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芜 《垂钓》2005,5(1):44-46
浮标的制作理念是强调个性,兼顾共性,或在共性的基础上凸显个性。但在一般钓鱼人的眼中,浮标只要有三类功能就可以了,这就是击底、打浮、钓动态。鱼的行为受水温、溶解氧、气象因素、水深、底形底质以及生物性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摄食习惯及其行为变化是既定的,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用浮标的共性去迎合鱼类的咬钩习惯、用浮标的个性去破解鱼类的特殊行为。  相似文献   

2.
张炎冰 《钓鱼》2006,(24):24-25
四、广州无极“鱼神YS0024”大头短身浮标是指这样一种类型:直径大,近似纺锤形而稍长,标身上下锥体作二八或超过二八分割。在“鳞池(中接口)”得到钓手好评,“鱼神YS008”钓底钓浮皆有良好表现,惟调低目而显得向上牵引不足,而希望集两者之长成为钓友呼声之后“鱼眼”出现了。然而,竹脚的稳定性和加长标尖使它战罗非有功,而按常规调  相似文献   

3.
崔亦凡 《垂钓》2005,5(2):12-12
李维新,1954年生,广东省广州市人,一级垂钓大师,从少年时就开始钓鱼。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真正专注钓鱼技法的学习与研究。1989年进入东峻学习班学习“台钓技法”,师从台湾著名钓鱼高手廖心阳、萧春平,是内地第一批东峻钓鱼学习班“台钓技法”的“黄埔毕业生”。经过系统学习和认真的钻研,钓鱼技术突飞猛进,开始在国内钓坛崭露头角。李维新大师擅长搓饵底钓,  相似文献   

4.
程宁 《钓鱼》2012,(21):26-27
钓鱼人谈到浮标,可谓是津津乐道。由于个人水平的缘故,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且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争得不亦乐乎。聪明的钓手要借鉴各种说法,学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似文献   

5.
何蔚蓝 《垂钓》2004,(6):46-49
说到浮标,你会想到谁?台湾“达摩”的许木村和深圳“钓鱼郎”的何蔚蓝肯定是大多数钓鱼人的答案。何蔚蓝先生在最近几年写了一些文章。表达了自己对浮标的独特理解.而他独创的“上迟钝”、“下迟钝”等一些专业术语也开始散见于国内的各大钓鱼媒体。现在我们把何先生关于浮标的理论重新整理并刊发出来。这些文章有的可能已经在其他钓鱼媒体上刊登过,但本着“奇文共欣赏”的原则,我们还是把它奉献给广大读者。希望能把何先生对浮标理解的核心思想揭示给大家。  相似文献   

6.
郅辽 《钓鱼》2004,(10):40-40
80年代中期,河北省和保定市先后成立了钓鱼协会,一些参加全国钓赛和各地钓鱼邀请赛的钓手把南方的七星漂钓组介绍到河北。其小巧灵风格在保定受到重视是因为大众化钓场只有白洋淀一个,而淀里的鲫鱼吃口很轻,用高梁杆鱼漂和芦苇鱼漂都不能反应鲫鱼咬钩微微抬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炎冰 《垂钓》2003,(5):54-56
是坐等鱼来,还是主动寻找?钓鱼的态度不同,对浮标的要求就不同。  相似文献   

8.
管察 《钓鱼》2009,(1):18-19
“台钓”出现前,我们把穿或系在钓线上,用以表达鱼儿咬钩信息的装置叫“浮子”,书面语“鱼漂”或简称“漂”、“浮”,如“七星漂”、“立漂”等80年代末期起的两岸钓鱼交流使我们见识了“台钓”,看到了另一种浮子上面是一个绘了色格目的标示杆,中间一个浮体,下面一个插脚,于是浮漂又叫做浮标浮出水面,用以提示鱼讯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王怀斌 《垂钓》2006,6(3):44-45
上文谈了浮标的标脚,我的一些观点有些人可能一时难以接受,究其原因,我认为可能与钓鱼人的习惯和情感有关:对一支特定标脚的浮标,有人用的时间长了,就能熟能生巧,换一个标脚就有可能用得不顺手,不管是从鱼讯的识别还是从情感上都感到别扭,特别是离开了自己用惯的那支标,有时简直就没法钓鱼了。确实,对一位经验性钓手来说,熟悉一支标太重要了。这里所说的熟悉一支浮标就是说钓者凭经验掌握一支标的自身语言,并在反复的实际垂钓中体会浮标语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马建华 《钓鱼》2005,(21):36-37
自[台钓]传入大陆后,经过成千上万的钓手的不断改进以及钓鱼煤体的大力推广,大陆钓手的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其钓法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垂钓方式——县坠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程宁 《钓鱼》2012,(22):24-25
钓鱼人谈到浮标,可谓是津津乐道。由于个人水平的缘故,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且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争得不亦乐乎。聪明的钓手要借鉴各种说法,学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似文献   

12.
管察 《钓鱼》2009,(17):8-9
“台钓”之前我们对鱼漂的认识比较简单——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作用是使鱼钩不致沉底,鱼漂下沉,就知道鱼已上钧(《规代江语词典》)。现代钓鱼对鱼钩的沉底与不沉底另有看法,  相似文献   

13.
管察 《钓鱼》2009,(13):16-17
“说一支浮标上有它的灵敏点,这是对钓友的不负责任。”敢于说这话的唯有化绍新。浮标是因为“台钓”才被我们认识的,此前都是系在钓线上的那个浮或漂在水面上,用于提示鱼咬钩的物件。  相似文献   

14.
王怀斌 《垂钓》2006,6(8):52-53
纵观浮标,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品牌和类别真可谓是五花八门,特别是竞技钓专用浮标,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于选标、用标,竞技老手只是多了一份选择,可对新手来说,那可就是云里雾里、眼花缭乱了。讲述浮标的文章多不胜数,但绝大多数的纯理论性内容让人感慨其深不可测。本人不才,只想就此话题深入浅出,谈谈与浮标相关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安泉 《钓鱼》2005,(3):24-24
手竿冬钓不足八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懵懵懂懂的“自学式悬坠钓”到比较完善的休闲台钓,从休闲悬坠钓又基本步八竞技钓的殿堂。每次钓技上的提高,都能带来无比的喜悦和享受。但愿钓友能看完此文和我起分享冬钓的快乐。  相似文献   

16.
马建华 《钓鱼》2005,(22):29-30
自“台钓”传入大陆后,经过成千上万钓手的不断改进以及钓鱼媒体的大力推广,大陆钓手的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其钓法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垂钓的方式——悬坠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黄英忱 《垂钓》2002,2(4):21-24
对于精于垂钓的老手来说,与其说他们掌握了精湛的钓技,不如说他们有更灵活的头脑,能够视条件的变化,施以辩证的钓法,及时解决垂钓中的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18.
管察 《钓鱼》2009,(11):14-15
受天气、温度、风向、水流和环境的影响,一日之内鱼口会出现几种变化,另外受钓饵刺激,抛钩和扬竿干扰,鱼口也是变的,据此“台钓”总结了4句调标法则,即“调灵敏,钓迟钝”;“调迟钝,钓灵敏”;“调灵敏,钓灵敏”和“调迟钝,钓迟钝”遗憾的是这4句口诀太拗口,有点像绕口令,没有两到三年的摸索是理解不了的在浮标从材质、造型、结构已具化到钓什么鱼用什么标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苏宁译 《钓鱼》2007,(7X):52-53
鱚鱼的出现,往往宣告夏季的开始。现在鱚鱼钓季即将拉开帷幕。鱚鱼比较容易上钩,且垂钓过程充满钓趣,获得了众多钓手的喜爱。不过,要想超越一般钓手的水准,使钓获数量再上一个台阶,则需要下一番工夫。让我们看一看那些在投钓鱚鱼方面颇有心得的钓手们能够告诉我们哪些窍门吧!  相似文献   

20.
吴芜 《垂钓》2005,5(3):44-46
浮标产品现如今已是花样繁多,但在最开始的10年只是“达摩”一枝独秀、“水の峰”遍地开花的局面。这种手工制作的浮标尽管材质不同,但将孔雀翎或芦苇剖开、再一片一片用刀削出需要的形状,然后合起来,插入现成的玻纤棒再用胶粘住的加工工艺其实并不复杂。然而同样的浮标,有的一翻身就站稳了,有的则摇摇晃晃把应该表现为向上的鱼讯过滤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