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毡帐-蒙古包的创建和使用是游牧族群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其构造设计体现着草原民族的自然观和时空观,成为游牧民居文化特有的标志性符号。从文献记录、传承应用或现实价值来看,毡帐-蒙古包始终是游牧文明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世纪以来,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游牧经济不可逆转的衰微导致毡帐-蒙古包逐渐被定居建筑替代,但其留存的文化符号功能则具有永久意义。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是一个英勇顽强的民族,他们自古生活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以车马为家“,常年逐水草迁徙。历史研究证明,新石器时代便是岩画与蒙古族游牧文化渊源的发祥地,在那个时候人类开始驯养野兽,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牲畜和骑乘。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为适应游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蒙古民族历来重视和酷爱体育竞技。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础,对此,经典作家已有明确的阐释。蒙古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范围,其基本生产单位是否类似于农村公社组织?笔者根据经典作家有关论述,结合《蒙古秘史》中的相关记载,论证了游牧公社的存在以及它的经济、社会、文化职能。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古代商业与商人阶层的发育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具有“商业精神”,重视开展商业贸易活动。到蒙古帝国时期,在蒙古族的经济生活中,商品货币关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第二次社会分工并没有在蒙古人中间发育成熟,手工业始终依附于游牧畜牧业而未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结果,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影响,商业的独立化发展进程受到了阻碍。此外,游牧畜牧业生产本身的一些特点和局限性,也严重地束缚了蒙古族商业与商人阶层的成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生活着近7万名蒙古族民众,其中成吉思汗所属的奇渥温部后裔约占半数以上。几百年来,在对西南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以山区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原来的游牧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通过家谱、墓碑、口授的方式,传承着家族的历史和自己作为蒙古人的执信念。西南蒙古族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其中内涵着宝贵的民族人资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探索成吉思汗建国以前蒙古人的教育情况。以游牧经济为主的早期蒙古人,随水草而迁徙,居无定处,还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根据自己经济生活的特点,另有一套把子孙后代培养成牧民、骑手和战士的教育方法。早期蒙古人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生产、军事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做人的道德规范的要求两个方面。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一是在游牧生产中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一是通过神话、传说、故事、祖训等的讲述来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7.
清朝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绘制出多幅各级行政建置的地图。清代盟旗游牧地图,乃其中之一。在清代盟旗游牧地图的基础上清朝会典馆组织人员编写《大清会典》,其《疆理卷》载有较为详细的蒙古各盟旗游牧地。张穆《蒙古游牧记》吸收其成果,第一次尝试以内地郡县为例,撰写外藩蒙古行政建置——盟旗的历史地理。该著作为蒙古历史地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边疆史地研究留下了光辉篇章。但由于《会典》的作者群和《蒙古游牧记》作者生活年代、历史背景、语言功底等诸因素所限,该两部文献所记载的地名解读、游牧地方位界定、方向辨认以及历史考证方面犯有不少讹误。本文试图以《蒙古游牧图》(以下简称为《图》)等各种古地图、历史地图、现代地图为据,对喀尔喀4盟86旗的数千条地名进行研究考察,对其讹误地名进行归类和纠正。  相似文献   

8.
蒙古民族保护利用大自然的传统生态环境意识的形成是由游牧经济的特殊生产力构成所决定。游牧经济是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存在决定了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在生态经济与生态意识的关系上,一方面游牧这一生态经济的存在决定了传统生态环境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传统生态环境意识又反作用于生态经济,以此推动游牧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古代蒙古的法制,分为四个时期:习惯法时期、成吉思汗大札撒时期、政教并行时期、清朝地方法制时期。习惯法时期及后来成文后的法典律令中,不乏经济立法的内容,并有着鲜明的游牧经济特点,是中华法制史上最具游牧特点的一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在多年从事生态哲学理论研究过程中惊奇地发现,蒙古民族游牧经济与人类未来文明走向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而又微妙的深层逻辑关系。文章着重论证蒙古民族游牧经济是符合人类未来生态文明走向的生态经济,同时揭示其存在着的严重之不足;作者反观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的物质利益和享受,同时揭露其存在着的致命弱点。通过比较研究,作者提出扬弃游牧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观点,进而主张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跃升到文明重构的高度去认识和行动。总之,蒙古民族生态经济及其跨世纪启示价值功不可没,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1.
浅析地理因素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结合孕育蒙古族传统化的地理环境以及蒙古族传统化的形成史,分析了蒙古族传统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性。认为地理环境对蒙古族传统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场所和物质原料,而蒙古人民在适应这种环境的游牧生活基础上创造了蒙古民族传统化,并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丰富、成熟和定型。  相似文献   

12.
后金时期(1616-1635年),随着女真的逐渐强大,一部分蒙古人经由不同的途径为后金所获得。后金按照八旗的基本形式组织这部分蒙古人。与蒙古人投附的多少相适应,后金按八旗游牧蒙古、八旗蒙古、蒙古二旗、蒙古八旗等形式次第来组织他们。蒙古八旗的形成过程贯穿整个后金时期,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一时期蒙古八旗的形成阶段,对八旗游牧蒙古概况,八旗蒙古形成时间,以及后金曾设立的喀尔喀、兀鲁特两个蒙古旗的组成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该文探讨的是明清时期中原农耕文化与土默特蒙古族游牧文化交融对呼和浩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类型变革的影响。文章认为该地区经济类型的变革是两种文化长期交叉、依存渗透、融通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地域环境、历史形成的两种文化依存切入,汇聚整合的运动优势;诸多因素造成的明清时期农耕文化北移、土默特蒙古族谋生观念和手段的变化,使定居农耕多种经济取代了单一粗放的游牧经济。此变革对该地区和土默特蒙古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游牧业不仅是一种经济形式,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对7-8世纪中亚和东欧草原游牧民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综合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些游牧民族社会发展具有共同规律:从没有土地和定居点的全游牧,到有相对固定营地和道路的半游牧,再到农耕与定居并行发展的半游牧,于是,具有统一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统一的政权机构和正规军队以及统一文化的草原国家出现了。我们认为那些更早或更晚的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一般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发展过程,并具有类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中部地区蒙古族牧民在生产活动和生活中形成了系结习俗,这一习俗从一个侧面表述了游牧文化的广泛内涵。这些系结方法普遍具有简便、快速、易结、易解的特点,同时这些系结类型和方法的形成,不仅与牧民长期的经济生产活动的对象、方式等密切相关,而且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卫国 《学习之友》2010,(4):52-52
蒙古地广人稀,近千年来,蒙古人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此也就养成了他们粗犷、恬然、雷打不惊的性格。 蒙古的整体生活水平不高,可蒙古人出手却很大方。存钱对大多数蒙古人来说是根本不懂的概念,他们习惯了有多少花多少,没有了就到处举债,所以在发工资时,也常常是人们互相还债的日子。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那达慕特点及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由于蒙古族栖息地的特殊自然环境和以游牧为主的独特生活方式,使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具有浓郁草原特色的体育文化。蒙古族那达慕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浓郁的民族特点,它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发展并形成的独特的蒙古族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没有文字,没有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人员,教育儿童的工作主要在家庭和部族内进行,父母兄长以及部落中的年长者成了理所当然的教育者。这就是蒙古族的传统教育,即游牧经济下最为普遍的教育形式。一蒙古族长期从事游牧业,生产方式没有多大变化,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也是一种保守的教育,总是致力于维护现状和给儿童传授一些生产生活中变化不大的东西,如生活技能、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看问题的态度和方法等。这些东西经历过时间的考验,即在前辈生活中被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由东胡族的一支室韦发展而来,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十二世纪后期,分布在额尔古纳河和蒙古草原一带的蒙古各部逐渐兴起,十三世纪初,蒙古族首领铁木真,被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  相似文献   

20.
《集宁师专学报》2019,(3):31-34
察哈尔蒙古族作为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最主要的居住形式是蒙古包。蒙古包受自然环境、经济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形成了独有的游牧文化特征,蕴含了游牧民族特有的居住习俗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