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一线教师都遇到过被学生问倒的情况。这让一部分教师感到很没“面子”,于是用所谓“标准”答案搪塞敷衍的现象就出现了。久而久之,便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理解的偏差和实践的走样,近些年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一股“泛语文”现象(细分下去还有“乏语文”、“非语文”和“反语文”,我将这四者合称为“F4现象”)。这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警惕,不少人对这种语文新课改中的新现象进行批判,这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泛语文”,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明确了学与思的关系。战国时子思继承了孔子的学习观点,在《中庸》中进一步提出了“慎思之”的学习理论。所谓“慎思”,就是学习要善于分析与思考。此后,自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提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这次课程改革,历史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启发性很强的栏目,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发展,“预设”、“生成”等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和一线教师。所谓“预设”,足指教师在教学前对课程教学所做的研究与设计;所谓“生成”,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实践表明.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  相似文献   

5.
在不少教师的观念中,“课程标准”是伴随着2001年课程改革出现的所谓“新概念”,与“教学大纲”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模糊的认识.为此,我想就什么是“课程标准”及其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功能、特征等问题,和大家谈一点个人的理解,也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改革,在大家经历这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时候,另外一场改革也在缓缓的展开。那就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的教育改革。我们不再满足所谓的“机械式学习”,不再满足“填鸭式学习”,我们向往自由,不要“题海”。  相似文献   

7.
对“高校实行彻底学分制”提法的辨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学分制改革中提出要实行“彻底学分制”(或“完全学分制”)。所谓“彻底学分制”,从其提出的背景看,主要是针对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过程中一度出现的只重形式、不重效果的情况而言的。作为一种改革的尝试,这一提法本身无可非议,但据笔者了解,在这一提法的背后,有一些十分模糊的认识,如果在这些模糊的思想指导下,把它作为一种改革的趋势甚至目标来追求,很可能使改革误入岐途,因而感到有必要对这一提法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展,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不少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中出现了“主题教学”模式的尝试。所谓“主题教学”模式,简单说.是指从不同侧面围绕一个以学科知识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时代的快节奏对人才的渴求推动了教育的改革 ,素质教育因而在全社会达成空前共识。这个浪潮直接导致了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向着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3 X”方案应运而生。“3 X”方案是高考科目改革的目标方案。所谓“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 ;所谓“X”是个变量。就率先试行该方案的山西省而言 ,“X”具体地指历史、地理、政治的文科综合与物理、化学、生物的理科综合的统称。这一科目上的改革从其出发点上讲就是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进 ,它既是一种形式上的改进 ,又是一…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基础学科。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习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从而“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近年来,随着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考试中出现了不少学科综合题,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给语文教学和考试带来一缕清风。所谓  相似文献   

11.
“看客”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表现出对事态冷漠和歧视的态度,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它的形成或是人们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或是个人自私、胆怯心理的作用。当下,思想品德课堂也出现了这种所谓的“看客”现象,这不仅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梅劳·庞蒂《辩证法的探险》(1955)一书。梅劳·庞蒂使用这个概念,是要说明在西方出现了一种与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截然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它摒弃了后者的“教条化”,从而“复活”了“马克思主义的青春”。在他看来,最早体现这一精神的,乃是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从此,人们使用“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词,统称西方一些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但却同所谓“正统的”或“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大距离的哲学家及其哲学  相似文献   

13.
辽代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尤其是中后期的政治斗争,多以汉化与守旧为主线进行.这一斗争旷日持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或强或弱.所谓“汉化”,无非是主张契丹社会封建化,革除旧弊,施行改革;所谓“守旧”,则是代表契丹贵族内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势力,固守契丹旧制,反对改革.  相似文献   

14.
<正> 农村教育改革必须走统筹结合、综合改革之路,这已为近年来的改革实践所验证,愈来愈成为整个社会之共识。就目前情况来说,关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依据、结构模式、运行机制等问题,尚待从理论和实践的多维角度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理论酝酿:系统思维与价值定向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关键在“综合”,重点在“改革”。所谓“综合”,即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统筹涉及农村教育发展的诸要素,获得整体功效大于部分功效之和的综合效益。所谓“改革”,即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旧的农村教育模式,“除弊兴利”,使农村教育纳入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农村经济建设依靠农村教育的正确轨道。系统思维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方法论基础。首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国家教委从lop年开始在全国部分学校进行了招生“并轨”的试点,并于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这一新的招生办法。所谓“并轨”,即“公费生”和“自费生’合并为“收费生”,“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后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这一改革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制度进一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为人才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提供了广阔前景,同时,也给高校的改革和发…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衢州市柯城区巨化中学开展了“三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所谓“三学”即“自学”“互学”“导学”。这一模式并无刻意的标新立异,也没有故作的高深莫测。它来自于教学一线的实践,又在实践中发挥着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教学文本是一种内含价值的符号系统,教学阐释、理解主体基于自身的经验接受文本意义或生成意义。这决定了教学中的文本阐释始终处于两难,这种两难就是解释学发展史上所谓的理解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理解的趋同性与创造性以及:意义的确定性与多元性的“解释学冲突”。在化解这种冲突,解答新课程教学出现所谓的“预设”与“生成”的困惑等方面,儒家经典的文本阐释智慧能给人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育研究之合理定位与若干论题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相对于具体论题的研究而言,应当更加关注数学教育研究的合理定位.就当前而言,这就是指:放眼世界。立足本土;注重理念,聚焦改革.所谓“放眼世界”,是指应当高度关注数学教育的国际进展.所谓“注重理念,聚焦改革”。即是指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应当密切联系数学教育的实际活动.国际比较研究,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数学课程改革,知识面的必要拓宽与聚焦,研究工作的自觉性等论题应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在以“基础教育”为主要职能的学校,是不是也可以简单地采用企业管理办法即“拉开教职工工资收入的档次”?这个问题确实应该认真加以思考分析。由于经济体制性质改变所引起的人们在利益分配上的观念的变化,在不少中、小学校长和教职工中则集中表现为要求“打破大锅饭”,解决长期以来“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于是便有了将“工资收入直接与考试成绩挂钩”的管理,即所谓“改革”。而且这种所谓的“改革”,也得到某些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肯定和社会的赞同,但是这种所谓的工资制度的“改革”到底符不符合学校教育的性质?符不符合“国际惯例”?…  相似文献   

20.
自清末新政开始,中央政府启动了“国家政权建设”,传统乡村的治理结构与运作逻辑开始改变,当代乡村治理得以发生。不管是晚清的“地方自治”,还是民国时期的“新县制”,均没有完成对基层社会的整合,而是出现了所谓的“国家政权内卷化”,这一任务直到人民公社时期通过“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才真正得以完成,村庄的制度型权力也得以确立。分田到户以后,国家的体制性权力从农村部分退出,国家与村庄的关系重新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推行农民本位的改革,村组的制度型权力逐步弱化,策略型权力张扬,导致了一系列的治理性危机。由此,20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就是村庄制度型权力与策略型权力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