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对幸福有不一样的感受.他说:“懂得受苦的人,比幸福的人要强得多。”大作家说出这句话.是想证明.有很多人不懂该怎么正确地痛苦.以及怎么正确地幸福。龙应台说:“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这话等于没说。于是。她继续补充说:“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寻常的人依旧。”这话靠谱,但也只有受过苦并懂得受苦的人.才可能明白。  相似文献   

2.
三八二十三     
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上街.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上前一问.方知原来是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只听买布的对卖布的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枚钱?”颜回上前劝架.对买布者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谁知这人不买颜回的账,并说:“要评理只有找渊博多识的孔子.只有他说了算。”颜回只好说:“好。你若错了怎么办?”买布的人说:“输上我的脑袋。若你错了呢?”颜回说:“我就把帽子输给你。”买布的人竟然无异议。  相似文献   

3.
熊伟 《科学文化评论》2009,6(3):112-117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  相似文献   

4.
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管理”一词近年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在对管理方式研究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管理的一项前提:对人性的假设。从科学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其中无不包含着对人性的一种假设。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 (一) 关于人性的种种假设 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成熟到一定阶段,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关于人性假设前提是人是机器人、经济人。它的要点有:(1)一般人天性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工作。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工人“磨洋工”是造成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而造成“磨洋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的天性趋向于轻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说过这样的话:“人只有死了才能见到真正的战争结束。”而随后的历史也支持了他的观点。“人类会永远结束战争吗?”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原因无非是:“好战是人性的一部分”、“它存在于人类的基因里”……果真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6.
骆昌芹 《知识窗》2010,(4):28-28
今人坐于凳椅之上已是司空见惯.殊不知宋代妇女若坐在这种坐具上.则是惊人之举。南宋杭州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上说:“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凳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而在宋以前.凳椅对男子来说也是罕见之物.  相似文献   

7.
《手稿》直接地说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和历史的批判研究的结果。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合理思想 ,把经济学的劳动范畴与劳动主体即人结合起来 ,得出了“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结论 ,并且 ,按照费尔巴哈“从感性出发确定东西”的原则 ,将这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置于感性的基础之上 ,劳动的主体是现实的感性的人 ,劳动本身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而不是黑格尔所说的“自我意识设定物”。这样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 ,马克思形成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双向超越。相对于这种理想化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下的雇佣劳动就是一种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私有制及私有制社会“各种矛盾”的根源 ,是人性丧失的根源 ,要达到人性的复归 ,就要消除异化 ,毁弃私有财产 ,达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8.
一天,一个男孩对上帝说:“我已经计划好长大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以告诉我吗?我的孩子。”上帝说。  相似文献   

9.
交友之态     
所“谓交友之态”,就是结交朋友的意向和态度,也指人世间社交的常态,“即世态”。所“谓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也可以说是两“种交态”,但那只是两个极端。因为世上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小人都不多。大多数人,处在君子与小人之间,无妨称之为“常人”。常人的“交态”也就是人世间社交的“常态”。  相似文献   

10.
现场     
《知识窗》2012,(8)
校长寄语:像凤姐那样自食其力 毕业典礼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长邹渝的一席话让同学们备感亲切。邹渝说.不管是三年还是四年。学生们既有幸福,也有抱怨。冬天少热水。夏天没空调。食堂的饭菜也没那么可口.宿舍还有“小强”出没。“我们的工作的确存在不足.没有达到同学们的要求.在这里说声对不起.希望同学们放下不愉快.把幸福和快乐带走。”这番话.让坐在台下的毕业生们很感动。同时,邹渝还向毕业生们提出了三点寄语:  相似文献   

11.
梅玉荣 《知识窗》2013,(13):1-1
似乎并未吸取央视关于“你幸福吗”的采访导致大众吐槽的教训.浙江卫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突发奇想,走上街头,高调采访路人“什么是青春”,结果也收获了五彩缤纷的答案。一位大叔自嘲说:“我们已经是青春的平方了。”一位大妈忧伤地回忆:“我那个年纪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  相似文献   

12.
狗的故事     
通常情况下,说人像狗是对人的侮辱;若说狗通人性,则是对畜生的赞美。在许多人的处世中,狗是一种精神状态;在狗的生命历程中,人是它的物质来源。当有些人对物质的欲求超出  相似文献   

13.
<正>课文再现: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空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  相似文献   

14.
亚当&#183;斯密从研究人性入手,认为人类本性之目标有六个:自保、种的繁衍、秩序、幸福、种的完善以及自由。以此为理论预设,斯密对未来理想商业社会进行了勾勒,借此批判他所处的西欧社会之弊端,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斯密理想商业社会旨在实现人的幸福和自由。在这里,幸福与自由被赋予特定的内涵,这一内涵标志着斯密摆脱了后人给他贴上的标签:追求一种简单的布尔乔亚式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5.
韩寒说,我是纯正的上海郊区农村“屌丝”:人气乐团五月天说.走下舞台我们就是“屌丝”;我妈说她是辛苦了大半辈子.要养房养车还要养我这个“老屌丝”。  相似文献   

16.
你知道吗?     
《百科知识》2007,(3S):7-7
一天为什么要分成24小时? 人们把一天分为24个小时,也就是12×2小时,对此至少有两种解释:第一个划分依据是手的食指至小指之间的指骨个数。古巴比伦人根据这个数字把一天分成了12个相等的时段。第二种解释涉及到天文学,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埃及人的日历上标注着一年有36个“星期”,每个星期都有10天。每一个星期的开始都以黎明时分某颗特定的星星升起为标志。这36颗星星将夜晚自然地分成12等分,类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埃及人把白天也分成12等分,由此产生一天24小时的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炎热的暑假,我正一边吹若风扇,一边兴致勃勃地看电视。妈妈突然把风扇关了,说:“夏天不能一直吹风扇,不然会感冒。”“这么热的天,不开风扇不把人热死才怪呢!”我心里嘀咕着。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玄德南漳逢隐沦”一回,水镜先生对刘备说:“关、张、赵云都是力敌万人,但可惜无善用之人”。而当诸葛亮、庞统为刘备掌管军事之后,局面大变—“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王图在天府”……之所以想到此,是因为几天前走访一家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及所了解的情况而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19.
“涅檗”是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译为“灭度”、“寂灭”等,谓脱离一切烦恼,进入自由无碍的境界.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晋·僧肇《涅檗无名论》中说:“涅巢,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涅粲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后世把僧人之死也叫涅檗。  相似文献   

20.
徐锡麟,字伯荪,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读书喜天文、算术。曾被聘为绍兴府学堂算术教师,还曾在绍兴设立特别书局,宣传革命排满等。徐锡麟从六岁起就埋头读书,读书时能排除一切杂念,读到重点和警句时,就打上句号,然后去请教父亲。他说:“我每天要吃饭,我也每天要读书。若一天不吃饭,肚子就会饥饿,若一天不读书,脑子里也会饥饿。”他的读书方法以“三心”“两结合”为其特点。所谓“三心”,即专心、细心、恒心。“两结合”一是读书与修身养德相结合;二是读书同锻炼身体相结合。专心读书治学,要想有所建树,因素是多方面的,其重要的一点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