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这样一些大师,他们在学问上广采博纳,博大精深,学究天人,但在学历上,却只有很低的认证.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留学美、日、德、法、瑞等国,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主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佛经之比较研究.陈寅恪先生的正规学历是凇吴复旦公学毕业,那时的复旦公学还不能算作正规大学,也不授予学位.陈先生自己认为,该校相当于高中程度.1925年,陈寅恪留学归国后就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之一,被誉为"教授的教授".  相似文献   

2.
陈寅恪,国学大师,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20世纪中国顶尖学者之一,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他曾留学日、德、法、瑞、美等国,通晓十几门外语,其著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就连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也对陈钦佩有加,自谦地表示,自己等身的著述,尚不及陈寅恪寥寥几百字有价值。但大家或许难以置信,陈先生这样一位堂堂大学者,居然连个学士学位也没有。 准确地说,陈寅恪的正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的复旦公学还不能  相似文献   

3.
《世界发明》2009,(8):96-96
2009年7月,一代文化泰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季羡林先生的逝世为炎热的夏季增添了一丝悲凉。季先生对于整个中国文化圈的意义毋庸置疑,甚至于有媒体将之离世称为“最后一个国学大师的倒下”,而这却引来了大家的争论:季羡林先生尽管著作等身,但是否能够称得上“国学大师”?一直以来被媒体标榜的国学大师又需要如何的标准来判定呢?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我国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大师、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在北京逝世。启功先生的逝世再一次将人们的目光转移到了书法艺术上。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国学及其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学教育的.必要性,接着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出发。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国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成功的跨越     
2001年1月27日,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先生飞赴英国,就任诺丁汉大学第五任、同时亦是新世纪的第一任校长。媒体评述,从复旦到诺丁汉,杨福家教授的此次成功跨越,昭示出一个朴素的道理:国富民强方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中国人当英国大学的校长,这在中、英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在中国教育史上也会记下跨时代的一笔。杨福家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我个人当然觉得很荣幸,但是让我感触更深的是,中国人现在真的是站起来了。原来西  相似文献   

7.
狂人刘文典     
章玉政 《金秋科苑》2008,(17):58-60
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忽略的国学大师,以狂著称。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  相似文献   

8.
狂人刘文典     
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忽略的国学大师,以狂著称。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  相似文献   

9.
范正娥 《科教文汇》2007,(8X):31-32
两汉时期,太学、郡国学、私学三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太学设在京师,具有强烈的号召性;郡国学在地方郡治,贯彻太学的教育理念,并积极推广教育,具有有效的贯通性;私学以其普及性、根基性,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太学的号召性、郡国学的贯通性及私学的普及性,带来了两汉教育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时代向学生介绍我们的国学文化,对学生的人生哲学的培养无疑是有很大益处的。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国学教育的精髓,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增设国学教育模块;拓展教学内容,指导阅读优秀文言作品,积极开展文言诵读比赛,帮助学生了解经典国学的主旨。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马文章潜心30余年于中华国学、华夏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和传播工作。深受国内外和世界华侨华人的赞誉,被誉为“二十世纪国学大师”。近日,记者采访了马文章先生,倾听他对国学的讲解。  相似文献   

12.
高明 《现代情报》2007,27(10):70-73
网上国学信息资源在我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文在总结网上众多国学信息源的基础上.论述了挖掘网上国学信息资源的主要方式.并提出了构建基于移动Agent和XML的国学虚拟数据库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时代向学生介绍我们的国学文化,对学生的人生哲学的培养无疑是有很大益处的。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国学教育的精髓,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增设国学教育模块;拓展教学内容,指导阅读优秀文言作品,积极开展文言诵读比赛,帮助学生了解经典国学的主旨。  相似文献   

14.
国学经典教育是现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以致用,达到经典润泽人生的目的。要从思想上、教育技术上重视国学经典教育课堂教学,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等因素提高国学经典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陆海  张雯艳 《大众科技》2012,14(3):161-162,149
当代大学生缺乏国学素养却摒弃国学经典学习,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中造成大学生与国学渐行渐远的原因是什么?文章作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在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高职教育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国学教育来促进人才的全面培养,是我们亟待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国学自身的魅力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学教育在大学生的学校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就开设了国学课程,但是高职院校国学课程的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国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国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都遇到了问题。此篇文章就是在此问题的基础上,经过调查而形成的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国学自身的魅力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学教育在大学生的学校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就开设了国学课程,但是高职院校国学课程的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国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国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都遇到了问题。此篇文章就是在此问题的基础上,经过调查而形成的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18.
2008年2月17日,一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一生中的许多故事都感人至深,尤其令人扼腕的是他和一位德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虽然他一直深埋心底,却给他带来绵延一生的怀想与快乐。当季先生最终在《留德十年》一书中,首次披露了这段异国之恋时,一个“有情人未成眷属”的经典爱情故事,让中、德两国读者无不唏嘘感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对于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讨论声不绝子耳。焦点之一便是对国学中“糟粕”内容的质疑。不可回避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确赋予国学许多封建、腐朽的东西,但以此因噎废食、否定国学则有待商榷。本文分析了国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审视糟粕存在的社会原因,从而为科学、理性地对待中小学的国学教育内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搜索引擎开展的学术搜索,比较百度国学和Google学术搜索的特点、收录内容、检索结果.并指出其对图书馆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