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字,本是名和字的合称。《礼记·檀弓》云:“幼名,冠字。”随着社会的发展,成年后的加冠礼不再举行,名字则指一般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别号是指人的名字之外的自称,如五柳先生陶潜。古代作家,大都喜欢在名字以外,另立别号,有些作家的别号名目繁多,似乎难于理解,倘我们对这些作家的生平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就能从中发现他们取名定号的用意,这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作家的认识。“名”和“字”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字”与“名”互相说明。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字“受之”。从“满招损,谦受益”而得名,行冠礼而加字为“受之”,实有  相似文献   

2.
今人汪宗衍先生《读清史稿札记》一书中有《王士祯一史前后三名》一篇文章,说《清史稿》前后条例不贯,王士祯(1634—1711)一名有三种叫法,又说“与其名字谥号计之,近十称矣。”计汪文所说王士祯的字号共有九个:阮亭、士祯、士禛、士正、文简、贻上,渔洋、新城尚书、带经堂(依出现先后为序)。其实王渔洋的名字还有“士徵”,别字则有“子真”“豫孙”,别号又有“香祖”“桐花”“三绿”等,以下依名字、封谥、别号来分述由来。  相似文献   

3.
古人的称谓除名和字以外还有号。号也叫别号或别字,它是古代有名望的人为了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志趣所取的名字以外的另一个称号。古代作家采用什么样的别号,往往有其独特的用意、深刻的含义和特有的情趣。有些作家的号与他们的名、  相似文献   

4.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37-39,133-135
晋侯蒐于黄父,遂复合诸侯于扈,平宋也。公不与会,齐难故也。书日“诸侯”,无功也。  相似文献   

5.
先谈别号的来历。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  相似文献   

6.
<正> 十、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姬的儿子,受到庄公的宠爱而喜欢武事,庄公不禁止。(《左传译文》第7页) 沈玉成同志将“有宠而好兵”译成“受到庄公的宠爱而喜欢武事”是不甚允当的。按照译文的意思,就使“有宠”与“好兵”成了因果关系。其实这二者是并列关系。《说文》云:“宠,尊居也。” “有宠而好兵”原意是说公子州吁拥有尊显的地位,而且喜欢武事。 典籍中常用“宠”字的“尊居”一义。例如《左传·昭公八年》中有“子旗曰:‘子胡然?彼孺子也,吾诲之,犹懼其不济,吾又宠秩之,其若先人何?’”杜预在“宠秩”下注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电视台举行知识竞赛。一道赛题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谁的名句?”选手答:“苏轼。”主持人判定:“错,正确答案是苏东坡。”主持人的判定不妥,引在这里不过是想说明:苏轼别号苏东坡。他的别号比名字更广为人知,这个别号牵扯出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乌台诗案。  相似文献   

8.
十五年春 ① ,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 ② 。宋人使乐婴齐 ③ 告急于晋 ,晋侯 ④ 欲救之。伯宗 ⑤ 曰 :“不可。古人有言曰 :‘虽鞭之长 ,不及马腹。’天方授楚 ⑥ ,未可与争。虽晋之强 ,能违天乎 ?谚曰 :‘高下在心 ⑦ ,川泽纳污 ,山薮藏疾 ,瑾瑜匿瑕⑧ 。’国君含垢 ⑨ ,天之道也  相似文献   

9.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晋文公平王室之乱而杀叔带,晋侯请隧故事。关于晋侯请隧,旧注中有两种解释:杜预注说:“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诸侯皆悬柩而下。”此说首创于贾谊,见于《贾子、审微》。韦昭《国语》注驳曰:“隧,六隧也。《周礼》天子远郊之地有六乡,则六军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贡赋。唯天子有  相似文献   

10.
五齐,“吾齐”的谐音,见贤思齐之意。它是厦门市一所打工学校的名字,全名是“厦门市五齐人文职业培训学校”。单从这一校名就不难看出它的新异之  相似文献   

11.
陕西凤翔唐村中学/麻勤侠撰文认为,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齐桓公(田午)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尊宠之”(徐干《中论·亡国》)。齐威王时期得以发展,兴盛于齐宣王时期。《史记》中描述稷下百家争鸣的盛况时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邹衍、淳于髡、田骈、接舆、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从教育功能看,与后代学校相比,它既有一般学校的特点,又有历史的独特性。首先学宫具有规模宏大的校舍条件,“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  相似文献   

12.
使动用法,是说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此句并不是说“晋侯喝了赵盾的酒”,而是说“赵盾喝了晋侯的酒”,即“晋侯使赵盾饮酒”。这类用法,我们称为带宾语的使动用法。现在,我们要谈的是不带宾语的使动用法。这类语法现象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提出:“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快乐小木匠     
齐着刘海、蜻蜓尾辫,有浓浓的眉毛,轻轻一笑,眼睛就会眯缝起来,这就是我。因为名字里的“萍”与“苹”同音,有人给我起了个外号“苹果”,甚至还叫我“Apple”!  相似文献   

14.
问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中的“以” ,是什么词?答 :连词。“晋侯、秦伯……贰于楚也”是因果复句 ,“晋侯、秦伯围郑”是果 ,“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是因。“以”处于中间 ,起着连接两个分句的作用 ,可译为“因为”。问 :“贰”课文注为“从属二主” ,您的看法如何?答 :这样的注释不太准确 ,会使人以为当时郑国是晋国和楚国的附属国 ,但这不符合史实。这里的“贰于楚”应注为“郑对晋有二心 ,而对楚亲近”较好。问 :本文谈到秦国和晋国的军队 ,为什么都用“师”而不用“军”?答 :在先秦 ,出征在外的军队一…  相似文献   

15.
我叫马思齐     
马思齐  宋淑慧 《作文》2020,(1):22-22
我叫马思齐。但是在上幼儿园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有这样一个名字,因为那时候身边的人都叫我昕昕。上学之后,我的名字也发生过小插曲。别人听到我的名字之后,会习惯性地问:“哪个qi?是王字旁的那个‘琪’吗?”当我解释说是“整齐”的“齐”时,他们都会说:“女孩的名字怎么会用这个字?”我为此难过了很久。  相似文献   

16.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双宾语句式,它的两个宾语同前面的动词分别构成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例如“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饮”的宾语有两个:“赵盾”和“酒”,意思是“使赵盾饮酒”;动词“饮”对间接宾语“赵盾”来说,是  相似文献   

17.
祁奚举善     
祁奚①请老②,晋侯③问嗣焉。称解狐④,其雠⑤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⑥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相似文献   

18.
问题一:为什么说《史记》记马陵之战有矛盾? 答:马陵之战的起因,《孙子吴起列传》说:“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世家》说:“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田敬仲完世家》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宣王召田忌复故位,韩氏请救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三处三个说法,互相矛  相似文献   

19.
1.烛之武退秦师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相似文献   

20.
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但文人学者常常除了其原名外,还有笔名。笔名,是著作人在发表作品文章时不用本名而另外起用的名字,因此也叫做“著作名”。又与原“真姓名”相对而称为“假名”。如同探究古人的别号可见其性格、爱好、文化品味一样,文人学者的笔名一般也都有其独特内涵,值得探幽发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