慧林  傅平顺  杜军 《西藏科技》2009,(6):55-58,80
利用西藏1961~2008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西藏年平均气温以0.32℃/10a的速率上升,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增暖速率;西藏绝大多数台站年降水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速率在1.8~38.7mm/10a之间.未来西藏气温继续升高,降水量趋向增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将出现变化,对西藏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建议大力加强西藏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近40年来准噶尔盆地年大风日数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为世人所瞩目。特别是近40年来准噶尔盆地大风日数对防沙治沙工程影响很大。本文根据准噶尔盆地周围20多个气象观测站近40年(1961年~2000年)各月大风日数资料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部、中部、南部风沙监测站近10年来的风沙监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近40年来准噶尔盆地年大风日数变化趋势,发现准噶尔盆地年大风日数呈现递减趋势,但强度增加,这一研究结果已经应于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防沙治沙工程中。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来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和M-K法等现代气候诊断方法,分析近50年来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的年、季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雅江流域近50年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显著的升温趋势,增温幅度分别为0.35℃/10a、0.31℃/10a和0.45℃/10a。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各气温呈明显的逐年代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温速度极大,尤其是21世纪初增温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填补实测太阳辐射资料的空缺,利用南京地区1961年-2010年常规气象资料建立了由总云量反演逐日太阳辐射的模型,并对南京地区近50年来太阳总辐射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采用南京气象站1961年-2000年实测太阳总辐射数据借助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了模型参数,然后利用2001年-2010年数据对模型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辐射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程度较好,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NSE)、均方根误差(RMSE)和皮尔逊相关系数(r)分别为0.74、48.6W/m2和0.8.南京地区太阳总辐射受云量影响较大,其年内变化趋势基本与晴空辐射相吻合,但又存在差异,这主要是与梅雨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通辽气象站1961年—2013年近53年逐日雷暴、降雨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对通辽气象站雷暴和降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近53年雷暴日与降雨日各年分布不均,雷雨日和雨雷日概率的年变化波动起伏变化明显,雷雨日概率很高,多年平均值为79%,在春、夏、秋三季分布相差不大;雨雷日概率在夏季最大;两者的月变化趋势基本相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1961~2010年玛多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其地区气温、降水量及蒸发量的年变化和春、夏、秋、冬四季及年代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玛多地区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气温的四季变化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气温上升最为明显,增温率为0.71℃/10a。近50年极值气温变化更大,最低气温极值21世纪初10年比上世纪70年代偏高12-2℃,最高气温极值21世纪初10年比上世纪60年代偏高2.0℃;玛多县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趋势相对较小;近50年的蒸发量虽然呈下降趋势,但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所以干旱期延长,气候趋于暖干化,对牧草的生长极为不利,气候原因使草场的退化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8.
根据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近30年的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的观测资料,对气象要素资料序列进行趋势分析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LR)、滑动平均(MA),分析近30年来尼木县的气侯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30年尼木存在着冷暖交替的气候波动,从总体上看尼木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且进入21世纪后气候变暖尤为显著;年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8年增加显著,此后呈减少趋势,夏季降水量的波动成为年降水变化的主要原因;从1981~2010年30年间五年平均、夏半年和冬半年变化趋势来看,尼木的日照时数整体变化趋势相对平缓,全年日照丰富。尼木县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有洪涝、干旱、霜冻、雷暴和冰雹等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北岸刚察地区近半个世纪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青海湖北岸刚察气象站1961~2008年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刚察年、季降水量及各等级降水日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刚察年降水量有明显的波动,近19a(1990~2008年)表现为极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a增加58.6mm;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加的趋势比较明显,平均每10a分别增加8.3mm和0.6mm;除≥0.1mm的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外,其他各等级降水日数均呈增加趋势;1961~2008年刚察大部分年份都属于偏湿和正常年份;从20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刚察经历了一个由干到湿的变化过程,整体降水呈增多趋势,气候向湿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三江源区2000~2018年年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2003~2018年各生态监测站发育期观测资料以及遥感监测资料等,分析了三江源区气候和植被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源区气候暖湿化,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61℃,近19年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2℃,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多39.6mm,19年来共增加了75.2mm;②气候暖湿化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加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2000~2018年三江源区植被指数NDVI值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01,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0.193×104km2,中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0.216×104km2。2010年以前植被发育期年际间波动较大,变化趋势不明显,2010年以来,返青期提前,黄枯期推迟,生长季延长,平均每10年变化率分别为4.0d、1.2d和5.1d;③建议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建立人工草地,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展退化草地恢复工作,采用现代化的畜牧业管理模式,防止草场再次退化,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