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方程煜 《中学教育》2020,17(6):33-47
本文借用文学等艺术创作中的边缘叙事概念,在把握乡村教师角色于宏观历史层面由"桥梁"到"边缘人"的时代变迁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对乡村学校清边小学的调查指出,乡村教师在评价立场、不同教育主体的对话、家校与教师内部关系,以及外部讨论方面对"边缘叙事"进行了现实演绎,这些可以从物理空间、文化认同、经济地位和权力影响,以及外部学者和舆论的"悲情"强化中得到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在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正慢慢消解。基于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分析当前乡村教师遭遇的乡土文化缺失困境,究其原因是: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与教师教育体系的区隔;城市文化冲击引发乡村教师乡村文化认同危机;"边缘人"身份与断裂的乡土文化教育导致乡土文化实践缺失。面对现实,乡村教师需回归乡土,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需重视乡村教师的发展特质;推进乡土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认同;制定利于乡土文化实践的教育策略,推动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的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3.
坚持"实践取向"是教师培训的必然诉求.当下的乡村教师培训虽力图体现实践取向,但与"实践取向"的真实意蕴存有偏差,致使运行中出现"去乡土化""经验性""外铄性""技艺化""唯认知论"误区,客观主义取向的教师知识观、理论中心取向的教师实践观、城市中心主义文化取向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模仿复制论"是其根源.现实超越可基于乡村教师专业特质全方位提升乡村教师的"乡土素养",以乡村教师个人知识为架构通过视界融合之力促其成长,理论与实践的关联与融合提升乡村教师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在传承乡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乡村教师沦为乡村社会的"异乡人"、乡土文化的"陌路人",陷入了"边缘人"的角色困境。对此,文章基于人文视野,关注乡村教师的生命、态度、价值观,具体探讨乡村教师作为乡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的角色责任,积极探寻乡村教师从"边缘人"转至"传承者"的角色出路。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教师在接受城市化教育的过程中具备了城市人的基本素质,但他们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仍是被乡土文化所包围着的乡村学校。在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间非此即彼的选择无法解决他们的文化困惑。乡村教师摆脱文化困境的出路不是对某一种文化价值的简单认同,而应立足于多元文化观念基础上,培养跨文化生存的能力,同时立足于乡村现实参与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形上之思"源自其"忧生情怀",对个体生命和现实人生的深广忧患,促使他去思考人生苦痛之因和解脱途径:人生之苦痛源于"生活之欲",人生苦痛之解脱则在于艺术--审美.其理论资源为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本体论"和康德的"美的分析"."形上之思"作为王国维"忧生"诗学建构的中介而享有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理性与文化育人之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学文化理性之重要1936年哈佛中国同学会在哈佛大学建校300周年的一块纪念碑文中写道:文化为国家之命脉,国家之所以兴由于文化。国家如此,以文化为灵魂的大学尤其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沉湖而去后,陈寅恪先生分析其自溺原因道:"凡一种文化值衰弱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文化可以让其熏陶者、追随者、传播者为之殉道献身,足见文化对人的教育之深、影响之甚。大学文化亦然,其在大学的办学治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师主要接受的是城市化教育,具备了城市人的基本素质。但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是被乡土文化包围着的乡村学校。而在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间非此即彼的选择根本无法解决他们的文化困惑。乡村教师摆脱文化困境的出路不是对某一种文化价值的简单认同,而应当是立足于多元文化观念的跨文化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立足于乡村现实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9.
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已经过去十多年,这场大规模的"学校撤并"运动,不仅对乡村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也使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极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乡村教育价值的隐退;削弱乡村文化再造能力;乡村文化的瓦解。乡村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需要寻求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沟通,突破城市教育的价值预设,加强乡村学校的乡村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乡村文化价值失调的状况下,乡村教师面临着存在与每个人生命意识之中的基本生命姿态——逃离与回归。有些人置身于乡土之中却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有些人却能把乡土作为生命存在的真实之"根"。面对现实,乡村教师有必要从多元文化的视角下重新定位乡土文化与乡土社会,找寻属于自己精神滋养的唯一根基。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城市对乡村的鲸吞与蚕食的现实是贾平凹与黄春明产生超越时空共鸣的基础,但在历时的审视中,视点又不尽相同;黄春明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究竟是哪些社会问题使得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到灭顶之灾;而贾平凹则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解决人丧失家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放纵的秋天》通过"胡白"、"水波"、"蓝悦珊"等人在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理智与情感之间的不同态度和抉择,展示了城市对现代人诱惑力量与接受程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灵的痛楚与精神的分裂。真实的描绘出现代人所处的生存困境,展现现代社会的大都市深圳在急剧的市场化过程中遭遇的"伤害"以及其中的人所承受的"疼痛"。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城市对乡村的鲸吞与蚕食的现实是贾平凹与黄春明产生超越时空共鸣的基础,但在历时的审视中,视点又不尽相同:黄春明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究竟是哪些社会问题使得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到灭顶之灾;而贾平凹则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解决人丧失家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阎连科的《日光流年》是中国农民的一部心灵宗教史、生命救赎史,或者说,是一场在黑暗里寻求"日光"的希望叙事。苦痛生命寓意的罪感文化、贫瘠土地酝酿的生存哲学和绝望生命倾述的语言狂欢是三姓村故事的三个面向,本文希望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感受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思索与探究,揭示在人神边缘徘徊的罪感文化以及在某种意义上,探究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生命哲学,从而凸显中国文化坚不可摧的生命韧性。  相似文献   

15.
角色认知是身份认同的基础。新生代乡村教师开始或即将迈入"不惑之年"却遭遇角色认知的困惑,表征为行走在城乡之间的"边缘人"、身陷乡村却心寄城市的"异乡人"以及疏远乡村社会生活的"旁观者"。帕特南的社会资本与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具有高度的逻辑契合和深度的内在关联,是促进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其中,互惠规范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制度保障,社会信任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心理基础,关系网络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社会桥梁。基于此,建立"普遍互惠"规范、提升"单薄信任"水平以及拓宽"横向关系"网络,进而建构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不惑"的制度保障之路、内生动力之路以及现实效用之路。  相似文献   

16.
建设、发展城市是一门大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综合艺术;运用"泛美术"思维来构建城市的整体形象理念,对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和历史的意义;城市建设应重视整体性、长远性、内在精神的沿续性、地方特色与个性;城市建设的定位核心是将其历史、文化、艺术作为一体化来展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应包括这几个方面: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与个性、城市的整体形象构成、城市的公共艺术;空间艺术、生存空间以及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兼容性等.  相似文献   

17.
"熟人社会"随着21世纪以来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时代以来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逐渐成为乡村社会类型研究的重点。"熟人社会"由费孝通先生提出,发展于贺雪峰、陈柏峰等人,在21世纪重新焕发光彩,对于当今乡村治理理论的定义、现状的剖析、路径的抉择都有指导意义。通过对于"熟人社会"内涵、历史渊源、基本现状与特性的阐释,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思想、现状、路径提供了准确的理念指导,规避风险与路径选择,并通过对于理论、现实、路径三个维度进行综合性的探析。  相似文献   

18.
"撤点并校"造成了乡村文化的断裂与虚化。在"后撤点并校时代",乡村学校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使命。即捍卫乡村文化地位,维护乡村文化尊严;促进城乡文化共存,警惕城市文化殖民;加强乡村文化交流对话,弥合乡村文化裂痕。实现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需要因地制宜恢复或增设乡村学校、教育政策的适度倾斜、大力开展仪式活动,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制度支持和精神给养。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和社会舆论的阵地,传达出城市知识群体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与情感体验。《乡下人逛青岛》和《山雨》这两部现实小说表明:近代农民的进城之旅充满了无奈,其城市生活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一方面,进城农民的物质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他们面临着新环境与新事物的冲击,遭遇到城市人的身份歧视,从而在精神层面备受打击。不同阶层的农民在城市吸引力与乡村排斥力的作用下投入城市生活中,并呈现出身心双重弃乡村奔城市的态势,而城市文学表现来的对农民身份弱化的倾向性,折射出城市和城里人对乡村与乡下人的认知定式与心理疏高。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根基上,形成了至少4种人主体现:“圣人观”、“真人观”、“超人观”以及“无人观”。彼此之间差异巨大,并对当前的主体性教育有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当前的主体性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根据自身文化特点和实际情况从不同观点中做出抉择,构建切实可行的主体性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