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以水泥为载体,制成粒状MnO2催化剂,能解决过氧化氢催化制取氧气过程中MnO2催化剂的回收问题,实验现象明显,使学生易于观察。  相似文献   

2.
与氯酸钾(催化剂:MnO2)或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比起来,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具有以下优点:无须加热,装置简单(固液反应装置或试管即可),反应速度便于控制、成本低、产率高等。实验室使用过氧化氢制氧气一般使用MnO2作催化剂,但是在使用MnO2作催化剂时也产生了以下对教学不利的情况:(1  相似文献   

3.
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只有掌握了它们,才能读懂化学,深入理解有关知识;才能简明表示有关反应规律,运用有关化学知识.下面谈谈化学方程式的学法.一、“名”、“实”结合,增强记忆初学化学时,应通过物名和实物来学习化学式.如观察了氯酸钾、高锰酸钾等物质后学习KClO3、KMnO4;通过某一反应过程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现象等实际情况来学习化学方程式,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通过观察实验学会写下列式子:氯酸钾邛氯化钾+氧气2KClO3=2KCl+3O2↑高锰酸钾邛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KMnO4=K2MnO4+MnO2+O2↑在学习氧气、氢气、碳…  相似文献   

4.
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下面笔者谈谈用KClO3和MnO2混合制取氧气的实验中MnO2做催化剂实验装置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胡军 《理科考试研究》2007,14(10):55-56
例1 158g高锰酸钾在240℃~300℃受热时可释放出19.2g氧气,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已知K2MnO4在640℃分解,K3MnO4在800℃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以制氧气原理为载体考查思维的灵活性,例1将agKClO3与bgMnO2混合起来,加热至反应完全时质量会减少()A.0.39ag B.0.37bgC.1.5ag D(.0.39a 0.37b)g解析:发生的反应为2KClO3MnO2△2KCl 3O2↑其中MnO2为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而agKClO3完全分解时减少的质量(即逸出的O2)不可能超过ag,据此即可迅速排除B、C、D三个选项。应选A。例2被誉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在较低温度和有少量催化剂(如MnO2)存在的条件下它能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和水。(1)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2)在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MnO2是实验室KClO3制取氧气常用的催化剂。空心微球具有大比表面、多孔结构,有助于吸附和传质。基于此,在实验中自制MnO2空心微球,利用SEM研究微球的结构,利用热重研究微球对KClO3的催化氧化。  相似文献   

8.
针对文献中对KClO3 热分解温度有不同看法,设计把氧气传感器和高温传感器组合分别运用于探究KClO3的热分解实验以及KClO3 和MnO2 混合体系的热分解实验。结果表明,KClO3的热分解温度为368℃±5℃;KClO3 和MnO2 混合体系的分解温度因二者配比不同的影响而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9.
以KMnO4与MnSO4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α-MnO2纳米线;采用XRD、IR、SEM、EDS、DTA-TG等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形貌、成分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初步研究了反应温度、水热时间及溶剂种类对纳米结构MnO2合成的影响,并探讨了MnO2的晶型转变和-αMnO2纳米线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①所得α-MnO2纳米线粗细均匀,分散度好,其直径约为50~60 nm;②在水体系中,温度较低和反应时间较短时生成具有层状结构的锰的羟基化合物和-δMnO2,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180~220℃)和水热时间的延长(6~48 h)产物转化为-αMnO2;③将溶剂改为正丙醇,在与②相同的条件下得不到MnO2;④α-MnO2纳米线的生长过程为:MnO4-与Mn2+反应生成MnO(OH),MnO(OH)发生氧化反应生成Mn(OH)4,Mn(OH)4发生脱水反应生成MnO2,产物由无规则球形纳米颗粒最终转化为纳米线。实验中通过控制反应参数达到调控MnO2物相和形貌的目的,为氧化物的可控制备及性能调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嘉 《化学教与学》2014,(2):63-63,53
在使用MnO2对H2O2的催化制氧的实验中,将制得的氧气通入到了淀粉碘化钾溶液,结果发现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的异常现象。对此作者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对此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并做出了合理的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11.
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根据氧气与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的反应可知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根据所选药品确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实验步骤,操作顺序、注意事项等.本节中还出现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催化剂等概念.中考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在过量碱溶液条件下 ,用过二硫酸铵 (NH4) 2 S2 O8氧化Mn(II)的方法制备了具有良好层状结构的MnO2 (δ MnO2 )材料。对反应体系中Mn2 + 与OH-的浓度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MnO2 晶型的影响进行了较细致的实验比较 ,用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制备的MnO2 的晶型结构为良好结晶性的层状结构。由循环伏安电化学分析显示所制备的δ MnO2 的电化学循环能力较好 ,电池的充放电实验表明直接用δ MnO2 为锂电池的电极材料只适用于小电流放电 ,要满足大电流高功率的充放电要求 ,则需要对δ MnO2 材料做进一步改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分析"探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因素(pH)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指出pH9条件下H2O2不稳定将影响实验结果。重新设计"探究不同pH值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实验"。  相似文献   

14.
实验室制取氧气(O2),常按下列反应原理来制取:可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常感到操作步骤太多,记不请先后顺序,或者漏掉其中一步,这样就会导致实验不成功,甚至会损坏实验仪器。为了牢记制取O2的操作顺序,不妨把制取O2的每个步骤浓缩为一个字,依次为:(1)查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以免在实验过程中,因装置漏气而影响制气速度和气体纯度。(2)装把按比例混合好的KCIO3和MnO2的混和物装入大试管,塞紧带导气管的胶塞。管内的药品要斜铺于试管底部,以增大反应物受热面积,且使气体易从固体中逸出。(若用KMnO4制取氧气还…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48页【实验2-6】:在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mL体积分数约为5%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1-2滴1mol/L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通过比较产生气泡速度的快慢,可得出的结论是:MnO2,FeCl3可以加快H2O2分解的反应速率,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MnSO4·H2O和K2Cr2O7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树枝状MnO2纳米材料,并对产物进行了XRD和SEM表征。系统研究了水热时间及酸浓度对产物MnO2晶型和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树枝状MnO2为隐钾锰矿,且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晶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反应体系中酸浓度的增加,得到的产物在形貌变化的同时还伴随着晶型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铁和铝都是化学性质较活泼的金属,能与一些非金属反应,如O_2、Cl_2、S等。其中铁和铝在氧气中燃烧是学习相关章节内容时所必做的两个经典实验,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发出嚓嚓的声音,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这两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能帮助学生理解铁和铝是化学性质较活泼的金属,同时,实验现象还能给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然而,在高中学习铁的性质时,教师往往因为觉得要在课堂制取氧气有点麻烦,所以常采取以回忆初中做过的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情境的方式介绍铁与氧气反应;在  相似文献   

18.
初中化学第 1 5页《氧气的制法》里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 ,目的是为了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催化剂概念。此三个实验的操作顺序为 [实验 1—6 ]将KClO3 放入试管中加热至熔化放出气泡后 ,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 ;[实验1— 7]是将MnO2 放入试管中加热 ,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 ;[实验 1— 8]是把KClO3 放在试管里加热片刻后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口 ,木条不着火 ,把试管移离火焰迅速撒入少量MnO2 ,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口。实验时发现如下不足 :1、[实验 1— 6 ]中KClO3 需加热至较高温度 ,且加热时间较长 ;2、[实验 1— 8]所需时…  相似文献   

19.
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在不同的阶段有其不同的教育功能。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将该实验改为探究MnO2催化作用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该实验用于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实验装置的设计各有特点,有的趋向于实验设计的简约化,有的注重实验设计的趣味性,也有的教材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20.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中要求"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教师开展"钢铁吸氧腐蚀"教学时大多依赖多媒体动画演示以配合理论教学,相关实验也仅限于“防止腐蚀”,而不关注“如何腐蚀”——钢铁腐蚀为何主要表现为有氧气参与的腐蚀?腐蚀时发生了什么原电池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