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实践》2006,(4):16-16
4月9日,在北京市昌平区居庸关长城脚下,“携手儿童青少年,携手抗击艾滋病”青少年“爱心大使”网络正式启动,濮存昕与梁咏琪一起为“爱心大使”网络成立揭牌。图为濮存昕带领青少年“爱心大使”在居庸关长城脚下宣誓。  相似文献   

2.
钟凤鸣 《新闻窗》2006,(3):72-72
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上“黄潮”泛滥,迫使家长们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据一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证实:已有1500万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而在这1500万青少年中,约有800多万青少年已光顾过网上“红灯区”。问题非常严重。“黄网”猛于虎!不少青少年由一次偶尔猎奇发展到沉湎于此不可自拔,精神萎靡不振,无心向学,对此现象,社会各界人士痛心疾首,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3.
张小磨 《今传媒》2008,(4):9-10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民工的人数已经接近1.5亿人,由此而造成的“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至外地工作者,居所环境不佳,且颠沛流离)和“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工作,儿童或独居或与无力照养的祖父母生活于原居住地)总和将近5000万人。“流动儿童”教育、生存、保护、发展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大局。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民工的人数已经接近1.5亿人,由此而造成的“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至外地工作者,居所环境不佳,且颠沛流离)和“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工作,儿童或独居或与无力照养的祖父母生活于原居住地)总和将近5000万人。“流动儿童”教育、生存、保护、发展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大局。  相似文献   

5.
王伟亮 《青年记者》2016,(34):72-74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是《儿童权利公约》所确立的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最为核心的原则,但在新闻传播领域稍显陌生.本文拟就该原则在未成年人新闻报道中的核心指导意义做初步探讨.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不满18周岁的人,而“儿童”的界定则不尽一致.鉴于《儿童权利公约》第1条将儿童界定为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为体现一致性,本文简化处理,文中所使用的“未成年人”与“儿童”“少年”“青少年”含义相同.  相似文献   

6.
窒息的市场──中国连环画困境种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窒息的市场──中国连环画困境种种韩智东连环画是“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①我国连环画的主要读者是中、小学生和一部分学龄前儿童。它既是我国最畅销的美术读物,也曾是教育儿童和青少年的重要工具。历史的回顾与现状的忧虑我国连环画...  相似文献   

7.
“浅阅读”现象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瑜 《新闻传播》2006,(5):24-25
青少年媒介素养一直是传播学界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要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就必须要从培养他们独立批评、自主判断的能力入手。而“浅阅读”现象的泛滥则是在逐渐地剥夺青少年的深度思考能力以及辨别、批判的意识,也就是说“浅阅读”成了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中最大的障碍之一。所以在谈论青少年媒介素养时,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浅阅读”,并试图对其在青少年成长及媒介素养培养过程中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8.
媒介使用与青少年闲暇生活--"离网离视"活动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年代初,美国佩恩基金会开始着手于媒介与青少年研究。在讨论媒介究竟向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态度、情绪、道德行为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时,青少年的媒介使用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施拉姆提出儿童是电视的“使用者”,集中探寻了年龄、家庭关系、社会规范和青少年娱乐与社交需要等对其电视收视行为的影响。"!在众多西方学者的研究当中,尼尔·波兹曼将童年这个概念与大众媒介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印刷媒介有效地隔离开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让儿童得以享有身心健康的童年,而电视则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导致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9.
据媒体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携风靡全球的儿童节目“天线宝宝”进军中国市场。目前,BBC和CCTV等联合进行了全力推介。据介绍,“天线宝宝”是供幼儿至4岁儿童观看的实景真人系列片,旨在培养儿童自信心,使他们感到身心放松和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有关人士称,“天线宝宝”将是首次在中国播出的BBC学前电视系列片。据估计,近3亿中国儿童将能够有机会认识和熟悉丁丁、迪西、拉拉和小宝这几个“天线宝宝”。中央电视台青少年中心负责人说,“天线宝宝”共有365集,它将被制成中文版,分别在央视八套和一套播出。据悉,“天…  相似文献   

10.
“十一”国庆前夕,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投资兴建的大型国有青少年主题书店——“青少年阅读体验大世界”于9月28日正式亮相。这为首都北京和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增添了一个崭新而独特的文化休闲场所,为广大青少年带来全新的阅读感受。同时,大世界的开业,  相似文献   

11.
媒介素养教育:不应忽视的潜在课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培丽  周海涛 《新闻界》2008,(5):99-100
随着青少年接触大众媒介的机会增多,引发诸多社会弊病,媒介素养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引入潜在课程的概念意在说明,在当前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不应低估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而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传媒,同时也可以强化大众传媒作为“潜在课程”的积极作用,消解或减少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秀云 《新闻记者》2005,1(1):48-50
媒介素养教育,是当今新闻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学术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率先提出这样一种教育主张,认为“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①而中国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研究,有研究者提出:  相似文献   

13.
台湾国语日报最近出版《写实与幻想:外国青少年文学作品赏析》,作者张子樟教授将61本外国得奖与经典之作,经过简练清晰的整理呈现给爱书人。 “冒险”、“动物”、“亲情”、“种族”、“幻想”、“死亡”、“战争”、“问题”常是青少年文学中呈现的主题,而不论以何  相似文献   

14.
英国广播公司(BBC)信心十足地预测,2002年,英国儿童电视节目将迎来“黄金时代”,特别是将积极推动地方发展儿童电视节目。据BBC儿童电视频道负责人奈尔·皮卡德证实,总领英国公共广播电视的英国广播公司将额外斥资4000万英镑(约合5600万美元)资助各新建电视台发展儿童电视节目。他透露,已责令其麾下的两个数字儿童电视网络———Cbeebies学龄前儿童频道和CBBC青少年频道制作700个小时的电视节目。皮卡德说,特意为数字电视台制作的这些儿童电视节目体裁多样,内容丰富。Cbeebies电视频道首要的任务是制作12…  相似文献   

15.
山西教育出版社精品图书24《地球家园》《地球家园》一书是山西教育出版社为实行精品战略而推出的一部重点书。本书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全面讲述了人类目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全书分为“大气篇”、“动植物篇”、“水篇”、“土地篇”、“人类行为篇”五部分,以...  相似文献   

16.
项国雄  许昕 《传媒观察》2005,(12):16-18
一段时间以来,在网络上最引入注目的,莫过于“芙蓉姐姐”了。登录任何一个国内知名的网站论坛,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芙蓉姐姐”的消息、讨论帖。积极参与这些讨论的大多是青少年,他们对“芙蓉姐姐”或骂或赞、或欣赏或鄙视,不论他们的态度如何,他们所表现出的对“芙蓉姐姐”的热情和关注度都是相当高的。  相似文献   

17.
儿童与电视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磊 《当代传播》2003,(1):63-65
本从中西研究的历史沿革入手,对儿童主体性和电视技术两个方面的认识进行比较,将儿童与电视研究放在互动过程中的两个维度和中西不同化背景下进行观照和考察,从中西各自的研究特色和倾向中对“赋权儿童”与“规划儿童”,“电视消解童年概念”与“电视影响儿童”等相关问题进行反思,为我们本土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04,(7):44-44
为什么有些人害羞,有些人不害羞?其中一个解释是天性。研究证据表明,火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Kagan,1994)。从一生下来,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关于天性的问题,有一个更为复杂的解释。在儿童期,一些人被嘲讽,并且由于一时失误,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另外一些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这些家庭认为“被爱戴”是在竞争中由于外表美丽或  相似文献   

19.
贾秀清 《大观周刊》2013,(12):328-328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中职学校“预警学生”也逐年递增,他们是青少年犯罪的“生力军”。如何教育好这_群体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从中职学生的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及区别对待处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成因、危害及纠正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青少年“网络成瘾”症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与建议,希望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同心协力,创建文明健康的网络平台,使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