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关注阅读教学,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许多教师积极进行阅读教学改革,比如倡导多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等,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学生僵化的思维,这是积极的现象。但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随着建构主义、接受美学等文艺理论被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加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的颁布,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文本解读多元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随即又出现剑走偏锋的尴尬:阅读教学中出现学生脱离文本限制、任意解读文本的“误读”倾向,学生目无全牛,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断章取义。以今律古,甚至曲解全篇。如愚公移山之举不知变通,愚公挖山不止,破坏生态平衡;《背影》中“父亲”形象邋遢,违反交通规则不说,对儿子照顾过于细微,不利于培养儿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解读《归去来兮辞》时,学生结合当下课业负担过重的现实,读出羡慕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但批判他沉溺于饮酒赏菊看落日。消极遁世太颓废等等。面对学生这种超越文本界限、主观臆断的“创造性解读”,很多教师无所适从,盲目鼓励这种打着创新幌子的误读,认为这是学生个人体验对文本作出的别出心裁的感悟,属于多元解读。但是,这种误读真的属于多元中的“元”吗?到底什么是多元解读,对文本的诠释有无一元解读?如果有的话,多元解读和一元解读是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新课改的热火朝天中进行一下冷思考。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条件下,阅读教学中,要让对话成为架设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桥梁。应该做到:  相似文献   

4.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此,“文本”这一新理念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然而,由于“文本”是从西方文艺美学中借用过来的术语,许多语文教师对“文本”的内涵及特征把握不准确,语文教学中一度出现文本失落的现象。本文试从分析文本的内涵及特征入手,剖析当今语文教学中处理文本的失误,并进一步指出解决之对策。  相似文献   

5.
刘庆林 《学语文》2002,(2):14-14
高语新编教材第二册选了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这篇文章,与其他散文家作品相比,具有妙趣横生、启人心智的特色。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此文,更多的不是在于情感上的愉悦,而是在于智性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读(伊索寓言)》一文中,对读者熟悉的九个寓言故事做了新的解读。作者的独到见解来自于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剖析,通过这九个故事,他把自己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丑陋面貌揭露了出来。读完此文,我们不由得被钱先生的睿智和幽默所深深折服。  相似文献   

7.
“文本多元解读”成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热点问题。随着这一理念的倡导和推行,语文阅读教学吹起了一阵清新之风。与此同时,“文本多元解读”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阅读教学的混乱现象。一开始学生觉得轻松自由了,甚至可以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了,似乎进入到了“自由王国”。而最后是学无所得.肚子空空。  相似文献   

8.
9.
寓言,儿童不宜. 这是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之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他们这样讲有什么依据呢?  相似文献   

10.
张先彪 《学语文》2002,(6):25-2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何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呢?教完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陈昌梅 《现代语文》2006,(12):20-20
《语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很多一线教师勇于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局限,对《语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够科学全面,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偏差,以致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其主要表现有:  相似文献   

12.
褚蓓娟 《学语文》2007,(4):35-3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收录的《读〈伊索寓言〉》是钱钟书的一篇随笔。文章的妙处在于开启了另一种解读寓言的方式。钱先生认为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发简单,愈发幼稚,教得孩子误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因果报应,也像在禽兽之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卢梭却认为,寓言会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者如果只是一味地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很容易挫伤学生进一步深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篇读后感,但它又与一般的读后感不同,别出新意。钱先生没有像通常的读者那样由作者的思想牵着鼻子走,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掺进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进行“新解”,给每一个故事都生发出新的寓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16.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很多一线教师勇于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局限,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够科学全面,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偏差,以致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其主要表现有:  相似文献   

17.
顾军然 《广西教育》2008,(19):55-55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洪伟 《内蒙古教育》2006,(12):20-21
“多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读”也是当今许多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都要把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于是,语文教学近几年的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凸显出“多读”的观点。有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专家也鲜明地指出:“以读为本”。的确,“读”在语文阅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小学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核心,而阅读教学中,“读”既是教学的手段、途径、方法,更是教学目标中所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多读"的实…  相似文献   

19.
冯晴  蒋成瑀 《教学月刊》2005,(12):27-29
今天要上的是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以下简称《读》)。睿智的钱钟书先生是以一种全新的理性思考来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的,语言相当含蓄。我估计学生会有很多问题,因此昨天我就布置了预习,请学生先课外自由阅读,把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书上圈点并写在纸条上。因为这些问题很可能就是学生思维中缺陷的暴露,需要教师点拨。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落实这一理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本尽可能多地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