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在《知音》篇中提出了"六观"论,"六观"论是其文学批评鉴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学人对于《文心雕龙》具体篇章的归类、"六观"论性质、理论建构及其内涵莫衷一是。在综述近些年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研究"六观"论应注重从文学形式上来阐释"六观"论而且要落实到具体篇章中。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知音》篇提出了"六观说",这是《文心雕龙》中一套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其真正的内涵对当今文学的批评与鉴赏具有不一般的意义。"六观说"指的是"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根据《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的宗旨,从全局出发,"六观说"的内涵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3.
刘勰,字彦和,《梁书》和《南史》有传.据传载:“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在与僧佑相处的十余年里,除了协助僧佑整理佛典、校对订正经藏外,刘勰更积极地钻研了经史百家和历代作品,因而“博通经论”“深得文理”.逾而立之年的刘勰,曾梦见自己手持丹漆礼器,随孔子南行.或因受到了孔子的感召,刘勰“怡然而喜”,着手撰写了《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知音”一词的词源来历,及全文的篇章结构论述了《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是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文学鉴赏方面的专论。在列举了四种容易出现的审美心理误区后,刘勰提出了鉴赏的基础、素养、原则、方法、途径等问题,并一一进行了理论阐述。刘勰的贡献表现在他对鉴赏中审美情感的强调和对鉴赏过程认识阶段的分析,他的不足是对鉴赏能够反作用于创作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观文要做到“不偏”就必须“博观”;认为“平理若衡,照词如镜”,才能对文章作出公正的评价;只有掌握了“一观位体,二观置词,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的方法,才能判断文章的优劣。这些思想,对学报编辑实践乃至编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首次把"知音"引进到文章阅读理论中来,以最高层次的"知音阅读"为范式,建立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文章接受理论。刘勰阐述了知音难的七种原因,对知音读者的素质和知音阅读效果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六个方面的要求,还强调了感性鉴赏与理性批评相融合的"玩绎"阅读方式的重要性。这样,《知音》篇就形成了一套既包含了鉴赏与批评,又超越了一般性鉴赏与批评的知音阅读理论思想体系,从而赋予知音阅读理论以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知音>是<文心雕龙>中集中讨论文学批评问题的篇章,刘勰在该文中着重强调文学批评要理解和尊重作者的思想情感,但他同时又建构了一套比较体系化的客观批评框架,即"六观",这二者并不和谐.因此在<知音>中实际上包含了两套充满矛盾的文学批评理论范式,其一是以读者和作品为中心的批评论,其二是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解论.刘勰期望兼顾二者,一方面建立一套客观化、逻辑化的文学批评规范,另一方面又能在文学批评方面切中时弊.  相似文献   

8.
论"知音"--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文学鉴赏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知音>首开我国文学鉴赏理论研究之先河.刘勰从审美主客体、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指出了"知音难"的原因,提出了读者在文学鉴赏中作为接受主体的必备条件,对我们今天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一篇研究读者批评的专论,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知音"读者批评观。"知音其难",强调读者与作者的心音相知相通;"深识鉴奥",强调读者要对作品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所把握才能成为"知音";读者要成为真正的知音,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才能成为读懂作者心声的知音,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历来争论颇多。我认为,以单一的儒家之道或纯粹的道家之道来解释《原道》,都是不足为据的。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一句来看,第一个“道”,当为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天道;第二个“道”,实则圣化以后的道,是圣人所体悟的并在文章里表现的道,乃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的统合。在此基础上,刘勰进一步分析了文学的起源、本质、作用、发展以及特征等,建构起科学而完整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艺理论体系及其标准是造成风骨概念混乱的根源。“风骨”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概念,现代文艺理论体系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大致来说,“风”指的是作家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物质;“骨”指的是非常准确地表达思想。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知音》篇集中体现了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在该篇中他指出了文学批评中普遍存在的"知音难求"的现象及其存在的原因,探讨了通过"博观"、"六观"和"沿波讨源"的途径实现文情可鉴的可行性,并从"情动辞发"和"披文入情"两方面论述了创作者与鉴赏者的潜在交流过程,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一个包括创作者、作品和鉴赏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系统。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的"味"这一理念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衔接点。在《知音》篇中,刘勰不仅将"情"引入"味"中,以"情味"论文学,而且提出了"六观"论这一客观的批评方法。在他的知音批评模式中,既包括重视"情"与"味"的整体体验与品评的主观鉴赏理念,也包括"六观"论这样具有客观性文本分析的批评内涵,这种批评鉴赏的方法贯彻《文心雕龙》全书。  相似文献   

14.
说明《刘子》作者刘勰在历史上“由是而疑、由疑而否”的误导原因;指出要深刻论证刘勰思想必须将《刘子》纳入本传;介绍《刘勰传》的内容结构;肯定《刘勰传》独抒己见、学风严谨、史料丰赡的特点;总结《刘勰传》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人之才力有大小,识见有广狭,情趣有雅俗,学养有高下,故“知音”有不同层次之分;然人之进化发展,又可致“知音”层次发生位移,是亦为“知音其难”一大成因,此乃刘勰一疏略之处,斯文仅作补充。  相似文献   

16.
刘勰声律论主张文章的声韵应该有和音乐一样的乐律,但这种声律是自然的声律,这和沈约追求的人为声律是不同的;文章的声律可以在字音平仄及双声叠韵字的运用上去追求,在"作韵"(同声相应)和"选和"(异音相从)上去追求;追求声韵也要和情韵统一在一起,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知音》篇从文学接受角度论述了文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一文学鉴赏。这是作为文学批评的基础提出来的。文学批评要达到客观公正,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则,做到正确鉴赏。批评者首先要成为作品和作者的“知音”。《知音》篇对文学批评者应该具有的鉴赏品格和鉴赏文本着眼点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刘勰声律论主张文章的声韵应该有和音乐一样的乐律,但这种声律是自然的声律,这和沈约追求的人为声律是不同的;文章的声律可以在字音平仄及双声叠韵字的运用上去追求,在“作韵”(同声相应)和“选和”(异音相从)上去追求;追求声韵也要和情韵统一在一起,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9.
知音     
前时我在南京无事,书报杂志亦不大看。这一天却有个冯和仪寄了天地月刊来,我觉和仪的名字好,就在院子里草地上搬过一把藤椅,躺着晒太阳看书。翻到一篇《封锁》,笔者张爱玲,我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细细的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见了胡金人,我叫他亦看,他看完了赞好,我仍于心不足。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知音》篇是明确讲阅读鉴赏的篇章。在《知音》中刘勰提出了三种存在已久的不能积极阅读的现象,即"知音其难"的三种现象:"贱同思古","贵古贱今";"文人相轻","崇己抑人";"学不逮文,信伪迷真"。接着提出了"文情难鉴"的原因,客观原因是"篇章杂杳,质文交加";主观原因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对于如何积极阅读而成为作者知音的问题,刘勰提出要"博观"和"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对于阅读的方法步骤,刘勰提出了"六观"。在《知音》篇的最后,刘勰提出了阅读的最高境界:"觇文辄见其心"。《知音》篇从刘勰的时代一直到今天,对阅读鉴赏和理论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