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八十年代中期,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创作出现了由过去的“一人一事”式的创作方法到“全景式”报告文学的转变。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作家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更新,读者的审美趣味的变化,促使报告文学作家在创作中宏观意识的日益强化。  相似文献   

2.
宗璞被称为是一位本色作家,“诚”是其创作的原则之一。透过宗璞的创作,读者不难发现在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丰厚中西文化底蕴。崇尚个性自由,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与从父亲冯友兰身上所禀承的中国儒家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是作家宗璞进行真诚创作的两大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3.
读者接受与巴金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创作的接受研究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深入研究的课题。传统的巴金研究仅把作者与作品作为考察的对象,把巴金的意义局限在文学的创作与作品的表现的封闭圈子里加以认识,而曾经深受读者欢迎的巴金及巴金的文本的意义的具体化过程实际上包含了接受者能动的参与,所以现在应尝试运用接受美学的方法,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研究巴金及巴金创作,把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从长期以来的“作家——作品”调整和扩大到“读者——作品——作家”方面来。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将创作中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前意识以及意识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又分别在作家创作过程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在这三个不同意识形态下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潜意识是作家创作前头脑中的蓄积库,进入前意识状态时作家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创作冲动,最后进入意识层面使最终作品浮出水面。这三种心理状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家创作,从而使作品产生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小说史略》出发,并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际,可以对作家创作动机形成几点思考:作家创作动机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影响作家创作动机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满足自身需求的内在因素,二是社会、市场、读者等外部因素,对于两者,作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两者又密不可分;“学者作家”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秦文君是当今创作成绩辉蝗并广受少年儿童读者欢迎和热爱的作家,她热爱儿童,热爱儿童文学创作,把儿童文学事业视为最美的事业。秦文君完全是用一颗爱心来创作的,她重视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强调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感,能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独特的审美趣味。秦文君又完全是用一颗童心来创作的,她极力宣扬其“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强调创作目的的“为儿童”和创作原则上的“少儿视角”。  相似文献   

8.
认识儿童文学作家刘保法刘保法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多面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是国内儿童报告文学领域的标志性作家,并赢得了“南刘(刘保法)北孙(孙云晓)”的美誉。他所创作的《中学生圆舞曲》《冬天里的红苹果》《多梦季节》等报告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作品多次被国家教委、团中央、国家新闻出版署等评选为中小学生最爱读的作品,曾荣获“小朋友心中作家”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9.
“读者意识”与审美发现——文艺活动审美发现过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创作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具有“读者意识”的艺术家总是以读者的审美期待、审美评判、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作为触发自己创作的最初契机和实现创作意图的可靠指归;读者的审美发现则以积极主动的审美态度、应有的审美能力对作家作品作出特有的体认和把握。而情感作为双向交流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作家和读者共振共鸣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虚实”作为古代核心元范畴,充分体现传统美学和文艺批评的民族特色,它涵盖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等领域,在世界、作家、文本和读者层面均有其涵义和表现。在当今很有深入挖掘和现代“转换”的必要。它具有浓郁的诗性特征和深厚的创作土壤,是文学实践经验的归纳,同时体现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它在作家创作、艺术手法及读者接受等方面,都对当今的文坛和文化有着一定的针砭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觉醒》中,作者凯特·肖邦对态度资源的使用表明她同情女主人公,认为婚外之情并非有罪。作者把情感词,判断词与鉴赏词结合使用,来构建艾德娜的情感觉醒框架,使读者能够分享那种情绪反应。但是作者忽略了她的意识形态远远超前于同时代人之事实。在当时的男权社会,女人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她那个时代的读者因此采取抵制性的态度。她用自己的态度和推断影响读者和同时代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努力,是失败的,原因在于她对人际意义构建的失误。  相似文献   

12.
五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毕淑敏以“复述人生的真实案例”为基石,稳稳扎根于中国当代文坛。在浮华、狂燥的氛围中,她始终达观地关注着芸芸众生。在她九十年代中期所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中,死亡这一意象融汇着作家不同的思想情感走进了读者的视野。本文主要从毕淑敏的五篇小说《红处方》、《阿里》、《预约死亡》、《生生不已》、《女人之约》)着眼探寻作家笔下死亡意象独到的精神蕴涵。  相似文献   

13.
细读革命文学女将白薇的文本,其字里行间无不贯串着对以男性为中心、以长者为本位的老中国父权制文化体系的质疑、批判和反思,以及对女性生存状态、政治权利、社会价值的密切关注;她不断进行文体实验,是难得的跨文体全能写手;由于中村吉藏的指导及国内革命的形势的剧变,她从表现主义逐渐走向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也具有影响研究的标本意义.随着"她世纪"的到来,今天被人淡忘的白薇及其作品必将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徐坤的作品作为反精英的精英文化文本,她在对文学、文化、精英话语的解构、颠覆中始终贯穿着某种女性知识分子视点的潜在的文化表述,在其作品《游行》中女主人公林格的塑造上,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在建构了一定的女性主体意识之后的知识女性的诗意生命无处皈依问题的深沉思考和迷惘。  相似文献   

15.
“成长中的内心秘密”,或者说,“伴随着内心秘密的成长”一直是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永恒的主题。这位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女作家对“成长”中的那种内心获得的力量非常敬畏,这一点在其代表作《小公主》中显露无疑,其力量则来自于磨难。伯内特用她那优美、细腻、化普通为神奇的文笔,给这些力量穿上了带有“魔法”色彩的外衣。本文着重介绍小公主萨拉的性格魅力以及她这种性格魅力对书中人物以及读者的影响。不是每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女孩都能表现得像一个公主。但本书的主人公萨拉却做到了,她天生谦恭有礼,不卑不亢,纯真和善。在富有的时候,即不谙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这使她拥有了真正的公主气质。即使在贫穷甚至沦为厨房使女的时候,她也没有自惭形秽。她的这种性格力量使身边的朋友和她一样乐观上进,使她的敌人害怕敬畏。并使她的读者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6.
玛丽·卡森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在《荆棘鸟》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骄横张狂、精明强干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虽然她不是故事中的主角,但是她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她因嫉妒而引发的阴谋和报复事件贯穿整个小说的最深层内容。通过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剖析玛丽.卡森在她60多岁时追求心仪的拉尔夫不成过程中所展现的复杂人格特点和动态发展,探求她命运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徐珊珊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15-116
毕淑敏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散文界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及作为一名成功女性的经验,用散文顽强地营造着自己的理想世界,给读者以"心灵鸡汤"式的滋养。  相似文献   

18.
从小在澳洲偏僻内陆生活的经历培养了罗莎·普立德独特的澳洲土著黑人情怀,练就了她与土著人之间难以割舍的特有情结。她借助长篇小说《逃跑的安妮》将这种弥足珍贵的澳洲土著黑人情结向读者展示了出来。本文从澳洲土著黑人与白人的关系、澳洲土著黑人的性情以及澳洲土著黑人所信奉的神话传说及其所使用的语言这几方面对罗莎.普立德的这种独特情结进行尝试性地解析。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满了隐喻与象征。在她的众多作品中,人物姓名往往含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该文主要从她小说中的人物姓名着手,分析这些人物姓名在小说背景中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红极一时的著名女作家,然而鲜有读者知道张爱玲也是一位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她不仅翻译别人的作品,而且自译了的很多作品。《金锁记》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在她迁居美国之后花费28年时间几度改写和自译这部作品,期望通过它步入美国文学界的愿望最终因读者的不接受而破灭。基于此,结合自译的发展和中西悲剧叙事探讨《金锁记》译本在西方搁浅原因,以期让更多的学者关注自译这个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