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前哨》2006,(4):11-11
据新华社报道:从3月1日起,如果在上海的政府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言,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2.
杨永霞  千河 《今传媒》2010,(3):84-85
在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络传媒无时不在、无孔不入的现代信息社会,每日里"观天下",为广大读者快速提供新闻,无疑是各路媒体争相上演的"重头戏",而捕捉新闻、报道新闻又是这"重头戏"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和公布他人隐私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牛津法律大辞典》把名誉定义为:“是对道德品质、能力和其他品质(名声、荣誉、信誉或身份)的一般评价。”名誉权,实际上是一种人格权,它是民法规定的民事主体所享有的获得和维持其名誉的客观公正评价的一种权利。然而,在当今社会的新闻传媒上,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新闻报道中带有较为明显的歧视性语言,而且这些歧视性语言均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对民事主体的名誉权的侵害。笔者经过考察…  相似文献   

4.
时诚 《青年记者》2021,(3):94-95
《民法典》第999条、《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第13条第5项规定了新闻报道、舆论监督中的个人信息合理使用制度。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舆论监督中使用自然人的个人信息须遵循以下条件:一是遵循个人信息使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新闻媒体的信息使用行为须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三是新闻媒体应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不宜鼓励农民外出考察某报4月5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题为《新沂万名农民外出考察》的短消息。报道说,新沂农民认为电视、广播、报纸介绍致富信息是“虚”的,只有亲眼看到才是“实”的。一年来1万多农民纷纷离开家门,到北京、山东、河南、天津、湖北、内蒙古、...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报刊实例,从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和功能出发,分析了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妙用。虽是模糊语言,但其所表达的不确定的、模糊的、和非量化的含义使得相关新闻报道模糊得合情又合理。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广泛应用使得新闻更加真实、具体而且准确。将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产生合力效果,能有效增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反映客观事实,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般地说来,新闻是忌讳模糊语言的,业界有不少人士批评说“近日”、“前不久”、“日前”、“大约”、“左右”等模糊语言不应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批评讲的确实有道理,因为新闻讲求的是事实的真实性、客观性,讲求的是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有的时候还需要讲求精确性。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语言要求规范、简洁、准确、生动,这是每一个报纸从业人员都了然于心并努力追求的.但在新闻工作实际中,往往因为时间紧张、细心不够、专业不懂等原因,记者、编辑在报道语言上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结合河南石油报的报道语言实际,对常见的语言表达问题及处理办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康秀平 《青年记者》2007,(23):55-56
新闻媒体只有客观报道、客观评论的权利,而没有根据一己之倾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权利,更没有实施语言暴力的权力。  相似文献   

10.
宿命论种种     
不知为什么,近几年,新闻传媒中的宿命论用语多了起来。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类型: 一、将事业成败归结为“运气”。足球比赛,某队员一脚射门,球中门框,这时电视转播的评论员就说:“运气不好。”比赛结束后,电视评论员常常这样说:某某队没有输在技术上,而是输在运气上。报纸的报道中也常有这样的说法。明明是脚法不好,技术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语言要求规范、简洁、准确、生动,这是每一个报纸从业人员都了然于心并努力追求的.但在新闻工作实际中,往往因为时间紧张、细心不够、专业不懂等原因,记者、编辑在报道语言上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结合河南石油报的报道语言实际,对常见的语言表达问题及处理办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去看望一对老夫妇,他们正收听某地方电台广播。有则寻物启事说:“不慎将××市×××号房产证丢失……”老妇很惋惜,“哎!‘不慎将’这个人真马虎,好几次广播他丢东西了。”老汉说:“那天××(省)电台广播××市的新闻,不知为什么老说‘该死’(该市)”。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二老的文化和欣赏水平,也无意挑剔这家电台的毛病,而应反思的是:正确运用广播语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有必要经常谈论和认真研究。早在1946年我国广播电台创建之初的《工作细则》就明确规定:“用字用词要力求念起来一听就懂,对于文言或难懂字句,要加必要的通…  相似文献   

13.
陈宝瑞 《新闻导刊》2005,(6):32-32,33
最近我去看望一对老夫妇,他们正收听某地方电台广播。有则寻物启事说:“不慎将XX市XXX号房产证丢失……”老妇很惋惜,“哎!‘不慎将’这个人真马虎,好几次广播他丢东西了。”老汉说:“那天电台广播XX市的新闻,不知为什么老说‘该死’(该市)”。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二老的文化和欣赏水平,也无意挑剔这家电台的毛病,而应反思的是:正确运用广播语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有必要经常谈论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台风等热带气旋的命名1.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风力划分为6种类型:中心风力在7级和7级以下的称"热带低压",8到9级称"热带风暴",10到11级称"强热带风暴",12到13级称"台风",14到15级称"强台风",16级或以上称"超强台风"。这几种类型热带气旋在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地市党报和其他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记者或通讯员使用率较高的词句,且似乎有“约定俗成”的习惯性,所以大家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也听之任之,很少有人提出什么异议。然而,如果你仔细地分析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有些词句的运用,无论是从文法规范,还是表达新闻主题方面。实际上是存在不少欠准确、欠妥当的问题。其中。有的属“官腔”、“套活”型,有的属“想当然”型或“人云亦云”型。总之,多少反映了一些人有意无意的新闻“八股”文的倾向。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导向、  相似文献   

16.
徐烨 《新闻传播》2010,(4):83-83
新闻作品要求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而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类似于"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取得‘较好效果"这样的语言,被我们认为是模糊信息。某些时候,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以及记者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得记者只能运用模糊性语言来达到相对准确,而有些时候,模糊性语言反而可以达到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法律术语是表示法律专用概念的词语,一般情况下不讲求词汇的变换,不能交互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它在法律的语境里反复出现,被习惯所确认和固定,进而形成了一种规则.  相似文献   

18.
杨豪 《青年记者》2007,(9):49-50
语言歧视的表现 媒体报道中的语言歧视有着多方面的体现,这些或零或散的歧视符号日积月累地形成了语言暴力,会给被歧视对象带来雪上加霜的伤害,同时也容易给普通受众的认识指引一条错误道路,甚至导致社会偏见、习惯性歧视。  相似文献   

19.
法制新闻报道是指各新闻媒介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新近发生的与法制相关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具体包拒宣传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律服务和法律教育与研究等多个方面。如今,法制类节目或栏目已经成为我国法制宣传的重要园地,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法制新闻报道在普及法律知识、传递法制信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媒体的法制宣传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使用法律语言时经常出现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正>客观、中立是新闻语言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这也是新闻媒体、新闻记者等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职业准则。尽管目前我国新闻媒体、新闻记者以及广大播音主持人,都能够按照客观、中立的原则开展新闻报道,但仍然有一些新闻媒体、新闻记者以及新闻播音主持人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使用一些情绪化语言,他们或是为了宣泄情绪而使专业缺失,或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哗众取宠,或是为了市场竞争而剑走偏锋,比如2015年亚洲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