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豫剧新歌以传统豫剧唱法为基础 ,运用歌曲的旋律和结构 ,吸收中外民族、美声唱法的优长 ,而成为深受欢迎的独立的艺术表演样式。与服从剧情的戏曲唱段相比 ,豫剧新歌对音乐形象塑造的变革 ,唱法、表演、伴奏的创新 ,既不离豫剧之本 ,更突出现代色彩 ,着力于现代社会的艺术传播。豫剧新歌不仅是戏曲艺术派生出来的一种崭新样式 ,而且对传统戏曲与时俱进的革新发展具有众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3.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上半期,在法国轰轰烈烈进行大革命的同时,英国正进行着一场其意义毫不逊色,甚至更重大的革命——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4.
豫剧是比京剧更古老的剧种。豫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革新。它在创新和提高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民间特色。同时,豫剧的编剧与演员,剧本文学与表演艺术,基本上是相得益彰的关系。豫剧的剧本创作与表演艺术时刻不忘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群众。  相似文献   

5.
20世纪11-20年间,时人以《正谊》、《大中华杂志》、《庸言》等杂志为阵地,深刻批判“官国”“恶精神”共存,道德堕落、名实相悖,吏无廉耻、人格卑劣,人心衰败、风纪凌夷,社会思潮隳堕、衣食消遣盛行等弊端,围绕共和以道德为精神,道德与时俱进、因时更张,充实共和国道德精神、重塑国民人格与政治人格、完善具体道德规范等方面展开理论诠释,欲藉反省自爱、砥砺名节,外在逼迫、法律为高,道义示范、上下互动,重社会轻政治、理性对待中外文化等重塑近代理想人格以达到救亡目的。  相似文献   

6.
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直线向上的过程。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17、18世纪就像一个“冰河期”,欧洲各大学普遍走向了衰落,并持续了近2个世纪。文章分析其走向衰落的根芩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迷途的帝国     
王龙 《课外阅读》2009,(21):53-55
17世纪与18世纪之交,犹如电光乍闪,中国和俄国的天空,几乎同时出现了两颗惊人相似的巨星。他们,就是震古烁今的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  相似文献   

8.
豫剧板胡是我国的民族乐器,在以唱见长的豫剧中居主导作用。 一、豫剧板胡的结构 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上。琴筒又称瓢,呈圆筒形,以硬的椰子壳、木质、铜质或竹质为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后还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琴筒一头大一头小,使音响共鸣集中,形成板胡独有的音色。瓢大发音低沉不宏亮,瓢小则发音尖啸刺耳。琴筒前口不蒙皮膜而胶以桐木板。它是板胡音色优劣的关键,以用木质松软、纹理顺直、匀密、无痕节和水渍的梧桐木为佳。筒后口有的敞口,有的开五个音孔,呈金钱眼状。琴杆用红木、紫檀木或花梨木制作,以贵重的乌木为好,琴杆为圆柱形,琴头开有弦轴孔。琴杆不宜过长,过长会有碍发音的优美,并加宽了指位,不便运指和掌握音准。弦轴多用琴杆木料或黄杨木制作,表面开有瓣纹,装在琴杆同一侧面。目前大部分板胡已用木柄齿轮铜轴,调弦既准确又不会回弦。弓子用粗细均匀、富有弹性的江苇或其他竹子做成,比二胡弓子长而粗,上面装的马尾以白马尾为好,出音柔润。弓杆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笨重,过短不宜拉奏长音。板胡的千斤又称腰马,用牛角或红木制成的扁形木片,以丝弦系于琴杆下铀到弦马的1/3处。弦马用竹或木制成,置于面板中央以上、板的1/3处,竹马共鸣较大,发音也较浑厚优美。琴弦由可用丝弦或钢丝弦,丝弦发音浑厚,钢丝弦则发音清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清朝与哈萨克族的政治交往和贸易往来两个方面入手,史实性地记述了双方自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关系的确立与发展。进而从中剖析清代边疆政策的特质,重点解读了清朝对哈萨克族实行的特殊的边疆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0.
17~18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7~18世纪中国与英国、俄国、荷兰、葡萄牙、基督教和罗马教皇、亚洲邻国都有较密切的关系。中国当时外交政策的特点是:捍卫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对任何外国进行侵略扩张;抗击任何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法律原则;和世界各国建立柔远睦邻的友好关系。这一外交政策在当时的世界上独放异彩。与对外侵略扩张的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外交比较,中国外交有进步性,也有落后性。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云南矿冶业长足发展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由于元明两代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清初云南社会的稳定为云南矿冶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条件,加之清前期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刺激和清政府重视开发云南边疆,云南矿冶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各类矿冶业主要矿厂分布广,井增至86个;铜、锡等产量巨增;生产规模大,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出现了清史上著名的、数额巨大的“滇铜京运”等。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春天,一把名贵的小提琴现身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一个古董拍卖会上。该小提琴是17至18世纪意大利名提琴制造家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的杰出作品,有着魔幻般的优美音质,琴身上还有18到19世纪几位小提琴大师的亲笔签名。酷爱收藏乐器的南非钻石大王胡贝卡以850万美元的天价拍得这把小提琴。然而,指望着这把小提琴给他带来荣耀和品位的胡贝卡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像有一个恐怖的幽灵附在琴弦上似的,一系列的祸事接踵而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晚清民初以来,随着西方理性主义思潮涌入中国,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文学批评逐渐显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传统的诗学批评模式的民国旧体诗话具有了西方诗学批评的谨严、冷峻的批评色彩,具体表现为一部分民国诗话在作“价值理性”判断时开始注重分析综合、逻辑推演等科学理性的批评方法,表现出异于传统的科学理性批评。  相似文献   

14.
樊粹庭在豫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开拓性地促成传统豫剧向现代豫剧的转型,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他推进了豫剧都市化进程,创作和改编了一批豫剧经典剧目,大幅提升了豫剧品位。他确立编导中心制,组织管理新型团队,促成豫剧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的现代化,并为豫剧的传承发展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相似文献   

15.
自然法理论在18—19世纪的失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卢梭、黑格尔、休谟和边沁等人对自然法推理论证体系的否定;二是奥斯丁和萨维尼等人对自然法法律理论的否定;三是休谟和孔德等人对自然法理性哲学观的否定。在近代思想家批判自然法理论的过程中,不仅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巨大影响的自然法政治理论几乎被全盘否定,甚至连自然法观念本身也被一起抛弃了。  相似文献   

16.
河南豫剧是产生于并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其舞台语言以形成地的方言为基础,显示了突出的河南地方方言特点,代表了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河南豫剧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舞台语言也不断演变,表现出继承和变异的特点。从共时角度对河南豫剧舞台语言的语音进行描写和比较,可以发现地方戏曲舞台语言的继承、融合和演变状况,为深入探究地域方言提供新的视角和素材。  相似文献   

17.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今,经济全球化对豫剧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广大豫剧工作者应将振兴豫剧作为自己重要职责和使命,从与时俱进、制定规划、培养人才、改革剧团、创新剧目、传承创新六个方面寻求豫剧的创新发展路径,实现豫剧的再度繁荣,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守护中原人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豫剧以唱见长,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吐字清晰,具有精准的舞台表现力,它高度的艺术性深受欢迎。我国民族声乐历经岁月的磨砺在发展中不断地汲取养分和借鉴吸收科学的演唱方法,植根于中原大地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在吐字行腔以及韵味上可以为我国民族演唱提供近距离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戏曲翻译是当前翻译研究的冷门,地方戏翻译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研究的数量、规模、质量尚有待提高。加强豫剧翻译研究,既是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求,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现实需求。豫剧翻译应该以文化传播为出发点,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制定翻译的规范。  相似文献   

20.
桑振君不仅是豫剧的重要传承者,而且开创了豫剧桑派,为豫剧的发展创新做出了贡献。她对豫剧声腔艺术的贡献,是从"误打误撞"开始,即由不自觉的、甚至迫不得已的"借鉴",到自觉、主动,甚至有意识的引入别人的长处。她的唱腔设计在与琴师的合作中能起主导作用,是因为她自有一套"章法"。她后期在邯郸东风豫剧团的教学实践,为她的豫剧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天地,为桑派艺术奠定了厚实的艺术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