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娱 《少年儿童研究》2013,(2):42-44,55
分享是一种综合行为,也是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分享可以帮助少年儿童得到同伴的信任,可以帮助他们寻找到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方法,为他们的成长创设和谐的环境。分享行为较为突出的少年儿童,能较好地解决交往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积极地帮助他人。分享为少年儿童的社会交往奠定了基础。然而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父母过分地溺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不够严格。加上隔代教育存在于很多家庭,过度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的生活中,"分享"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品质.分享,是团队工作的需要,是现代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生活品质得以提升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苏翔 《母婴世界》2010,(3):80-81
"西方有句谚语"Sharing is Caring",意即"与人分享是关心照顾别人"。在西方社会学会与他人分享是一个小孩子从小就学习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之一。一个乐于分享的人,自然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更加受欢迎,拥有一个快乐人生!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4.
1.了解孩子难以割舍的那份“痛苦”,是很重要的;对孩子多一份谅解,让孩子明白,你并不是强制地要剥夺他的东西。2.孩子把东西借给别人,同时,要让孩子与对方说清楚:这只是“借”,玩过了就要归还。开始时借  相似文献   

5.
四毛 《现代家教》2000,(5):24-25
前几天,我带着3岁的小侄女月月到一位同事家去玩,刚进门便看见同事的小孩露露正津津有味地啃一块油酥饼。月月看着嘴馋,双眼直勾勾地望着吃饼的露露,同事马上招呼他的孩子:“露露,分一块油酥饼给妹妹吃。”  相似文献   

6.
傅小燕 《考试周刊》2012,(70):192-192
分享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同时也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德。要学会分享,必须营造亲密、信赖、和谐的氛围,在幼儿中树立榜样,进行教育。并且以正面教育为主,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我的工作搭档是英国来的老师,叫维琪。和她在一起工作,我常常惊叹于她在细节方面的教育艺术,一种源于西方的教育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教孩子学会分享。 在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宝贝。他们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要  相似文献   

8.
<正>一位犹太教的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在一个休息日,他觉得手痒,很想去挥几杆,但教会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什么事都不能做。这位长老忍不住了,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想着打9个洞就好了。由于安息日教徒都不会出门,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因此长老觉得  相似文献   

9.
二十多年前,一个在美国长大的犹太裔青年到以色列访问,教堂神父给他讲了二战期间发生的一桩往事。一个冬天,德国纳粹将犹太人驱赶在一起,用火车运往欧洲某地的集中营,火车必须经过漫长一夜才能到达目的地,欧洲冬季的深夜是那样的寒冷——而每六个人中只有一人能得到一条毯子御寒。但没有人争吵,没有人抢夺,因为,幸运分到毯子的那个人总会平静地将毯子铺开,和周围其他五人分享,分享这难得的温暖。  相似文献   

10.
正Molly is a little bee.She gathers a lot of honey.One day,Aunt Lucy comes to her home.Her mother takes out the honey and Aunt Lucy eats a lot."How nice the honey is!"Aunt Lucy says.After she leaves,Molly is a little unhappy.Her mother asks,"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my dear?"Molly says,"Aunt Lucy ate a lot of honey.I don’t have enough honey for winter now."Molly’s mother smiles and says,"Don’t worry.We can gather honey tomorrow.Aunt Lucy is very happy to eat your honey.  相似文献   

11.
爸爸出差一个多月,今天终于回来了。元元高兴极了,缠着爸爸要礼物。爸爸打开箱子,拿出了两个礼物盒,元元高兴地打开来看,一个娃娃和一堆替换的娃娃时装。没有等爸爸妈妈允许,元元打开了另一个,这里也是一个娃娃,一堆娃娃衣服。元元高兴地对爸爸说:“谢谢爸爸,知道我喜欢娃娃,给我带了这么多。”  相似文献   

12.
董金环 《成才之路》2011,(21):13-I0008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他们“唯我独享”,以自我为中心。我在我班(小小班)中做过调查统计:我班有幼儿共23人,拿到玩具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孩子占68%;见到喜欢的玩具就要,不给就哭的孩子占26%;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占30%;想玩但是没达到目的就伤害别人(抓人、咬人)的占21%。而表现出强烈独占欲望的孩子大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被家长溺爱惯了。本文拟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忧虑——孩子的占有意识太强了,甚至显得有些自私。1岁前的孩子,基本上以个体活动为主,他们对主体与客体往往还不能区分。当孩子长到两岁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这样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等概念还比较模糊。所以,对周围世  相似文献   

14.
现在大多数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有的甚至表现出过分自私。的确,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引导、教育。分享是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一种品质,学会分享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那么,怎么教会孩子学会分享呢?“本期关注”将会给你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梁兴伟 《快乐阅读》2012,(28):88-89
在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的小朋友玩。有些孩子往往毫不客气地拆掉伙伴搭建的积木,按自己的意愿设想搭建,无视别人的存在、别人的劳动成果。幼儿的这些行为都是自我中心的外在表现。由于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许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2009,(10):10-11
安徽蚌埠一位读者来信说:“我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时会取笑他的同学和其他人,似乎只有他最好。请问,该怎样教育这样的孩子,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让他能学会善待他人呢?”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2008,(4):12-13
青岛一位家长来电问:“我的女儿已经10岁了,可还像幼儿时一样,有什么东西都想独占、独享、不许别人动她的东西。这可怎么行呢?请问有什么好办法改变孩子吗?”  相似文献   

18.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让幼儿心中有他人,愿与人分享,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中国父母又是最最乐于奉献的一个群体.父母亲给孩子的关心很多很多.而孩子也习惯了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关爱.很少想过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沙龙研讨如期举行。大家的参与热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显高涨。说到“求助”这样的话题,家长们普遍反映,现在的孩子不愿向他人求助。有的向父母求助、向长辈求助,有的干脆绕开问题不去解决。有人用“在家像猛虎,出门像病猫”来形容一些独生子女的现状。家长们也对孩子遇到困难、遇到危险不会求助、求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