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力图通过分析、比对和调查等多种有效途径指出英语专业泛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方面的问题。基于自主学习理论对于英语阅读,尤其是英语专业泛读教学的巨大潜在推动作用,分析如何让教师在课堂内外指导、帮助专业学生成功地构建获益终生的自主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2.
王肖平 《考试周刊》2011,(68):119-120
本文调查了一些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的教学现状。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具体表现为:在泛读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以教师为中心,单方面灌输,将泛读课当做精读课讲授,甚至当作阅读理解练习讲授,忽略了泛读课课程属性,降低了泛读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英语专业泛读课的教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了泛读教学中采用对课文整体理解与细节理解相结合、教与学互动相结合、语言与背景知识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英语泛读教学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泛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根据英语泛读课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泛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探讨微信与互动型教学在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中结合的可行性;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导向,结合互动式教学法,提出了微信与互动型教学在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中结合的具体应用;从而得出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英语专业互动式泛读课教学法的将会有更加有益于教学。  相似文献   

5.
基于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泛读课程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泛读教学中,将"知识传授"放在课外进行,"知识内化"放在课堂上进行,颠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6.
鉴于当前英语泛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英语专业三本学生的特殊情况,了解学生在阅读中使用的阅读技巧和策略,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将在三本院校英语专业泛读教学中引入元认知理论,不但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文章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探讨英语专业泛读教学中元认知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英语阅读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种基本能力的主要途径,因而是英语教学的核心,也是各类考试的重点内容。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泛读课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一直被一些教师认为是一种教起来比较容易的课型,他们认为该课...  相似文献   

8.
杨敏 《衡水学院学报》2008,10(3):123-125
泛读课是英语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泛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学习效果。在英语泛读教学过程中,构建行之有效的"三动"(生动、互动、感动)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赏析性阅读过程中掌握技巧,提高能力,把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变做一种心灵的愉悦,从而使课堂教学节奏适中、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发展,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英语泛读教学应该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有针时性地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阅读速度进行训练,这是英语泛读课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学中的重点。本文首先指出影响英语专业泛读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而针对英语泛读教学中出现的情况,对英语泛读课提出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0.
泛读对外语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泛读教学成效并不显著,既不能很好地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动机,对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和语言技能的培养作用也比较有限。文章针对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泛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旨在通过适度改革泛读课教学模式,增强学习者的阅读动机,进而促进他们阅读技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十"和"口"     
《小朋友》2007,(7)
  相似文献   

15.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我"和"我们"     
《班主任》2002,(1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