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新审视五四运动时期《科学》月刊传入的科学观念,为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史研究提供新线索。研究结果从"智识而有统系者"、"思想者,事实之母"、"所谓精神,自科学未始之前言也"、"科学者,推广世界之利器也"、"科学广漠如此,则类而分之,于事必便"等角度论述了科学本质、科学分类、科学精神、科学功能、科学思想等观念。结论认为前期《科学》系统传入了不同于《新青年》的科学观念,与《新青年》一起成为一文一理、树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代表性期刊,人们从《新青年》那里获得的甚至有些变异的自然科学知识在此变得充实和丰满起来,而且有了系统的和具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幼儿科学教育是启迪科学智慧、播撒科学种子的奠基工程。一直以来,传统科学教育存在价值取向偏颇、实施路径单一、评价模式固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通过历时25年的"持续+改进"研究,以"播撒科学的种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探究"式、"去结果"式、"微项目"式科学启蒙教育探索,更新科学教育理念追求,创新科学教育活动模式,改革科学教育评价方式,形成了具有园本特色的科学启蒙教育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3.
科学探究、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探究"、"科学素养"、"科学教育"是我国当前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个关键语汇。从概念史的角度澄清这些语汇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趋势,昭示着科学教育的"范式转型":由"传递中心的科学教育"走向"探究中心的科学教育"。无疑,这是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实践《新课标》的新理念,我在科学课教学中进行了"科学课如何为学生搭建科学实践探究的平台"的重点研究。通过给学生搭建"科学小种养"、"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制作"、"科学小考察"和"科学小试验""五小"实践探究平台,为学生充分提供了科学探究机会,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  相似文献   

5.
刘秀英  丁邦平 《中学教育》2020,17(1):90-100
我国关于学生科学观的已有研究多是自上而下的"应然"研究,缺少对学生科学观"实然"状况的质性研究。本文应用现象图析学的方法得到高中学生的九种科学观,结果表明学生的科学观是多样化的,不只包括科学知识观、科学探究观和科学事业观;部分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是"以学校为中心"的,将"科学"等同于"学科"或"实验";一些学生将科学看得太宽泛,将"生活"等同于"科学",带有"科学主义"的思想倾向;许多学生过多地关注科学的实用性,将"科学"与"技术"或"产品"混为一谈;还有些学生不能区分"自然"与"科学",对科学本质的思考比较欠缺。提出科学教育须关注科学本质的教学,学生的科学观不同于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科学观教育须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  相似文献   

6.
<正>苏·霍姆林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这就是要求科学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应是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中学习的主宰者。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抓住学生这一主体,做到"四自、二让、一许。""四自"——科学探究突出自主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在教学中引  相似文献   

7.
从“过程”到“探究”:对当前科学教育目标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教育经历了从"将科学作为知识"、"将科学作为过程"到"将科学作为探究"的不同阶段.当前,我们需要从科学教育思想发展的角度认识"科学探究"的内涵与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深刻理解当前科学教育目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黄芳 《教育研究》2012,(8):143-148
《科学教育框架》提出了新阶段美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愿景,反映出美国人才培养方案的新动向,在对科学的理解上,实现从"探究"到"实践"的跨越,在科学教育方面,体现从"科学与技术"到"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整合,在学科教育内容方面,体现从科学"概念"到学科核心思想的提升。推进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应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地位、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启蒙性和基础性作用;注重中小学科学课程的统整性、综合性与实践性,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充分重视科学教育研究及其成果运用。  相似文献   

9.
对于科学本质可以从"科学是探究"、"科学有自身的价值观体系"、"科学是建构性的知识"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诠释.科学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开展探究教学、融合科学吏、渗透STS等多样化的途径,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进行有效的科学本质教育,教师要树立现代科学本质观,要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活动自然地融合于科学课程的学习之中,在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本质的过程中要注意渐进性.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构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使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都体现在科学教学中。要想响应新课标的这一号召,就要求教师转变"灌输式"教学理念,构建"启发式"教学模式,使科学教学真正做到"四位一体",使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教师要做好自身定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整合家长资源,做到"备教材教参"、"备学生个体"、"备家长参与"、"备学科整合"、"备评价机制"的"五备"策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以及探究能力的养成,使科学课堂由"有效"走向"高效"、"长效"。  相似文献   

12.
对于科学本质可以从"科学是探究"、"科学有自身的价值观体系"、"科学是建构性的知识"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诠释。科学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开展探究教学、融合科学史、渗透STS等多样化的途径,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进行有效的科学本质教育,教师要树立现代科学本质观,要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活动自然地融合于科学课程的学习之中,在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本质的过程中要注意渐进性。  相似文献   

13.
严复不仅是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严复科学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严复先进的科学观与教育观分析入手,基于严复的"增广知识"、"开瀹心灵"的科学教育之功能,分析了严复的以"物理科学"为主的科学教育内容,以科学的思维、学习与教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教育方法和"尚实"科学精神培养等方面的科学教育思想,揭示了严复教育思想对当前的科学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幼儿科学亲验活动是培育幼儿科学活动素养的载体。在活动中,教师可设计、搭建和运用支架,包括"结构性"材料支架、"序列性"流程支架和"层次性"评价支架,激发幼儿的科学亲验兴趣,助推幼儿科学亲验活动。通过幼儿科学亲验活动,让他们真正体验"幼儿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累科学知识、改进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理论等"科学精神"素养,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现状,探索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路径,既是时代发展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这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探究活动已成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为我们的科学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热热闹闹的科学课堂背后,我们也经常听到来自一线老师真实的心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太难了"、"科学实验课的课堂太难调控了"、"科学课越教越难教了!"……不可否认,在科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经典的课例,我们许多老师也曾上过比较成功的课例,这  相似文献   

17.
科学素质主要内容就是所谓的"四科":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但关于"四科"具体内容人言人殊,笔者长期从事科学素质方面的教学工作,对此有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学化学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化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载体.关于科学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主要有"三因素说"、"四因素说"、"五因素说"、"六因素说"等不同观点.我们认为科学素质是一种视野、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观念.中学化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化学科学方法、发展学生化学科学能力、提升学生化学科学观和培养学生化学科学品质等基本内容.中学化学教育必须采取课程、教学和学习三大策略,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研究组织的发展与科学发达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科学由"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的转变,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研究的"集体化"、"超科学"、"跨学科"发展趋势推动着大学研究组织的变革."团队化"、"复合型"、"流动型"、"虚拟性"成为现代大学研究组织的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有的教师把"探究"片面地理解为活动,因此只有"做"没有"思"的科学课堂比比皆是。科学探究活动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载体。科学探究的能力,其核心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包括形成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等。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