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兵团日报2008年11月3日上的<"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一文,荣获通讯一等奖.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新闻通讯精品.说它是精品,是因为它具备了新闻精品中的几点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土豆"打赢国际大官司>,是一篇真实再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第一例涉农产品的反倾销案的新闻报道,是一篇源于经济领域,但超越经济领域的新闻佳作.  相似文献   

3.
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解放日报2009年12月4日一版上的<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一文,荣获消息一等奖.这是一篇反映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调整结构"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招商引资中敢于对不符合投资要求的企业说"不",体现了"调结构"的坚定性、"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正确把握"好"与"快"辩证关系的新闻佳作.它以鲜明的主题、强烈的针对性和普遍指导意义,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评奖专家的厚爱.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的"乘数效应"与控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乘数效应"是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5.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两篇文字:一篇是<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另一篇是<评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先后刊于<中国记者>今年第二、三期上.文章一出,赞同的不少,可也颇有不同的声音,那就是"我们要吃饭".做广告的商家这么说,刊登广告的媒体也这么说.  相似文献   

6.
在一本文摘杂志上看过一篇小品文,是关于新闻媒体的.大意是:一个在街上卖水果的中年人,被电视记者"相中"了,于是成了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7.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陀先生最近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说,文学写作首先是个"手艺活儿".所以,每当他遇到一篇新小说时,常常不是从头读起,而是从随便翻到的一页读起,从这种随意的阅读里先感受一下写作的"手艺"如何,看它是不是一件好活儿;如果是,再仔细从头读起,如果感觉不好,就放一放以后再说.  相似文献   

8.
"一稿多投"该打谁的板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健 《编辑学刊》2005,(2):66-67
"一稿多投"是困扰报刊杂志多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近日笔者还发现一篇义正词严认为"不该一稿多投"的文章竟然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地同时在三家杂志上发表,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相似文献   

9.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床第"一词,可以找到相关网页830 000篇,输入"床笫"一词,搜索结果为107 000篇.错误使用的次数约为正确使用的8倍之多.如:  相似文献   

10.
"版面费"如此招骂有失公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版面费是在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兴盛的环境下产生的,它的出现并非偶然 作者人数特别是高校的研究生和教师人数逐年增加,要求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随之增加.一般硕士、博士生毕业,需要"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两篇",论文发得不够就拿不到学位.教师评职称也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正是高校师生获得学位、职称的需要,使得他们对学术期刊趋之若骛,付版面费成了在所不惜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11.
鼠年春节前夕,中央媒体编发两篇我写的小言论:一篇发在中国石油报(2008.1.31)的"毛毛雨"专栏,题为《新年该恭喜啥》;另一篇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新鲜早世界"专栏,猪年大年三十早6点播报的《过年三说》。两篇拙稿都在"黄金时间"编发,我琢磨沾了"新"和"快"的光。  相似文献   

12.
"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解释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辞海》将之引申为"文章的精要处",故"新闻眼"即指一篇新闻的精要所在。它在新闻作品中,可以是一个词组、一句话或一个段落,也可以是标题或导语。 "眼"犹如一根魔棒,在一些看似平常、纷乱的信息中,巧妙地"拨"出闪光点,使其具有不寻常的意义。能否抓准"新闻眼",将直接影响到一篇新闻作品的质量。 寻找"新闻眼",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与记者平时的积累和创新思维有关,但并非完全无章可循。那么,到底有哪些章法呢?  相似文献   

13.
办好新闻栏目,是各家报纸都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十几年的职业生涯,对经营版面新闻专栏,可谓甘苦备尝. <辽河石油报>经济版的"记者观察"、"科技群英荟"、"市场开拓者"等栏目,为采编人员提供了"抓鲜鱼、抓大鱼"的机会.栏目开办八年来,发稿300多篇,其中有1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新闻奖项.不仅使报纸版面增色生辉,也成为提高采编人员业务素质的"演兵场".  相似文献   

14.
杜先福 《传媒》1999,(3):39-40
顺藤摸"瓜" 1998年12月3日,四川省资阳地区广播电视报第四版以<真爱被世俗毁灭>为题,刊登了资阳市公安局看守所临时工罗兵写的一篇特稿,写的是四川省大堰劳教所一名囚犯,其妻探监时突然倒地而死,然后叙述了囚犯和妻子的爱情被世俗毁灭的过程.这篇文章于12月20日又在<内江日报>星期天副刊上出现,不过题目换成<一个囚犯的生死恋>,作者署名不是"罗兵",而是"邦友".因为笔者也有一篇短文发在该报上,于是对"邦友"一文印象颇深.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一个世纪以来,不少学术期刊越来越热中于对来稿收取评审费,对拟发论文收取版面费,且费用标准不断攀升.笔者清晰地记得,在上一个世纪末,一家普通省级CN刊号的学术期刊,发一篇4-5千字的论文,收费为200-300元;如今,这一标准业已跃升为500-700元了.而一般省级核心期刊,现在的版面价码则是一篇4-5千字的论文收1000元(当然,也有的杂志很"精明",只收"900元").另有一些主办单位层次较高的核心学术期刊,其要价就近乎"饕餮"了.例如,北京的杂志,要价是每个版面(A4版)收1000元,这样,谁要想在此刊物上发表3个版面的论文,谁就得奉上大洋3000元整.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生活和贸易中,质量按习惯仍可称作重量,但在科学技术中不应赞成这种习惯.这是国家标准的要求.笔者抽查了一些核心期刊发现,使用体重情况普遍存在.例如:"健康家兔30只,体重1.9~2.5kg……";"5号羊1998年2月5日产下一雌性死胎,胎重2.1kg……";"昆明种小鼠85只(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各半),体重(22.0±10.71)g……";等等.此外,笔者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即CBMdisc)和<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cn)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在前者中使用"体重"5737篇,占95.22%;"体质量"501篇,占8.32%("体重"和"体质量"兼用213篇,占3.54%;仅用"体质量"一词288篇,占4.78%).在后者中依次为76417(95.75%)、3535(4.43%)、141(0.18%)、3394(4.25%)篇.  相似文献   

17.
6月28日,我到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下基层采写的最后一篇稿件见报.总计9篇下基层稿件中,有6篇被评为A级稿,3篇上了头条."新闻是跑出来的,脚底板下出新闻",这句话在"记者下基层"活动中再次得到了验证. 近年来,我积极参加<(莱芜日报>组织的"记者下基层"活动,收获了一些好稿件,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内涵、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曾撰文指出:"引导包含着指导,引导作用实际上也就是指导作用.指导性是新闻宣传的灵魂.但是发挥这种指导作用,前提是要人家愿意读,愿意听,愿意看." 刊登在<浙江日报>2003年5月28日一版上的评论<人·自然·经济·文明>,就是一篇讲究宣传艺术,让人"愿意读、愿意听、愿意看"的好评论.  相似文献   

19.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20.
刊登在<工人日报>2001年8月2日上的消息<郑州:罚单"赶"走首家擦鞋店>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消息3等奖.评委们之所以青睐这篇消息,因为它是一篇成功的短新闻.从写作上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可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