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河南日报社大院一侧,有一幢很不显眼的两层小楼。可在这幢小楼里,一个50多人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群体,正摆开战场,雄心勃勃地创业。只一年多时间,竟办出一张四开八版在中州大地颇具特点、颇有影响、颇富名气的报纸。这张报纸就是《大河文化报》。“早晨二怀鲜牛奶,晚上一张大河报”.“家有一张大河报,全家老少不吵闹”。1995年7月28日试刊,8月1日创刊的《大河文化报》已和读者建立起亲密关系。在报纸创办一周年的时候,报社买了上百米白布,在郑州市人群熙来攘往的街头,举行了一次“7·28大河之日·读者赠言”活动。为办好报纸…  相似文献   

2.
单位不论大小,都要订几份报纸,其中党报是“铁板钉钉——硬碰硬”。每日上下午收报纸两叠,细读者微乎其微,一览标题便遭冷落。何故?幽默者说:“不看早知道,还不是讲这也好、那也好呗。”尖刻者说:“越说好,也许越是坏。”这种“逆反心理”,发人深思。若说读者对报纸一概不喜欢,那也太武断了。2月22日《中华工商时报》,一到办公室,便不翼而飞,争相传阅起来,10天后才传到我的手中。是什么“好消息”如此吸引人们?出人意料,原来是四条“坏消息”被人们关注。这天,《中华工  相似文献   

3.
从上海的复旦大学到北京的中国社科院,我读了七年的新闻专业,毕业后我选择<中华工商时报>作为我的起点,既有我在校期间已经决定的经济新闻取向因素又有参与新型报纸的实践冲动.  相似文献   

4.
《中华工商时报》文章说,某大学教授因几篇文章受到质疑,该教授不服气,反问道:“经济学家一定要替百姓说话吗?”继而又说:“我不知道百姓是谁!”据说,这一下子犯了众怒。本文不介入这一争论,孰是孰  相似文献   

5.
《中华工商时报》位于北京东三环外劲松东口一座租来的开厢式楼房里,旁边是农贸市场,周围是化学工业区。带着对报纸的尊敬与对恶劣环境不满的强烈反差心理,我推开了时报文化部的大门。文化部主任陈利民、编辑莫扬、邱华  相似文献   

6.
打电话给中华工商时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丁望,听接电话的人呼他“老板”,颇感新奇,联想到新闻界有人称该报为所谓“新派”报纸中的佼佼者,一股无形的引力把我带到了丁望的办公室。目光矍烁,满头银丝的丁望和4年前一  相似文献   

7.
打电话给中华工商时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丁望,听接电话的人呼他“老板”,颇感新奇,联想到新闻界有人称该报为所谓“新派”报纸中的佼佼者,一股无形的引力把我带到了丁望的办公室。目光矍烁,满头银丝的丁望和4年前一样,思维敏捷,浑身充满了活力。谈起1989年创办中华工商时报,丁望称之为“房无一间,地无一垅,腰无分文”。全国工商联给了25万,工商联所属企业集资50万(讲好3年没利息),租房子,买照排设备,75万元花得净  相似文献   

8.
立足全国看西部 围绕经济做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工商时报》在参与西部开发的宣传方面行动较早。1997年,报社就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推出了每周一次、对开四版的“西部经济周刊”。此后,版面规格不变,出版周期不变,周刊改名为“西周刊”,现在名为“西部经济”。 《中华工商时报》西部宣传的基本思路是:“立足全国看西部,围绕经济做文章。’它包括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9.
原上海主管工业品流通的最大的行政机构——市商业一局七月一日宣布撤销。这一系统的商业企业组成三大商贸集团,以国有资产经营和生产经营的“双重功能”,正式驶向市场经济的大海。对于这一重大举措,七月三日出版的《中华工商时报》(以下简称《时报》)和《中国商报》(以下简称《商报》)都拿出重要版面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通稿。稿件内容是一样的,见报时两家报纸编辑制作的标题各有不同,下面对此试作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华工商时报创办已有两年多了,并日益受到同行的关注,其关注的焦点之一是版面形式——不少人问我,这种新颖的版面风格是怎样搞出来的,我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中华工商时报的版面创新要追溯到两年多前,我们白发皓首的总编辑在“拉杆子”时,时常对人说:“早年间,我曾在中国青年报总编室当过划版工”——也许正是总编辑过去曾当过划版工,所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南达科他州的莱比特城出版的拉科达时报,是美国最大的印第安人报纸,这家报纸在莱比特城和附近的印第安人的松针和花蕾等保留地发行,说拉科达语的印第安苏族部落的居民是这张报纸的基本读者。但是其他印第安部落也关心这张报纸。在明尼苏达州,以前是切布瓦红湖岸部落首领的罗基·朱丹也是该报的一名忠实读者,他坚持每周阅读这张报纸,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报纸编辑学讲究“美化版面”,视版面如同人的梳妆打扮,要大方得体又富有个性。现代报纸编辑则推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版面的“导读”。版面在他们眼中从被动的“衣装”变成了主动的“向导”。与此同时,一批崭新风格的报纸版式出现在读者面前,对开如中华工商时报、新闻出版报、改版后的北京日报等,四开如北京青年报、奥运快报等。这些新版式令平常的版面内容大放异彩,使读者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13.
从事报纸舆论监督工作的人都知道,舆论监督有“四难”即选题难、采访难、见报难、处理难。如何破解这“四难”?1996年以来,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写和编发了大量有穿透力和冲击力的报道,其中有七篇报道获全省、全国地市报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14.
《传媒》2004,(5):9-10
转型之惑 如今,年轻一代的报人知道<中国引进时报>的恐怕不多.即便是资深报人恐怕也会认为英雄不问出处,<京华时报>既然已经取得了今日的成就,又何必再去追问当年的惨淡经营呢?但正是<京华时报>的脱胎换骨,才更值得后来者追溯他们走过的道路.在报业改革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依然是"每一张幸福的报纸都有各自幸福的途径,而每一张不幸的报纸都有同样不幸的原因".<中国引进时报>曾经的困惑与无助,正是当前众多行业报仍需直面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引进报>的成功转型,为那些如履薄冰的媒体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样板.  相似文献   

15.
“我们这儿看的是‘电子报纸’,用不着邮递员送。”小虎子说着,一按电钮,墙上的荧光屏上就出现一张报纸,刊头是《未来时报》。“这《未来时报》是一个小时出四版,真的叫‘时报’。你上次来的时候,还叫《未来日报》呢。听说,现在‘信息’越来越多,他们准  相似文献   

16.
崔斌 《新闻知识》2004,(3):14-15
近3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报业生产到底在生产什么?不稿清楚这个问题,就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进而也不会知晓我们经营一个媒体,一张报纸将使用怎样的市场策略。当然,我是站在一个经营的身份来认识传媒的,是把传媒业当作社会大生产中的一个链条,当成—个产业来认知的。我1997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开始从事报纸广告经营,2001年参与创办京华时报,2002年参与创办北京现代商报,2003年参与改造了上海的青年报。其中经营上成功的报纸有,失败的也有,正是基于对一张新办报纸的多方位认识,使我开始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报业生产的本质以及在此基础上认识新办报纸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市场策略。  相似文献   

17.
早就听说《经济效益报》有“七色版”。何谓“七色版”,我正纳闷。恰好友人送来一份绿版的《经济效益报》,只见它报头是绿色的,主要新闻和文章的标题也是绿色的,难道这就是“七色版”中的一色吗? 我怀着好奇的心,请教了一些新闻界的老前辈,他们也说不出“七色版”的道理,但是,他们都喜爱这张报纸。他们说,《经济效益报》的内容实在,的确是一张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报纸。  相似文献   

18.
隋熠 《新闻界》2004,(1):27-29
2003年12月21日,上午7点50分,济南时报新闻热线骤然响起,话筒里传出一男子急切的声音:知道吗?大街上买不到时报了,我看见有人在成捆地收购你们的报纸!8点整,家住天桥附近的袁女士同样来电反映,连续找了几个报摊,发现都已经买不到济南时报。  相似文献   

19.
经济类报纸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报纸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路子,取得了不同层次的成功,如《中国经营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证券报》等。更引起社会关  相似文献   

20.
"国内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力监测报告"本想闪亮登场,没料到却弄了个里外不是人,碰了一鼻子灰,好不尴尬.这一结局还让人想到了以前有些人推出的一些所谓的排行榜,如在一份对各地权威报纸的排行中,把济南最权威的报纸说成是<济南时报>,<齐鲁晚报>排在第二,这让济南人一看就知道这份报告的制作者不了解当地报业实际,只是顾名思义闭门造车.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时下一些媒体测评备受非议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