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建超  尹洁  吴洁 《情报杂志》2012,31(8):182-187
增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绩效时于提高组织学习能力、促进组织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来自于江苏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的136份有效问卷调查,从知识特性、情境特征、知识源特征、知识接收者特征四个方面,实证研究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经过统计检验,验证了知识因果模糊性、学习文化、制度支持、知识源沟通编码能力、知识接收者沟通解码能力、吸收能力、团队规模、团队结构对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绩效的显著性影响.通过识别关键影响因素,提供管理策略,以促进知识转移绩效和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为未来的实证研究提供良好的概念模型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知识嵌入性视角的高校科研团队间知识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内涵,然后阐述了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嵌入性及其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进而从知识嵌入性视角分析了高校科研团队间知识转移工具,最后进一步讨论了基于知识嵌入性的高校科研团队间知识转移网络.  相似文献   

4.
基于知识创新的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知识管理各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指出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提出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系统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得出基于知识创新的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的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5.
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形成机理与转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款  刘国新 《软科学》2013,27(2):12-18
从科研任务、团队成员、团队环境及团队氛围四个方面分析了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形成,建立了知识转移模型,模型描述了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随成员间交流次数的变化情况,并利用MATLAB对矩阵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团队成员的稳定性是实现团队内部高效知识转移的前提;成员间的知识交流需要达到一定的次数才能实现高效的知识转移;将专家引进团队有利于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团队内部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经费支持和科研管理的实践,系统研究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内在动机(成果的未来收益)应该成为知识创新激励机制设计的核心,团队的经费支持应该成为机制设计的补充措施。采用动态分析的视角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动机分为声誉建立和声誉获利两个阶段。在声誉建立阶段,团队成员对知识创新成果未来收益进行预期而选择相应的努力水平,而声誉获利阶段是成果收益的实现阶段,同时又对未来的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预期。最后,结合当前中国科研资助的实践,提出"当期资助与未来奖励"并存的知识创新激励机制,以强化知识创新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分析团队隐性知识转移内涵的基础上,引入知识转移的SEC I模型,并结合信息论的相关原理,构建大学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机理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挖掘与探讨,最后有针对性的阐述了大学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调查显示,高校科研团队成员虽然具有知识共享意愿但还不十分强烈,知识共享存在明显动力不足现象。高校科研团队教师和研究生两个群体的知识共享动因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更加看重知识共享带来其在团队中地住的提升、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获得职业发展机会和承担更多的重大科研项目;而后者更看重知识共享可以收获更多的知识、促进人际关系以及得到分享的乐趣与成就感。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研团队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绩效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高校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部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型,对江苏省8所高校243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将隐性知识共享动机分为生活动机和社会动机,然后分析团队成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隐性知识共享相关指标的差异性,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绩效影响因素进行路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团队成员人格对成员隐性知识共享动机有显著正向影响;隐性知识特性对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绩效存在显著负向影响;成员隐性知识共享能力、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环境和团队成员间信息对称性对隐性知识共享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应用扎根理论,构建一个14个范畴和4个主范畴的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传承的关键因素及其路径模型。研究发现:知识传承的关键因素包括传承主体、传承情景、传承过程和传承效能。传承主体的意愿和传承情境是知识传承行为发生的内在和外在心理感知,但二者的促成机理存在差异;传承过程和传承效能两个主范畴是知识传承的保障与评价机制。知识传承的路径发生着探寻、互动和反馈的作用机制,其中每个环节都可能会使传承过程发生中断。研究结论有助于高校科研团队规避知识传承中障碍,提高传承效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知识创新的知识服务是提高图书馆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就知识服务的含义、特点,根据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的特点,制订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体系的建设目标,提出资源、文化、管理、技术、知识服务平台与服务模式、人力资源等6个方面的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科知识服务很难融入用户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需求中。本研究以集群理论与布鲁克斯方程式为理论基础,构建一个面向需求驱动、促进知识创新的虚拟集群知识服务平台,可以促进集群内知识主体的互动与交流,形成新的知识服务供应链,提升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从知识转移过程与知识吸收角度构建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增长影响因素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已构建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主体、知识特性、知识环境和团队特征4个因素影响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增长,其中知识主体与团队特征因素路径系数相对较大,对知识增长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认为可以从发挥知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知识质性在团队知识增长中的作用,搭建交流平台、完善激励政策,调整组织结构、营造共享氛围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增长。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困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是高校知识管理的关键。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是隐性知识的传播者、接受者以及传播渠道共同构成的对知识进行双向传递、吸收和应用的过程。而传播者的传播水平、接受者的接受能力以及传播的渠道正是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流程的桎梏。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除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困境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阐释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理念的基础上,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本分析视角,从团队式生产行为、参与人角色的多重性、知识整合模式的多样化、主客体相互作用等多个维度论述了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内涵,并从行动主体构成、主体联系多样化、主体的自组织和适应性进化行为、鲁棒性、复杂自适应性以及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不确定性等方面剖析了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特征,以及知识整合的复杂适应流程,最后从个体参与规则和总体的利益分配规则等角度论述了团队内部知识整合规则。  相似文献   

16.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知识服务的优势,进而描述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并且阐明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以及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最后论述了高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提供知识创新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7.
由知识员工组成的创新知识团队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团队是适应知识经济动态创新要求的组织结构,它有助于充分发挥组织内部智力资本的价值。从引入知识团队的概念入手,阐述了知识工作者、知识链与知识团队之间的关系。在建立知识团队组织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知识团队三层结构,并总结了知识团队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论跨学科创新团队的异质性知识耦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跨学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从活动的角度看,其本质在于异质性知识的耦合,即不同学科科技知识、理论方法、组织知识以及文化知识的耦合;从团队的层面看,跨学科创新团队就是由若干异质Agent构成的"多Agent系统",并对应一个较大的知识空间.跨学科知识创新的过程就是包括不同学科的文化知识、组织知识在内的异质性知识相互耦合,推动整个知识空间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特征与内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本质,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必要过程。科学定义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并从目标层面、操作层面和组织层面探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的特点。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剖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特征,包括:知识转移的任务复杂性、转移主体之间的知识深度距离较小且知识宽度距离较大、转移的知识以隐形知识为主、团队内部信任关系建立时间较长及多重调控。最终,从目标、要素、过程和关键环节等方面阐释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