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军 《师道》2009,(9):44-45
有这样一所名校,多年来,每次招聘教师,语文教研组有个不成文的老规矩:不管应聘者是高师毕业生,还是经历丰富的教师,第一次谈话时都要问“喜欢读什么书”“读过些什么书”“最近在读什么书”。他们重视教师的读书经验,把这一点看得与教学业绩同等重要。道理很简单:语文教师的读书是“底子”,有了这个底子才能教好书,他的学生才有可能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是“听、说、读、写”,其中读是基础,无论是“说、写”都离不开“读”。学生只有多读,读熟才能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掌握语言文字。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学语文要“读”。平时,我注意观察那些在“读”上下功夫的学生,说话写文章大多清楚明白,用词造句毛病很少。由此可见,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要重视“读”的训练。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增加课堂上“读”的份量,多创造读的机会,学习一篇课文教师要“讲”,但更要让学生自己“读”。在教学中我常用较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读书。例如…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语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一点。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一、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开原市民主小学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步伐较快,构建并实施了“一二二”教学模式,即加强“一读”,突出“两写”,坚持“两背”,取得了良好效果。一、加强“一读”,促进语言内化民主小学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他们提出,语文课上,学生读书量要足,面要宽,目的要清,形式要多,效果要好。1.量要足。他们让教师牢记:书是学生自己读会的,不是老师讲会的,更不是老师问会的。他们要求每节语文课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把读贯穿全过程,环环有读,把书读熟。2.面要宽。他…  相似文献   

5.
“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古语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叶圣陶先生也曾对“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作出精确的评价:“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当前推进的新课改,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大纲精神引导学生“会读书”,通过“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驾驭能力。一、注意“读”法的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内容,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等方面下功夫。1.掌握读懂课文的四个基本点。一是…  相似文献   

6.
去年,我在一次培训会上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教师要抓紧时间多读点书。会后有位教师走上来,随意地说:“麻烦你给我开个书单,我要读点书。”——如果是学生这样说话,我会建议他读什么书;教师,特别是一位语文教师问出这样的问题,则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看她不过30岁,就问:“你最想读什么书?你感到缺什么?”她说,她也不知道缺什么,就是觉得自己不行,因为“我不怎么喜欢读书”。——谈话变得困难,但我觉得一个人提出要读书,毕竟还有向上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所名校:多年来,每次招聘教师,语文教研组有个不成文的老规矩:不管应聘者是高师毕业生,还是经历丰富的教师,第一次谈话时都要问"喜欢读什么书"、"读过些什么书"、"最近在读什么书"--他们重视教师的读书经验,把这一点看得与教学业绩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8.
“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古语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俾善于读,则居功至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确评价。新《大纲》中也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作为教师,我们要依据大纲精神引导学生“会读书”,通过“读”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他博文《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中写道:“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所谓多,就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比如说每个学期至少读本好书。我也许会开一个推荐书目,但不做统一规定,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兴趣尽可五花八门,趣味一定要正,在这方面我会做一些引导。”这段话说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谈“读”     
书贵在“读”,“读” 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讲,就是朗读,读出声来。古话说“读书百篇,其义自见”,对好的作品,要反复朗读,琅琅出口。广义讲,就是读的作品要多、要广泛。古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面广了,知识也就丰富了,做起文章来就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总之,读才能熟,熟才能通,读才能广,广才能写。可是,在语文教学中,这一行之有效的措施,往往被人忽视,有些好心的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串  相似文献   

11.
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关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在数量上有相应的规定外,还推荐了许多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目。《小学语文新课程理解与实施》中指出:学生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而且要读科技、历史、哲学方面的书;从语文角度看,不仅要读散文、故事、童话、寓言而且要读诗歌、戏剧、小品……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而且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要读中国现代的作品,而且要读中国古代的作品。总之,要从多方面吸收营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出版物如雨后春笋,其间难免鱼龙混杂。小学高年段孩子处于青春前期,他们开始有了性…  相似文献   

12.
创造力培养的基础——智力培养。听说读写按吸收、表达信息的不同可分为“纳”和“吐”:听和读是吸收信息的“纳”;说与写是表达信息的“吐”。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纳得广、纳得深、纳得活。纳得广。课外阅读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知识,须广泛涉猎;课外多听也能吸收语文信息。只有多读多听,腹内有了丰富的语文素材,才能进行创造。纳得深。课本,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反复读。对课本不精读,肚子里不能装下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创造力就无从谈起。纳得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读活。这须从两方面入手:第一…  相似文献   

13.
语文难教难学,这似乎成了师生们的共识。其实,古今许多名人和语文界老前辈早有所指点,那就是以“读”为本,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总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教学以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读”的重要作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带讲,甚至以“读”代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精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自觉地“读”,达到会读、爱读、多读、广读。一是会读书。读书跟做别的事情一样,一定要有一个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  相似文献   

14.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体现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多读精读。多读教材,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领会作者的意图,熟悉课文的语言环境,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恰当地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主动地进行多项阅读基本功训练 ,掌握阅读方法 ,形成阅读能力 ,同时使智力得到发展 ,思想感情受到陶冶。  众所周知 ,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听、说、读、写”这四大手段 ,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读 ,是学生理解、积累、内化、运用语文知识乃至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方法。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知 :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 ,“读”是起着主要作用的。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中 ,还存在着教师讲多、学生读少的现象 ,甚至出现“满堂灌” ,生怕还有哪一点没有…  相似文献   

16.
马会  马会敏 《教师》2010,(28):27-27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感知语言的很关键的一环。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一定要做好读的功夫。  相似文献   

17.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曾提到语文学习的三点经验:书靠“读”,文章靠“写”,还应背诵。我觉得这三点经验应该成为我们所有语文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永远成为我们教学活动中取之不竭的宝贵经验。今天,我着重谈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语文学习重在多读”这一观点的一些认识。我认为在这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我们平时经常教育学生要有“听”、“说”、“读”、“写”的能力,结果往住不如人意。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也发现.一些语文教师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就不够过硬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在学习语文方面的重要性。读能有效地培养语亩感情能力,促进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有蒯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领悟遣词用语之妙,掌握布局谋篇之法。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读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李武娟 《广西教育》2009,(28):20-20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能力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很多时候,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或没有读,或象征性地读一下,至于为什么读、怎样读,则很少会思考。针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欠缺问题,笔者认为,要真正领悟语文的真、善、美,就要学会“读”书。而这个“读”,并不是仅仅如此简单而已,更不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而是要有朗读、解读、品读,形成一个“感知-探究-领悟”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