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明 《四川教育》2006,(6):36-36
[案例]《小珊迪》 (一生在熟读课、小组合作探究后提出了“小珊迪的死”是否与法律有关的问题。) 生:“我”让小珊迪去换零钱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该负法律责任,马车车主把小珊迪双腿轧断了也该负法律责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何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2.
【片断回放】生“:我”让小珊迪去换零钱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该负法律责任,马车车主把小珊迪双腿轧断了也该负法律责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何无人问津?师:孩子,你真善良!小珊迪不幸的遭遇引起了你深深的同情。读过安徒生爷爷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吗?生:(齐)读过!师:你还记得卖  相似文献   

3.
【片断回放】生“:我”让小珊迪去换零钱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该负法律责任,马车车主把小珊迪双腿轧断了也该负法律责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何无人问津?师:感谢你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有趣味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该怎样思考?生:联系课文来思考。生:联系时代背景来思考。师:非  相似文献   

4.
教学《小珊迪》一课,临近尾声,在总结课时,我提问学生:“同学们,学完这篇课,你觉得课中哪些地方最令人感动?”我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议论起来。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小珊迪请求‘我’和同事买火柴的情节最令人感动。”有的说:“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后,轧断了双腿,还特地让弟弟把零钱送还给‘我’这件事最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5.
《小珊迪》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时,穿越马路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我”零钱,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语言质朴,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教学本文,不仅能让学生深入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优秀品质,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小珊迪》讲的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穷苦孩子小珊迪在一次卖火柴的途中,为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地死去,他在临死前,表现出的诚实、善良的品质,使“我”受到深刻教育的事。作者按两条线索行文:一条是通过小珊迪的行为揭示他诚实、善良品质...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有一篇课文<小珊迪>,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还有1便士呢     
人教版第七册第31课《小珊迪》一课讲了诚实善良的小珊迪为了换回零钱而被过往马车轧断双腿。文中讲了那位先生给了小珊迪1先令(等于12便士),小珊迪的弟弟送回找回的4便士时说道:“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便士也不知道哪儿去了?”细心的学生发现:“老师,你不是说1先令等于12便士吗?可这里只有11便士,还有1便士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疑感,也让我感动一片茫然。是啊!在备课时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小珊迪给留下了1便士。  相似文献   

9.
《小珊迪》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其训练重点是检验一下一学期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0.
《小珊迪》(七册第24课)这篇课文以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为中心,以“找还零钱”这一中心事件为串线,具体叙述了小珊迪“饥寒交迫。邀买火柴”“为换零钱,轧断双腿”“临危之际,找还零钱”等内容。课文具有中心思想外露,中心事件明确,课后习题揭示了文章内容、重点、难点等特点,据此,可设计以下几种教法。教法A:中心突破中心思想外露,是课文特点之一。结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时不妨直奔中心,再以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不能用现代人文精神解读文本,那么“,创设情境、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课堂设计就会成为一些缺乏生命力的教学环节,很难实现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的点拨与引导作用。我在执教《小珊迪》一课时,把人性和普通人的情感作为语文学习的切入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片断一:师:(充满深情又若有所思地)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该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  相似文献   

12.
《小珊迪》是人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 ,在为“我”换零钱时 ,穿越马路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 ,临死前托付弟弟还“我”零钱 ,牵挂弟弟没人照顾 ,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语言质朴 ,但富于深刻的人文内涵。一、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1 师 :(板书课题后)《小珊迪》这篇课文 ,讲述的是一百多年前 ,发生在英国爱丁堡的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书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读过之后 ,看谁能把这个故事具体地讲给大家听。(学生自由读课文后 ,抽一学生讲故事。)2 师 :刚才的同学把故事讲得…  相似文献   

13.
《小珊迪》是六年制语文第七册(24课)新选编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写了小珊迪卖火柴给人换零钱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而悲惨死去的故事,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残酷,热情地赞扬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贡。文章是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写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教学时可分四步进行。一、感知课文,直奔中心。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要求学生自由地轻声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问:小珊迪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写了他干什么?他是怎样卖火柴的?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后,再引导他们找出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学完《小珊迪》一文,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人感动?”学生有的说,小珊迪再三请求“我”和同事买火柴时让人感动;有的说,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后,还不忘叫弟弟送零钱让人感动;有的说,小珊迪临死前心里还想着弟弟小利比……学生  相似文献   

15.
《小珊迪》是英国作家安·斯坦雷的作品,原名《卖火柴的小男孩》。作者用了第一人称,以“我”的言行为线索,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这样不仅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而且文中“我”的心理活动更有力地烘托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品质的可贵。具体说来,“我”的心理活动经过了厌烦、同情、感动、赞扬几个阶段。故事开始,当“我”和同事站在旅馆门前,小珊迪过来卖火柴时,“我”和同事都显得厌烦,表现在同事极快表态“不,我们不需要”。当小珊迪再请求时,我  相似文献   

16.
是什么让我废寝忘食?是什么让我心情旷达?是什么让我热爱生活?是什么让我拥有坚毅?我要说,是读书与学习。记得小时候当我读到《小珊迪》这课时,我忍不住大哭起来,小珊迪和我是一样的孩子,她不能上学而只能去卖火柴,可命运女神还要将她的双腿压断,为什么?我哭着问妈妈,妈妈笑着对我说;“傻孩子,看你哭成那样,那是作家写的,那是艺术。”我不懂妈妈说的是什么,我只是不再哭,只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去帮助像小珊迪一样的小伙伴。时间伴我走进了小学,走进了中学。当老师讲解高晓风的《金黄色的大斗笠》时,我才发觉,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真无邪的童年,每个…  相似文献   

17.
《小珊迪》(“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七册)一照顾你呢?”’这段话是珊迪对“我”说的,而这段文,“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玻床上,一看见我就话中“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是小小利比说的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话9珊迪说话的对象由“我”转向了小利比,说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话的前后缺乏一致性。应该把“你”改为“他”字。是“他”不是“你”@廖建华$四川仁寿县教研室~~  相似文献   

18.
《小珊迪》是英国作家迪安·斯坦雷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描写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靠卖火柴生活的孤儿小珊迪不幸被马车扎断双腿,悲惨地死去的  相似文献   

19.
“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几句话摘自人教版九义六年制小语第七册《小珊迪》一文,是小珊迪临死前对“我”所说的一段话中的最后几句,是全文的匠心所在。可惜的是该教材在  相似文献   

20.
《小珊迪》是英国作家迪安·斯坦雷的一篇作品,讲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换零钱时不幸被马车轧伤致死的故事。课文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守信、善良的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我”对小珊迪的认识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