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十四行诗是莎士比亚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围绕友谊和爱情这两大基本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诸多问题的思考。他的十四行诗感情奔放、语言华美,使英国十四行诗体具有了完美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英国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诗歌结构形式和语言两个层面来分析他第29首十四行诗主题的呈现,从而从形式和内容上感受十四行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是伟大的戏剧家,也是杰出的诗人,本文试分析莎翁十四行诗的艺术形式和诗歌的意境,展现莎士比亚作为诗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杨娇霞 《科教文汇》2008,(32):249-249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的十四行诗,是世界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解析莎士比亚的主题以及其精巧的结构对表达主题的作用,试图展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卓越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周婷 《科教文汇》2008,(36):235-236
本文简要介绍了莎士比亚的创作情况和十四行诗的类型,并从文体学的多个角度赏析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进而分析了此诗广为称赞,源远流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薛丽锋 《科教文汇》2008,(28):245-245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英国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诗歌结构形式和语言两个层面来分析他第29首十四行诗主题的呈现,从而从形式和内容上感受十四行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王雪梅 《科教文汇》2023,(3):181-184
该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141首的不同中译本为案例,从结构、主题和意境方面来分析译者视域对翻译和阐释的影响。译者视域不同,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也会不同。因此译者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域,只有使它与原文的历史视域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翻译界长期以来对于可译性问题的争论,旨在分析可译性是必然的,思维、语言和共通的文化是可译性存在的前提,同时指出由于语言差异,可译性也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以它的独特叙述风格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精神享受.它从不同角度追溯了20世纪中国翻译界的译人、译事、译著和译论的百年历史.它系统介绍了这段漫长而又丰富的译史,由此填补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和国际译坛的极大震动.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写过多首十四行诗,批评乃至诅咒剩女。他说剩女只和自己的明眸定情,把自己当燃料喂养眼中的火焰,将一片肥沃的土地变成荒田。他呼唤四十个冬天来围攻剩女的朱颜,让她独自死去时,只有肖像和她一起。他甚至恶毒地宣判,剩女未用过的美将与她一同进坟墓,成为死的胜利品.为蛆虫所享用。  相似文献   

11.
崔兰 《科教文汇》2012,(10):75-76
翻译是"技术"、"艺术",还是"科学"?这个问题至今难有定论。但无论如何,"翻译学"这个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译界学者所接受,并且大多早已积极投身于"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当中。而中国目前的译学建设不得不说受到了西方译论发展的影响。本文对西方译论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所引起的问题,即国内译界不少学者所提倡的"中国译学"的建构问题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希 《科教文汇》2008,(29):93-93
不可译现象在翻译界一直是个值得争议的问题,在我国翻译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不可译现象的存在。本文试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通过对“不可译”现象的分析来引发对翻译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为变译正名     
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的黄忠廉教授在申请国家“九五”社科甚金规划项日“变译理论研究”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变译”这一概念,使导“变译”一词第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实作为一种翻译方式,“变译”早就存在,并被许多翻译工作者广泛使用,只不过翻译界一直不肯承认“变译”的地位,将其等同于“误译”,总让它以“反面教材”的形象示人,笔者认为现在有必要为“变译”正名,主张翻译界应该正确认识“变译”、对待“变译”,重视“变译”研究,本文试从三个角度论述“变译”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陈朝阳 《科教文汇》2008,(18):178-178
翻译的不可译性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翻译时,语义往往会有所流失,即原文中表达的意义在译文中保留得不完全,只能传达一部分。本文针对这种不可译性,从文化的角度结合理论基础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文化的相互渗透会逐步缩小翻译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5.
对于十四行诗的探索创作,是冯至对于新诗的现代化进程作出的重要贡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形式上的创新,具有都市化特点的孤独主题,生死观.  相似文献   

16.
盛婧 《科教文汇》2008,(27):229-229
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但是很多学者也早已注意到要做到两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完全对等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如何在不可能完全做到形式和内容对等的情况下把原语所传达的信息用译语表达出来,这是译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随着翻译学与语言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特别是语用学最新研究成果对翻译学的渗透,语用等效理论成了译界的一大焦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英国女诗人罗塞蒂的十四行诗《第一日》的诗歌大意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沈志珍 《知识窗》2002,(8):32-33
2002年4月21日,在莎士比亚生日同时也是祭日的这天,英国各地的"莎士比亚迷"隆重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38周年.同天,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登出了一条石破天惊的新闻:莎士比亚是个同性恋!起因是一位英国的古物收藏家,通过研究他家世袭的一幅藏画,发现该油画中所画的一个唇红齿白、美艳动人的女子,其实是一个英俊美男所扮.而这位男扮女装的大男人,正是莎士比亚的热心资助人、伊丽莎白时代地位显赫的南安普顿伯爵第三--亨利·赖奥斯利!  相似文献   

19.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享有"译界之王"的美称。在二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一共译书180多种,涉及11个国家90多位作家的作品。将对林纾文学翻译的动机、特点和重要性进行简要地介绍。  相似文献   

20.
解构主义已渗入翻译理论界.由于结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在实践中渐显其弊端,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在译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解构主义翻译论有其缺点.但其创造性及开放性思维,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翻译研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