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乐 《巢湖学院学报》2006,8(6):152-155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诞生确立了美国在西方现代艺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其艺术家积极寻求对“本我”的认知的艺术创作观念反映出美国的艺术家开始走出欧洲艺术大师的身影,并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作品在表意之后如何实现达意?如何在众多雷同的艺术泡沫之中突出自己"这一个"?这是众多艺术,特别是只重传达的先锋艺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卡夫卡的作品为例,生动地阐释了先锋艺术家在"为精神寻找形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2013,(7)
年轻的跨界"微生物艺术家"柯普菲在实验室里用细菌冲洗照片,玩转波普艺术. "我到底是个搞艺术的微生物学家,还是个研究微生物的艺术家呢?"扎卡里·柯普菲在他的个人网站上写道,"连我自己都弄不清楚了." 柯普菲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他是一位穿白大褂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4.
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一个对"饥饿艺术"爱得发狂的表演艺术家悲剧的一生。这位英雄式的艺术家是艺术的殉道者,他宁愿饿死也要捍卫人的尊严和艺术家追求艺术极境的权利。他似乎在隐喻着艺术家们在现代社会的命运。这篇小说一方面展现出一个荒诞、无情的异化世界,另一方面,饥饿艺术家本身也俨然是作家自身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旧约》中的"约伯记",是将人的精神如何在尘世中通过挣扎而求得新生,作了一个最为令人难忘的描绘。诗篇中的那位主人公约伯,他对于神旨的领悟,他的至死不渝的追求,不可遏制的冲动,则与艺术家十分相似。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不仅身上流着希伯来人的血液,他的灵魂中也奔涌着《圣经.约伯记》中的思想感情。以《饥饿艺术家》为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明显地晃动着约伯的影子。饥饿艺术家所追求的永恒不灭的艺术,是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高峰"。在这里,主人公正像约伯遭受大灾大难仍忠于上帝一样,他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的艺术。为达到那不可企及的艺术境地,竟让自己无期限地饿下去,显示出他对艺术永不舍弃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饥饿艺术家就是卡夫卡为艺术而受难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6.
《孙子从美国来》导演:曲江涛国家/地区:中国大陆时间:2012年2月老杨头是一个孤独的皮影艺术家,在一个小山沟里孤独地等待自己38岁还未结婚而且三年没有回家的儿子——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败笔。可最后却等来了一个洋未婚妻和一个洋孙子布鲁克斯。观念受到冲击的老杨头还未回过神来,儿子和女友又打算远赴可可西里工作,匆忙将孩子托付给了自己。措手不  相似文献   

7.
艺术家的魅力"语文教师应当是半个艺术家",这是南江县二中教导主任魏传宪老师信奉并实践着的一句格言.他的学生也说:"他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我遇到过很多好老师,但从没有一个象魏老师那样吸引我":"他有一种引人向上的强大力量".的确,魏传宪是一个相当有魅力的语文教师,这种魅力在他的课堂教学艺术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形象化.他曾说,语文教师应具备戏剧表演家的素质,把讲述的内容熔铸到自己身上,化为视觉形象;把自己的观点、感受用满怀激情的讲  相似文献   

8.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都是热爱生活、自信、自强的 ,对于女性艺术家来说 ,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现代社会为女性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条件 ,女性艺术家则以自身的努力和奋斗 ,确立了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女性艺术家在冲破传统观念桎梏的同时 ,必须拥有自信、自强的信念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9.
<正>陈映真是一位积极投身社会运动、文艺论争和政治事务的评论家和社会活动者。读其作品,时有和心灵的感叹叩问,时如经历了一场洗礼,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其艺术魅力如白先勇所说:"陈映真骨子里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文学家,有自己的政治信仰,但是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会忠于自己的创作,我想,文学是大过于政治,超越政治,超越一切。"读其作品,也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艺术"二字随处可见,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生活之中.那么究竟什么是艺术?在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中提出:"其实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他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产生艺术,实际上他也在另一个侧面暗示着"艺术"这一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尤其是在现当今社会中,艺术的泛化,任何的东西或者作品都可以用为"艺术"加以定义或表述,这更加体现了艺术本身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1.
艺术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其中的真,而人们对真的理解有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同样"艺术之真"也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很多艺术家穷毕生精力就是为了像镜子一样客观地模仿现实的外在形象。由于技术和人们对真理解不同,有些艺术家在模仿的同时更进一步,希望超越和战胜自然,他们的理想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艺术真实"。到了现当代,艺术家对真实的理解更趋多元化和本质化,有些艺术家试图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阐释自己对世界本质的理解,他们的艺术更多关注的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由于不同时代和流派以及艺术家的个性差异,使他们作品中的艺术之真总是在现象和本质之间徘徊。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下,中国当代艺术家、理论家不时地提出"观念更新","新"不是不好,但"新的"、"时尚的"并不一定都是好的,绘画有"好"、"坏"之分,但不是唯新就好.中国当代的许多艺术家廉价"克隆"西方后现代艺术,忽视了我们面对的是不同于西方的艺术传统,中西方艺术有着不同的艺术精神.艺术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而异.面对如今"现代艺术""统一规格化"的悲哀,我们应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深入研究中国艺术传统,自主借鉴外来优秀艺术的有益营养,走出我们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现代艺术传统的发轫时期.在这一时期,"艺术"和"艺术家"概念开始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文艺复兴时期的"比较论"(paragone)既见证又极大促进了这一重要发展."比较论",即关于绘画与诗歌以及绘画与雕塑之相似性和相异性的热烈探讨,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当时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艺术家的热情和关注.因此,通过考察文艺复兴时期"比较论"兴起的原因、内容及其对当时艺术实践以及视觉艺术和艺术家地位的影响,可以揭示西方现代艺术传统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美国艺术教育研究的三个项目,管窥美国艺术教育三个不同领域的研究:哈佛大学“零点项目”中的一项成果“艺术教育并不必然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与成绩”,强调重视艺术教育本身不可替代的价值;“艺术教育与辍学率”,揭示出艺术教育能够“延缓孩子辍学时间和延长在校学习时间”的事实,间接证明了艺术教育对在校学习的积极影响;“教学艺术家”的研究,从艺术家从教的各个环节入手,系统地探索、总结这一师资角色的发展和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小波 《考试周刊》2012,(70):29-30
最动人、最传神、最有生命力的艺术就是具有民族独特性的艺术,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艺术家通过影视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总立足于艺术创作的民族性乃至民族精神的探讨,因为这是来自于创作者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根植于血液中的原动力。民族性是艺术创作的土壤。没有民族性的作品就没有自己的特色,美国动画极具美国文化特色,因而要分析美国动画成功的秘诀.就要从美国文化的根源上去理解,更要从民族性和国民性这些精神层面去探究。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为例说明美国文化、精神、性格在动画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杨艳萍 《焦作大学学报》2009,23(2):26-27,36
从生活到艺术,又从艺术再“还原”到生活,这一系列创造与审美中,都离不开通感。艺术家在自己生活和艺术经验基础上创造形象,欣赏者需要在自己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想象、运用通感来加以理解。艺术家利用通感来打通不同的艺术创作媒介,抒难表之情,诉难言之感。欣赏家通过通感调动感官,展开想象,打通视听,激活审美。  相似文献   

17.
季菊美 《科学教育》2007,13(6):82-84
美国著名的艺术教育理论家艾斯纳说:"大多数艺术大纲都相当重视培养学生视觉形象的制作能力。虽然这很重要,但形象的制作并不能代替对这些形象的理解。多数的学生将来是不会成为专职艺术家的,然而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不仅能够学会鉴赏艺术,而且还能够学会欣赏他们周围生活中的一切视觉形式。"  相似文献   

18.
乔伊斯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主要讲述了忧郁多思的主人公斯蒂芬从儿童到青年的成长历程,是现代成长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斯蒂芬逐渐从一个敏感不合群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青年艺术家,在这期间,他对自己在宗教方面,艺术方面的身份逐渐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也经历了伴随成长的欢笑与眼泪,最终,他的性格慢慢成熟,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选择,即放弃神职,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油画主题创作群用不同的视觉关注同一个题材,用不同的语言与审美表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殊显现.青藏高原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浑厚、质朴的原始美,滋润和养育了这些创造不同品味艺术作品的艺术家,繁荣了中国当代油画创作.艺术家们有的从青藏高原人民的外貌体表中产生创造的张力,并得到超越真实形象的有机生命感;有的通过表现对青藏高原大自然的崇敬来表达人类的情感;有的从藏袍、藏刀以及异域的外表"猎奇"中,寻找生活的慰藉,探求对青藏高原的印象;有的运用一种绘画"套路"来完成其商业运作的目的,煽动了一种浮躁风.无论艺术家运用哪一种手段和思路,他们都在探索自己的创作语言,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0.
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绘画是上帝给与幼儿的一种天赋,而且儿童画饱含着人之初的纯真与质朴,与艺术之间有着天然之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在绘画中幼儿达到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