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朋友之邀,赴深圳讲学,之后逗留三两日,恰遇西安美院的画家朋友晁海在深圳校印他的画册,便约见小聚。这几年因各种机缘,常到深圳,诸般与内地不同的事象早已见惯不怪了。晁海是第一次见识,想来必有些新奇的感受,便逗引他谈谈。“你说深圳人和咱西安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说不准,只觉着在西安咱和谁好,能坐到一起说话  相似文献   

2.
预告性新闻是指报道“已经决定、即将发生的事件”(任晓云《时代呼唤预测性报道》)。这种新闻形式成为当前市民化报纸显现信息量、体现服务性的重要产品。大量刊登预告性新闻,是对“只有事件才构成新闻”的传统新闻理念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发展是多元统一的。当很多地区在为经济的发展挥马扬鞭的时候,特区深圳却在致力于营造一个“书香社会”。每年11月是“深圳读书月”,这个活动被誉为“深圳人的又一创举”。第二届“深圳读书月”活动在2001年11月1日至30日开展。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联合主办的本次活动,经过了长时间的策划,确定了以“科学与人文”为主题,提出“探求科学真理,弘扬人文精神”的口号,组织了首届深圳读书论坛、读书活动电视辩论赛、读书活动谈话节目等60多项活动,让深圳人品尝了一道丰盛的“读书大餐”。  相似文献   

4.
胡适先生在谈有关读书的话题时,曾经说过写文章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又可以说手到是心到的法门”一类的话。为什么说发表文章“是吸收(知识)的利器”呢?因为文章必须要有创见,至少也得有新意,那才叫做“文章”,才可能被编辑选中刊出。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诉肖夏林名誉侵权案(下称“余诉案”)的二审 结果已于2003年12月4日揭晓,原告败诉(这个结果与2003年9月5日一审判决的结果是一样的)。余秋雨是文化名人,打的是名誉权的官司,结果是未胜诉。这使我想起一年前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名誉侵权一案(下称“范诉案”)的判决,情况十分相似。范诉案是原告诉被告说他“赌球”,损害了他的名誉权;余诉案是原告诉被告说他做深圳的文化顾问,深圳送他一套别墅,“文化在这里已是具体的名利”,因此损害了他的名誉权。那么两案被告的说法是否属实呢?答曰,都是采自某种传闻。现在我们来看看法院是如何判决…  相似文献   

6.
报网互动已经是平面媒体发展的大方向。河南《平顶山日报》在报网互动方面也积极行动,其中《读者之声》版“百姓话题”栏目与论坛互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平顶山日报·读者之声》“百姓话题”栏目是创建于2000年的一个老栏目,每周六预告一个话题,由读者参与讨论,在下周六整理见报,同时预告下期话题。  相似文献   

7.
报载,位于深圳和香港沙头角交界的中荚街在1997年之前一派繁荣,但随着香港回归以及“自由行”的放开,中英街渐渐失落。近年来,在内地通货膨胀的压力下,深圳人去香港“买菜”已属常态。中英街的生意再度红火,周末游人数每天在万人以上,平时则有数千人。  相似文献   

8.
2000年11月,平日里忙忙碌碌的深圳人终于过足了购书读书瘾,为期一个月的首届“深圳读书月”点燃了他们读书购书的热情。一位从事个体经营的老板手抱着《经济学》等一撂新书激动地说,平时忙忙碌碌,难得有时间逛书店,这次趁着“读书月”浓浓的氛围走进书城购书,就像回到大学读书时代的好时光,心里感觉到其实读书是一件十分令人快乐的事情。这次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的“深圳读书月”,旨在为鹏城“营造书香社会”,提高人们投身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素质,重塑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新深圳。从11月1日到11月30日,“读书月”为市民们准备了书刊、音像制品、电脑软件  相似文献   

9.
新闻节目要不要引导听众参与?如何引导听众参与?这是广播、电视界长期以来一个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话题。1996年初,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在深化新闻改革中,大胆探索,尝试在40分钟直播板块“新闻时空”中开辟了“听众说新闻”专栏。近一年半以来,新闻热线(两部电话和BP机,24小时开通)接受了数千条来自听众的信息,“听众说新闻”专栏约播出200余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知由什么人“开创”,有些新闻纸(尤其是综合性报纸)登的某些稿件,由一串串的套话组成,表面看像吐鲁番的葡萄,实际上却酸涩难吃,让人厌读。那套话虽然不是错话,也不是假话,甚或不是大话,却是按固定套路“套”出来的“瓦盆话”(像卖瓦盆的小贩一样,一套一套地兜售)!比如,他要搞成就报道,动辄就是“在领导的重视关怀下”、“建立了某某制度”、“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不管报道哪方面成就,也不论是工业、农业、文教、卫生,都用那个框子去“套”。你说它错么,它“正确”;你说它假么,它“真实”;你说它大么,也不见得。它确是地…  相似文献   

11.
沈敏 《新闻知识》2006,(8):55-56
深圳市委市政府将2006年确定为“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为配合市委市政府的这一中心工作,深圳晚报从2006年4月13日推出一个全新栏目——“天天热线”。每个工作日上午,报社开通8条线路,每天就一个近期市民关注的热门话题、热点问题,请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或相关窗口单位、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和专家,到本报接听热线电话,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为百姓答疑解惑,建起政府与市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为了让更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天天热线”,《深圳晚报》对前来接听热线的单位和相关话题,提前两天在头版和“深圳新闻·热线”版登出预告,让市民…  相似文献   

12.
现在我们报上预告新闻还真不少,如“气象预告新闻”、“体育比赛胜负的预测新闻”,以及“科学预测”等新闻。凡是预告、预测,总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十分准确,一种是误报或预告失准,因此在写这种预告新闻时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不能将话讲绝、讲死,当然也不是模棱两可,至少应有一个侧重点。 其实,预告既然作为新闻,应该有十拿八稳的把握与证据,所以新闻中应增加一点科学性,以事实依据为准绳,使人感到你预告的准确程度比较大,即使万一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国内,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开放,实行普惠制不再有特殊地区;在国际上,中国昂首加入WTO,公正、平等地开放市场。这是新的发展的需要,也是一次利益大调整。作为中国开放早期的宠儿———深圳,有些人在内心深处期望保住深圳的特殊地位、特殊利益。今年年初有人以忧心忡忡的笔触,在网上匿名发表了《深圳,你被谁抛弃?》的万言长篇网文,引起了主要是深圳人的巨大反响。一时间深圳人对此议论纷纷,广东的传媒也大篇幅刊登此文。最后由当地传媒牵线,作者揭开面纱公开露面,与深圳市领导层对话,谈深圳的得失荣辱。如何看待围绕深圳出现的得宠、失宠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4.
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乃《伊索寓言》里的名篇,广泛传播,世界享用,可以说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可若按辩证法来看,事物往往有两面性,狐狸吃不着葡萄,有时说它是酸的,有时也会又想那葡萄也许很甜。尽管“这一面”《伊索寓言》里好像没讲,可事实一再证明辩证法没错。 被誉为世界球王的巴西的贝利,有一则已成名言似的“轶事”:当别人问他哪一个球踢得最好时,他总是说:下一个。按贝利这种逻辑来推理,他永远踢不出“最好”的球。当然有人会说这话里有谦虚也有矫情,但你不能不承认这也是一种机智。 如果说贝利的…  相似文献   

15.
由北京世纪超星信息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市超星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与广东中山图书馆合作举办的“超星图文资料数字化演示会”2 0 0 0年 1月 1 8日在深圳市人民大厦召开 ,会上演示了以 PDG技术为核心的超星图文资料数字化技术。深圳市有关行业的2 0 0多人参加了演示会。此次演示会在深圳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 ,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深圳电视台、深圳特区报等 8家媒体专题报道了此次会议。深圳特区报发表了以“坐在家里看国家图书馆的书”为题的报道 ,称超星技术让深圳人又多了一个巨大的“书库”,通过超星图书阅览器 ,可以方便、快捷阅览…  相似文献   

16.
真没想到经历了文化苦旅、无限风光的余秋雨连续打赢了两场笔墨官司后,2003年在“官司苦旅”中吃了个“败仗”。研究文坛“余秋雨现象”的《北京文学》编辑肖夏林发表了《文化中的文化》一文(见《书屋》2000年第2期)后,余秋雨于2003年2月向北京东城区法院起诉,称肖文中“(余秋雨)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他一套豪华别墅”,  相似文献   

17.
肖君 《中国档案》2006,(8):50-50
我曾在《中国档案》2005年第9期上发表过一篇短文,主张档案馆界应当把“公众空间”一词引进来,在档案馆选址和建筑设计等方面要充分顾及公众的文化交流活动。其实,此话题只说了一半。  相似文献   

18.
在广播节目电话热线频繁,电视谈话节目纷纷登场,互联网上一个话题挂出来,帖子满天飞的情势下,以报纸为代表的纸传媒在这方面曾一度无所适从,甚至有一段时间竟变异为腾出版面,专门刊登诸如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荧屏连着你和我》、湖南电视台《有话好说》、广东电视台《女性时空》等电视谈话节目的精彩谈话文稿。直至2001年《深圳商报》推出《谈话空间》,才为纸传媒的“谈话节目”———报纸话题式谈话栏目找到了一条出路。与此同时,在国内报业中深具影响的《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北京日报》、《北京…  相似文献   

19.
新闻空间是湖北卫视每晚10:00推出的一档以社会新闻为主的新闻栏目,它以深度报道的形式,“说新闻事件,讲百姓故事,评社会热点”,栏目收视率长期名列湖北电视台自办栏目的前列,在全国评比中也获得了优秀制片组称号。作为一个常设的新闻栏目,能够在次黄金时间创下黄金收视率,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同。主要是基于在栏目动作上我们强化了三种意识: 第一是板块意识: 晚间新闻节目强手如林,竞争激烈,要想脱颖而出,只有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用特色吸引观众锁住频道。在30分钟的节目里,我们设置了空间头条、观众热线、珍闻趣…  相似文献   

20.
“短时报料,长远收效!”这就是我对“F1海报”的总体印象。在我看来,像这样的节目预告类栏目,做得好的话,会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心理期待空间。你先别说往后的节目到底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他们的心坎里,这会儿,观众首先感觉:嘿,预告就这么精彩,有看头!别怕他在广告那会手上的遥控器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