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生态经济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经济,生态经济观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价值观、生态生产观和生态消费观等内容,生态经济观教育包括这几方面教育。  相似文献   

2.
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使人类面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危机。传统自然观和经济发展观的偏执是使人与自然走向对立的思想根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构造新型的辩证的可持续发展观,它包括自然观、经济观和伦理观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经济观存在的问题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观是人们对经济生活所持有的基本观点,正确的经济观就是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大学生经济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顾家庭经济条件的享乐主义、不会理财的消费主义、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拜金主义、就业片面追求薪资的理想主义;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经济观教育的对策是:把经济观纳入校风教育的范畴、课堂上坚持正确的经济观教育、课外活动进行正确的经济观引导、就业指导中融入正确的经济观教育、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权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人权的概念,其权利主体不能只限于公民,其权利客体不能局限于基本权利;人权的概念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念包括人权的经济观、人权的发展观、人权的阶级观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的教育经济观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基本点是:教育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四化建设的方向有决定性作用,教育发展在国家建设中应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的发展程度对教育的发展有影响限制作用,教育一定要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必须对原有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确保国民教育与经济相互协调发展是邓小平人本教育经济观的统领与核心,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教育经济观的创新意义在于揭示当代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层辩证关系:一是处理好物质层面上经济发展的教育内涵;二是文化层面上教育发展的经济内涵;三是制度层面上教育改革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7.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经济地理学带来了新的变化.经济地理研究中的一个新特点是强化了社会现点、经济观点和生态现点,并把协调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看作中心任务,其学科的创新在于在时空耦合度上使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发展,并逐步建立具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消费体系.本文探索性地提出了经济地理学科中关于经济活动的经济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陈来嫒  纪燕 《英语广场》2020,(13):36-39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是生态话语研究良好的语料来源。结合概念隐喻和架构理论以及语料库研究方法,按话语表层架构-深层架构的分析步骤,发现其代表性的隐喻性表层架构和非隐喻性表层架构各有4种。由表层架构激活的深层架构即价值观主要包括:绿色发展观、生态经济观和生态民生观。此外,本文对架构策略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相关生态话语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现今高中政治课程中,将政治内容分为四部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在这四部分内容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经济观、政治认同感、文化积淀以及理性思维。本文主要探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经济观的方法,并从解读经济名词、了解分配方式以及认识市场经济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从实业救国观、经济开放观、开放性人才观和世界大同观等方面阐述了张謇经济观的核心内容;基于此提出,新时代南通“北上海”建设可在产业升级、引进外资、人才赋能和响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等方面借鉴张謇经济观。  相似文献   

11.
论审美教育中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类“诗意生存”的本质需要决定人类的生存必然是生态性的。生态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审美观念的建立。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广大的民众及中小学生意识之中,将“经济人”转化为“生态审美人”,是当前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人“诗意生存”的基础。生态审美意识包括:美在于人与对象的和谐、美存在于生命的过程之中、平衡是生态之美的基础。生态美育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上的革命性转变,既是新时代发展的方法论,又是新时代发展的价值观。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在于:基于新时代社会矛盾的新变化,我们需要进行一场新的社会革命,深入推进人的意识、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生态化变革。实现绿色发展,生态意识是先导,生态技术是支撑,生态制度是保障。  相似文献   

13.
强化市场意识加快职教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育内容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在新的形势下,要使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必须强化市场意识,一要强化市场导向意识,二要强化服务意识,三要依据社会需求,快教育教学改革,四要以大市场观念发展职业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和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培养现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学校应把生态德育融入到传统德育体系中。通过对河南省6所高校2000名学生生态意识现状的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了对学生进行生态德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建立三江源生态经济高效模式的依据,并阐述了建立生态经济高效模式可使三江源地区走上环境与经济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神话蕴含着一定的生态整体意识,具体体现为:万物一体的认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谴责以及对理想生态的追慕。然而,这种意识并非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也不可与后世的生态整体主义划上等号。但是,作为后世生态思想的“史前史”,我们在建构生态诗学以及编写生态文学史时,应该赋予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人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前提和现实背景下,思考人的发展的角度不仅要考虑个体和社会因素,而且还要考虑自然因素。可持续发展赋予了人的发展以新的内涵,比如生态意识、全球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实现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以教育为根本途径,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密切配合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8.
生态意识是生态存在的反映。生态意识的高低是衡量现代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生态意识,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生态意识具有协调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性,渗透人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的双向性,辐射人的环境保护与发展能量的双效性等时代特征。通过环境教育,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对于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历史和文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必然性,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层次,论述了生态意识的培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阐述了生态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当今人类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建设生态文明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应主要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科技为主的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破除传统文明形态的发展弊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