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国元年(1912)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发表了就职《宣言》与《告全国同胞书》,宣告了中华民国的诞生。这一年对于中国各省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诸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激烈的、大动荡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里还残留着许许多多前清的影响,在这一年里会有许许多多新的措施新的气象出现。山西省有关清末、民国的档案资料,由于抗战初期,阎锡山为防止档案流落到日寇之手,几乎焚烧殆尽,所以,现存这一时期的档案和资料极为稀见。笔者就目前所藏的一种珍贵的民国元年的山西报纸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后,对民国元年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变化进行一些评述,以补充民国元年山西社会研究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2.
近日从南宫物市场购得了一张珍贵的报纸,那是民国期间山西县级机关所办报纸中较早的一种,也许这张报纸是现存县级报纸中最早的一张。这张报纸名字叫《明报》。据近年出版的《祁县志》介绍,《明报》创刊于1924年12月25日,主办人为“学界人士”张景房、范树斋等,周刊,对开四版。开办之初,由太原印刷厂印刷,后因往返耗资费时,便自购机械印刷。三十年代,又增“画报”“童乐园”“抗日副刊”等栏目。每期印刷发行300份,其中160份是本县机关、学校及乡村办事机构所订阅,余均发往外埠祁人的商号长期订户。《明报》创刊于“五四”之后,其宗旨“作民众喉舌,为地方兴利除弊”,1925年时,因言辞激烈,协助农工,致国民党党棍到报社滋事殴打编辑,但《明报》没有妥协,继续办了下去,1937年10月,日寇逼近县城时,才停办。在1935年时,《明报》还不定期编发过一些音乐期刊,供教学与抗日之用。笔所购《明报》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5月29日的一张,404号,是其开办九年时的一份报纸,此报从创办到停刊,在风云变幻的政局中,维持达14年,在民国山西县级报刊中是极为稀见的,且国内所存仅此一张,可知其贵。  相似文献   

3.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即根据孙中山的命令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法令,其核心就是革除中国的陈规陋习. 剪发辫 中国自秦汉至宋明,男子均束发于头顶.自清兵人关后,强令男人剃发、留辫子.这种发式已成为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讥为“豚尾”或“半边和尚”.孙中山留学海外多年,接受了大量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他认为,男人头上拖下一根长辫,是清朝贵族奴役汉族人民的标志,是封建习俗的残余,男不男,女不女,既不雅观,也不方便,更不卫生.20世纪初叶,中国一些接受西方新思想的青年学子,早已经剪去了这根又大又粗的辫子,但在公开场合还是有所顾忌的,毕竟中国还是大清王朝的天下.孙中山本人长年在海外奔波,与清王朝彻底决裂是在1895年12月.这个月,孙中山发动了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为躲避清军的搜捕,由广州辗转顺德至香山再到澳门,然后抵达香港,最后转赴日本.就在他躲避追捕的过程中,孙中山剪去了这根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标志——辫子.  相似文献   

4.
山西大学学院献资料室藏有民国二年(1913)3月30日《绳报》一张,对开四版。报纸系“中华民国邮政局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的正式刊物,其头版右上边角写着报头名称“绳报”,报头下方有出版情况记录“每日一大张,第十三号,星期日,电话三十八号”。从这里我们根据“第十三号”,即从3月30日以日刊计推测,创刊时间应为本年3月18日(如出版期间没有间断的情况下)。报头下方有“本报价目表”,分别为省城,零售十五,月小洋五角,全年小洋五元;次为“欧美各国每月大洋一元,全年十元”;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圈内,大凡熟悉冯英子先生的,都尊称他冯英老。冯英老是我的老师,因为建国前他曾任教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建国后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而我是1947届民治新专的学生。虽然冯英老没有授过我的课,但称他老师是名正言顺的。然而,作为师生辈,在长期的交往中,我发现他大半是把我当作他的老朋友,而并没有认真地把我视为他的学生的。我认为这或许不是我的凭空忆想,比如,我如果隔了较长时间没有去看望他,一旦去了,相见之下,他会脱口而出:“喔。老兄您来了。”我之所以写下我的这种感觉,因为它可以充分说明,冯英老的为人…  相似文献   

6.
在流动的社会里,离开家乡在外流动的人们需要寻找到一种与家乡相似的社会环境,以解决在外流动过程中对“家”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在外流动的商人把“家”的“习俗”带到异乡,用建筑物的形式再裁出一定的空间,成为团结同乡,联络同乡感情的聚集之所。清代至民国年问,山西商人在天津设立三处会馆。可见,山西与天津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而且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全,是侨居天津其他地区的商人所不能比的。  相似文献   

7.
莲君 《山西档案》2001,(6):38-39
一 2000年8月29日,日本三大报纸之一《读卖新闻》刊登了一条消息,1945年日本投降后残留在山西的日军士兵,在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以后,生存者要打起一场民告官的官司.他们要求日本政府给以优抚待遇.据悉,日本政府宁愿支付相当数量的慰问金,却不愿给以优抚待遇.很明显,在日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后,日本派来中国山西的“皇军”,依然身着戎装,受执武器,屠杀中国人民,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是摆不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对此,日本国会、政府,多方求证,想说明这些人是“开了小差”,而“残留”日军却振振有辞,论证他们残留是遵奉长官命令,为皇国效忠,理应受到“皇军”应享的优抚待遇.……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作为中国历史 的一个重要的变化鼎 新阶段,已经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 关注。学者们对民国史的研究也已 从革命斗争史的模式中解脱,转向 注意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史、经济 史层面,研究的触角已扩展到民国 社会的各个方面。 民国时期,又是今天社会的上 一个时段,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许 多重大问题,都可以在民国找到它 的历史渊源。要了解中国今天的国 情,就要了解昨天的民国历史。因 此,研究民国历史,对当今的社会 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但是,作为研究民国历史必需 的基础史料却很不足。没有丰富的 资料积累,要对民国历史作纵深探 讨,无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整理、发掘相对稳定不变的民国 原始资料,正是民国史研究的基础 所在。  相似文献   

9.
机智的“唐老鸭”“唐老鸭”乃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之昵称。这位“新华名记”最近由于刚刚结束不久的海湾战争成了新闻人物。在海湾战争爆发前后一个半月的时同里,唐师曾从巴格达到安曼,又从安曼到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城。他拍照片、写消息、写通讯,几乎天天发稿。装傻,是唐师曾应付难题的绝招。这回到巴格达,他还真用上了。在巴格达机场采访联合国秘书长时,军警命令所有记者列队进入一间屋子与德奎利亚尔见面。唐师曾开始规规矩矩,可趁士兵不注  相似文献   

10.
《韩非子》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吴起,他带兵攻打中山国时,军队中有个士兵的伤口发炎了,流着脓血,吴起看到后就用自己的嘴给这个战士吮吸脓血,士兵非常感动;都愿意为他勇敢作战。有一次,他又为伤员吮吸脓血,一个伤兵的母亲看到后反而哭泣起来,人们问她:“吴起大将这样爱护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还哭啊?”这位伤兵的母亲说:“吴起曾给他的父亲吮吸过创伤的脓血,他的父亲就战死了,现在我的这个儿子又要战死了,所以我才哭呀!” 这个伤兵的母亲的类比犯了“不相类”的毛病。她的思维过程是机械的类比…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最早的晚报,诞生于哪一年?在哪个国家?中外新闻界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德国说、英国说和美国说。 第一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晚报产生于德国,时间是1616年,报名叫《法兰克福晚报》。(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362页“晚报”条,又见《新闻记者》杂志1999年第6期《社会主义晚报学刍议》,作者均为周珂。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山西青年尤其是受过中高等学校教育的青年,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社会群体--新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一阶层对于山西思想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近代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成为婚姻变革的先锋.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银行行员录”日前在祁县发现。书页已卷边发黄。但内容很完整。封面落款为山西省银行总管理处,民国十二年字样。32开本、字为繁体竖排、黑色铅印,版心偏下印有页码,共60页,浅蓝色封面底,和一般书装订无两样。封面右下角有当时任洪洞分行行员,祁县人高廷栋的印章,当时此人39岁。据山西省银行背景资料显示:山西省银行(1919年-1949年)为1917年阎锡山兼任省长时,为解决财政困难和日益增长的军费需要,提议建立的。他组织商界、政界、军界有关官员成立山西省银行筹备处,自任处长,聘任祁县大德恒票号总经理阎维潘为副处长,征集资本,制定章…  相似文献   

14.
新发现的欧洲第一份华文报刊《飞龙报篇》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洲第一份华文报刊,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都认为是1895年在德国勃力门(今译不来梅)出版的《日国》,[1]后发现在前一年已有一份华文报刊在欧洲问世,即1894年10月在英国伦敦创刊的《中英商工机器时报》。[2]但是,笔者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发现:一份名曰《飞龙报篇》的华文报纸早在1866年就已出现在伦敦并行销中国、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地区。这一新发现,不仅推翻了现今的错误说法,更重要的是将欧洲第一份华文报刊问世的年代提前了近三十春秋。  相似文献   

15.
16.
刘满闪 《图书馆》2007,(4):142-143
报纸创刊号的收藏长期以来在图书馆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创刊号的形式、特征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图书馆应重视、收藏创刊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全国农民运动的高涨与北伐战争的爆发,在我国传播史上史无前例地出现了第一次农民“报刊潮”,不仅在发展历程、宣传功能和出版形态方面独具特色,而且在宣传革命思想、促进农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后人认识和研究中国革命史和传播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文报纸《工人之路》是一份在苏俄远东出版的中文社会政治报纸,1922年3月创刊,早期为周刊,后期为双日刊.该报作为联共(布)远东边疆区委员会和远东边疆区工会委员会机关报,先后在赤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出版,1938年4月停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