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柳友荣 《教育文汇》2024,(2):21-25+55
劳动教育的整体性可以分为连贯性、统一性、协调性,理解“整体性”,要从劳动教育的五育并重、全面发展的“宏观视野”,劳动教育各类活动的“中观视域”,以及劳动教育目标达成的“微观层级”展开。因此,劳动教育设计的系统性、目标的整体性、过程的完整性、体脑结合的综合性和劳动体验的优化等五个方面是全面理解劳动教育“整体性”的着力点。整体推进劳动教育需要兼顾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统筹“劳育课程”和“课程劳育”、尊重学段特点,落实“进阶性”以及“家”“校”“社”协同一体。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参与社区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更能让学生积极融入社会。以社区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加强劳动教育内涵建设,推动“劳育”与其他“四育”的一体协同,将“劳育”融入教学改革和实践育人环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问题导向、关联思维、系统思考,构建“一主多元协同,四位一体推进”劳动模式,解决劳动教育单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断层、劳动教育模式纷杂等问题。构建课程劳育、专业劳育、实践劳育、文化劳育的教育体系,多方位、多途径开展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合力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熏陶和引导,是一种隐性灌输的教育活动。从课程本质维度看,“课程劳育”是指任何课程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劳动教育的功能;从课程内容维度看,“课程劳育”则是指任何课程都包含了具体、生动的劳动教育元素。高职院校“课程劳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亦是确保劳动教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战场。高职院校有效推进“课程劳育”的路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全员参与的“课程劳育”;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渗透的“课程劳育”;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实现内容全覆盖的“课程劳育”;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实现全过程保障的“课程劳育”。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构建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紧扣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校园文化、生产劳动、社会服务性劳动,打造“思政劳育、美术劳育、体育劳育、专业劳育、生产劳动、社会劳育”课程群,构建“1必修+6融入”全链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劳育,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和独特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6.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助于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具体而言,回归家园,让劳动意识渗入日常生活;扎根校园,守住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守望田园,从小课堂劳育走向大社会劳育。  相似文献   

7.
“五育融合”是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命题,劳动教育在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纽带作用和综合育人功能。落实“以劳促全”育人成效,化解“劳育分离”困境,需要从内容、特征两个方面厘清劳动教育的内涵,从回归人的本质、回归教育本质和回应社会发展三个层面理解其价值意蕴,基于教育生态理论,从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支持保障和评价反馈四个体系探索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在构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体系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根据新时代地方院校建设需求,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充分调研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了地方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以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试点,依据新时期对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探究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元素,构建适应时代要求且具备学校特点的劳育课程体系;推动劳育与学科、专业特色有效整合,探索系统建构高校“四层面”劳动教育体系和“四元化”劳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职学校“三二三”劳动教育活动课程针对中职生劳动素养问题及成长突出问题,围绕家庭劳育、学校劳育、社会劳育三个领域,全程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两个维度的评价。通过紧扣问题、助力成长,三位一体、统整递进,多法并举、评价驱动,理实一体、注重实践,多方沟通、形成合力的实施策略,引领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南京大学在不同的办学阶段先后提出了“教学做三合一”“三元结构”“三个融为一体”“三三制”“五四三”等教育教学理念。在梳理劳动教育实践发展脉络、经验启示的基础上,构建“劳育课程——实践活动——文化品牌”三模块互动融合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学生在知行合一、文化浸润中系统提升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11.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也应呈现新的特点.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培育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必由之路.推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具体可从思想劳育、课程劳育、实践劳育三方面提高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拓宽劳动教育培育渠道,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不可或缺的,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就业观,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坚实基础。高校通过实施学生评价综合改革,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将劳育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推进一二三课堂贯通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劳动教育类课程、组织劳动教育系列活动、搭建劳育实践平台,构建“三堂联动”劳动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3.
2021年,学校的课程基地项目《“学校+”劳育课程基地建设》成功获省级立项。项目开项以来,学校充分利用丰厚的社区劳动教育资源,形成了“学校+”——以社区为主场的劳动教育场境。将劳动实践场域由学校拓展与延伸至社区,真正实现了将劳动教育覆盖至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领域,赋予了劳动教育更充分的生活、社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校劳动教育缺失,实效性不强;家庭劳动教育走过场,达不到劳动教育目的。我们探讨“五育融合”视域下,挖掘劳动教育价值,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力求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赋予农村中学劳动教育新使命的背景下,广东省揭阳市蓝田中学用行动回应陶行知先生“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的教诲,立足学校、立足本土,充分激活优势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以劳育专项课题研究为抓手,概括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政治属性、教育属性、实践属性和道德属性这“四个属性”。  相似文献   

16.
陈彬  张敏 《四川教育》2022,(20):16-17
劳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目前,幼儿时期的劳动教育存在“劳动教育认识理解不够、教育内容偏窄、教育方式单一、教育评价过于注重技能和结果”等问题。基于此,宜宾市鲁家园幼儿园结合时代特点,遵循劳动教育的内在规律,奏好幼儿劳动教育的“三步曲”:育人为“先”,把握劳动教育内涵;生活为“引”,明确劳动教育内容;游戏为“桥”,增强劳动教育乐趣。这样,幼儿就会浸润在劳动教育之中,并在劳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这个词最初并不具有人们今天所理解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等方面的含义,而“劳”“劳力”“劳心”“劳作”等词却已基本具有了人们今天所理解的“劳动”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主要通过礼仪制度渗透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采取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通过家训家风等途径实施劳动教育。中国传统的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普及大众的劳动教育规范、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典范、脍炙人口的劳动教育读本,可以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技能和劳动实践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题中之义,用“三全育人”理念推进高职劳动教育创新发展,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全育人”与劳动教育有着内在逻辑性,其在现实意义层面就表现在“三全育人”有助于劳动教育网格化构建、系统化推进和科学性实现。围绕“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高职劳动教育的实践问题,从工作机制、培养模式、力量要素、评价制度、教育贯通性等角度思考,提出健全劳动课程体系、做好协同递进、整合校内外资源、坚持多维评价和拓展劳育辐射功能等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李欢欢 《江苏高教》2021,(11):39-44
劳动教育是中国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高校劳动教育的方针与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关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梳理,揭示了建党百年来中国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变迁的五个主要历史阶段,表现出以下特征:从教育的内涵而言,表现出从狭义的"小劳育"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劳育"的过程;在教育的功能定位上,经历了从培育大学生生产劳动技能提升到劳动素养培育的功能定位;就教育立场来看,经历了从社会本位、政治本位,再到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并重的全面育人取向.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百年嬗变给高校的启示:超越劳动技能培育为主的"小劳育",走向关注劳动素养的"大劳育";超越高校单一劳动课程,形成立体化、全方位高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格局;超越"专长"的技术教育,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劳动教育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王冉 《辽宁教育》2022,(24):64-67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下重新审视劳动教育,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地理解其内涵与意义,真正把准劳动教育的脉象,切实发挥育人作用。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从劳动教育的内涵要义、价值回溯、路径探索三个方面开展论述,旨在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劳动教育真正实现“真劳动”“真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