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相”与“像”读音相同、意义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作文里,这两个字常常混淆。例如:奶奶请照像师傅照了一张相。这里“相”和“像”都用错  相似文献   

2.
小孔成像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光在同一种物质里传播的路线是直的”,对此无须置疑。然而不少资料上把“小孔成像”、中的“像”说成实像,对这种观点实难苟同。笔者认为,“小孔成像”中的“像”从本质上讲该不属于像的范畴。为探明此问题,不妨将《辞海》中对像的两种解释照搬如下: 像:1.人物形象的摹写或雕塑。如:肖像;画像;石膏像。2.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组(透镜、镜、棱镜或它们的组合)后所形成的与原物形似的图景。由光线实际会聚而成的像称为“实像”;由虚光线(即(光线在其相反方向上的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称为“虚像”。  相似文献   

3.
实像,是指由实际光线或由实际光线经光学仪器反射或折射后的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它不仅能够用眼睛看到,而且能用光屏接收到,在作图时用实线表示。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经光学仪器反射或折射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因而它仅仅能够用眼睛看,而不能用光屏接收,在作图时用虚线表示。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两条判断题:(1)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一定是会聚光线.(2)凸透镜对任何光线都有会聚作用.常常有同学拿着这两条题目来问老师.这两道题同学们难以判定的原因是对“会聚光线”与“会聚作用”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不明确造成的,因此下面就来谈谈这两个概念的含义.物理上通常研究的光线有三种:平行光线、会聚光线和发散光线,如图1所示.所谓会聚光线是指随着光的传播各光线之间越来越靠近的光线.同学们对图2的折射光路见得比较多,常容易认为题(l)正确.但只要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就可以找到题(l)的反倒,从而否定题(l)中的…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原则1.符号的命名(1)会聚光线和凸透镜(会聚透镜)规定为“正”.(2)发散光线和凹透镜(发散透镜)规定为“负”.(3)平行光线规定为“0”.(4)光线或透镜会聚程度很高(连续两次),则用“2正”表示;光线或透镜发散程度很高(连续两次),则用...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包括光的折射和反射 .在设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案时 ,笔者把教材中涉及到的凹面镜、凹透镜、凸面镜、凸透镜 ,按其会聚光线或者发散光线的性质分类为“会聚镜”与“发散镜”,并对这两类镜由表及里 ,由现象到本质 ,由相同到不同进行等效与类比分析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一教学方案的设计思想由三个部分组成 ,现分述如下 .  一、列表比较镜的种类会聚镜发散镜会聚面镜会聚透镜发散面镜发散透镜光路图例焦点性质 实焦点实焦点虚焦点虚焦点遵循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特点   平行光经光学镜 ,使得照射面积减小 ,亮度增大 (会聚 ) .  平行光经光学镜 ,使得照射面积增加 ,亮度减弱 (发散 ) .应用 太阳灶、太阳能熔炼炉等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镜头等 . 汽车驾驶室旁的观后镜近视眼镜的镜片  规律 :1 .凡面镜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透镜遵循光的折射定律 .2 .“会聚镜”的焦点均为实焦点 ,“发散镜”的焦点均为虚焦点 .3.光线经会聚镜反射 ,光照面积变小 ,亮度增强 ;光线经发散镜反射 ,光照面积变大 ,亮度减弱 .二、简略证明1 .会聚面镜与发散面镜( 1 )概念 ...  相似文献   

7.
l.三个特点①光心:透镜的中心,凡通过该点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②焦点:跟王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即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③二倍焦距点: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2.三个关系:①成实像时,物和像分居凸透镜两侧.②成虚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成实像时,当u=Zf时,物和像之间的距离d=V最小;当>一Y时,d>V.3.三个推论:①凸透镜成实像时,当U变小时,像和。都变大;当U变大时,像和。都变小.②凸透镜成虚像时,当U变小时,像和。都变小;当u变大时,像和。…  相似文献   

8.
<正> 陆士衡《文赋》:“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愚以为“不能”系“难”之讹:①此节前后数语,字句齐整,唯于“不能处破格,殊为拗口。②“不能”,篆作(?)能。“难”,篆作(?)(接“难”或作“(?)”)。抄本流传,(?)字坏而后。人误作(?)能。或后人传写,一字误为二字。此形近而误。西晋时篆隶楷并行。倘陆氏以隶、楷写定《文赋》,字迹略草,亦易致人误读。③能、难同属泥母。“难”音近而误为“能”,后人读此觉文理欠通,遂增“不”字以顺之。④《韩非子·初见秦》:“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能矣。”旧注:“言诸侯知秦兵顿民疲,则从  相似文献   

9.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的实像(图1)或正立的虚像(图2).这一规律可以做实验来验证. 可是,在图1的实验中,有学生注意到,在物体同侧通过透镜由左向右看过去,能够观察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和一个正立缩小的像,这两个像不同于实验要观察的像.也就是说,一个透镜同时形成三个像.  相似文献   

10.
一天,山羊老师把小熊叫到办公室,指着句子“西瓜像蜜一样甜”对它说:“这里的‘象’字你写错了,应该写成‘像’字。”“为什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小熊摸摸脑袋,满脸不解地问。山羊老师说:“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都念‘xiànɡ’,可是不一样的地方多着呢。你再看看,哪儿不一样?”小熊仔细一瞧说:“字形不一样,‘像’字多了一个单人旁。”山羊老师说:“对!可是最重要的是使用方法不一样。我教你一首儿歌吧:‘像’和‘像’,都念‘xiànɡ’,使用方法不一样。形态样子要写‘象’,景象、气象和印象;相似比喻要写‘像’,眉毛弯弯像月亮。”小熊…  相似文献   

11.
光学实验“测定凸透镜的焦距”是根据透镜成像原理 (即 1f =1u+1v)来间接测定凸透镜焦距的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对物距一般能准确地测量 ,对于像距的测量却常常出现偏差 ,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像的位置找不准 ,以致实验结果也常出现较大误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们知道 ,该实验中所讲的像 ,是发光物体实际光线会聚的点所成的像 ,如图 1所示 ,是非常清晰、逼真的像 ,但学生对这一点常常把握不准 .一方面是因为在光屏上光线会聚前、后的像和会聚点所成的像非常接近 ,很难分辨 ;另一方面是由于边缘衍射现象 ,使像的清晰度难以确定 ,致使…  相似文献   

12.
相传古代有一个小国对死囚在临刑前都要让他抽一次“生死 签”,即在两张小纸片上分别写上“生”与“死”两个字,由执刑官监 督,如果抽到“死”字的签,就当场处死;如果抽到“生”字的签,就当 众赦免. 有一名大臣由于不满国王的残暴统治而触怒 了国王,国王决定处死这名大臣.为了不给这名大 臣有半点生的机会,他让手下人把“生死签”的两 张纸上都写上“死”字.狠毒的国王满以为这个大 臣必然“死定了”.在他看来这位大臣的“死”已经 成了“必然事件”. 然而聪明的大臣知道国王对他恨之入骨,必将千方百计地置 他于死地.因为国王的阴险毒辣…  相似文献   

13.
平日阅读报刊,我发现报刊里“象”“像”不分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同学们的作文中,使用“象”“像”出错频率就更高了。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有些同学不清楚这两个字的使用范围。这里,我就这两个字的使用范围作点介绍,供同学们参  相似文献   

14.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再看看“史”字吧。“史”字在《新华字典》中就解释为“历史”。大家知道吗?在纸张的发明之前,所有的历史都是靠人们口耳相传的。这“史”字不正像一个人张着大…  相似文献   

15.
“偏旁”与“部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旁”与“部首”常连在一起讲 ,但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很容易混淆。“偏旁”是由笔画组合而成的构字的基本单位。汉字中绝大部分的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搭配而成的 ,结构不同的合体字 ,它的偏旁位置也不同。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的字就分别有左右、上下、内外两个偏旁 ,如“品”字结构的字有三个偏旁。“部首”是偏旁的一部分 ,是偏旁中表示意义的形旁。它具有归类字形的作用。因在字典、词典中把这些表义形旁列为同部的首字 ,所以叫部首。如“峰”字 ,有左右两个偏旁 ,“山”是这个字的形旁 ,是“山”部一系列字…  相似文献   

16.
人们形容某人不识字,往往说“目不识丁”或“不识一丁”。有人解释说,“丁”字最简单、最易识,若连“丁”字也不识,当然其他字更不识了。这是想当然的解释,岂不知“一”字比“丁”字更简单易识。《现代汉语词典》与一些成语词典引《旧唐书·张弘靖传》中“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来解释,说其中“丁”字本当作“个”,因形近而致误,后人便说“目不识丁”。这也是牵强附会的解释。其实,“目不识丁”之典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太元七年(382年),苻坚宴群臣于前殿,奏乐赋诗。有位别驾姜平子,诗中有一“丁”字,但下面的竖钩写成竖,成…  相似文献   

17.
透镜问题几乎是年年高考必考的内容,师生对此都很重视,然而学生的得分率却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模糊而导致错误,笔者归纳了透镜问题中的四个不同,供读者参考. 1 像能否看见与像能否被接收不同 像能否被光屏接收,关键在于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相交而成的像可被光屏接收;虚像是实际发散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此像不能被光屏所接收。 像能否被人眼看见关键在于有无光线进入眼睛,有光线进入眼睛,眼睛就能看见此光线的像点,这是因为眼睛是一个精巧的变焦距系统,不论成的是实像、虚像,还是平行光,只要有光线射入眼睛,眼睛经调节都可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而被看见.  相似文献   

18.
“象、像、相”应该各司其职辽宁省沈阳市王宝贵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说明:“象”不再作“像”的简化字。这意味着,“象”与“像”是意义用法不同的两个字。可时至今日,我们从大量的学生习作中发现,在“象”“像”和“相”的用...  相似文献   

19.
“做”是“作”的后起字,开始时“作”是一个有三个读音的多音字。“作③”与“作①”读音相近。“作②”与“作③”意义相同。而“做”最先只是一个与“作②”相同的俗字,后来“做”的读音开始分化。分化出了一个读音与“作③”完全相同的“做②”。到了普通话中,“作”、“做”都集不同的读音为一。只留下了“作③”、“做②”。这时“作③”因义项过多而不堪重负,就把原本与“做②”相通的义项逐渐转嫁给了“做②”。由此义项引中开来,致使两者的通用面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0.
我是多音字“相”。我有个读音与“像”相同,意思与“像”的意思也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日常生活中有些马虎的人常用“像”来冒充我。如:大街两旁的不少招牌上醒目地写着“××照像馆”。“照像立等可取”的广告也随处可见。这对我的误解也太深了吧。其实,我通常是指“样子、容貌”,应用的范围也较广。如:人们吃饭时的样子称“吃相”;占了便宜会流露出“得意相”;受了气的样子是“苦相”;闹出笑话是“出洋相”;容貌英俊称“相貌堂堂”;把容貌、样子拍摄下来是“照相”。“像”是指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如:画像、塑像等。但是,没有我这千变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