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谈话,引出课题(板书:燕子).让学生思考:燕子的体态是怎样的?它的羽毛、翅膀、尾巴各有什么特点?(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二、看图.根据课文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利用课文语言给予点拨. 1.引导学生观察整幅画面,让他们边看边回答: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板书:春天)从哪些事物判断画的是春天的风光?(板书:柳、草、叶、花)  相似文献   

2.
《师生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反映少儿生活的看图学文。教学中可紧扣“情”字 ,点引学生边看图边阅读课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入境悟情 ,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 ,提高认识能力和阅读能力。一、看图入手 ,初读课文感知“情”初步看图。看图学文 ,看图是基础。读题后教者可以“课文反映了师生之间什么‘情’”为悬念 ,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图上画的是谁 ?在什么地方 ?干什么 ?什么时间 ?天气怎样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 ,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言简意明地说出图意。在此基础上 ,点引学生总结归纳出看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燕子回家啦     
<正>1.燕子是几月份从哪里飞回来的?2.燕子是怎样筑窝的呢?找找看,哪些人家的屋檐下有燕子在筑窝呢?3.燕子筑窝是为了孵化小燕子。瞧,燕妈妈正在给小燕子喂食呢。燕窝里有几只小燕子?请你展开想象,写写燕妈妈与小燕子的对话。4.什么时候,燕子又要飞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本期找)  相似文献   

4.
《燕子》是一篇看图学文,其图上的美景就已令人神往:远山、湖水、稻田、盛开的桃花、轻扬的柔柳以及竞相开放的各色鲜花,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燕子。它们或穿插于绿柳之间,或用剪尾、翼尖轻点水面,或歇息于电线之上,构成一幅天然的巨大“五线谱”,给早春的湖光山色增添了无限生气,将春光点缀得光彩夺目。加之作者又运用了精当的比喻、生动的拟人和优美的语言,紧紧抓住燕子的形态、动态和静态,将燕子描绘得活泼可爱、栩栩如生,更给人以无限美感。形态美作者抓住最能体现燕子外形特色的“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和“剪…  相似文献   

5.
教者:乐山师范附小刘文惠教学过程:师: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新课《上学路上》,大家想想,这样的课文应该怎样来学呢?生:应该先看图后学文。师:对。现在我们开始看图。(指挂图)小朋友,图上画了些什么?生:图上画了  相似文献   

6.
一、看图学文《南湖》为什么要写党的“一大”召开情况和游船? 二、教学看图学文时,怎样处理“图”和“文”的关系?《南湖》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文关系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种子的力》中,作者为什么要赞扬种于和小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正前不久,听了人教版三下《燕子》一文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执教的两位教师都设计了辐射全文的核心问题,力图"牵一发而动全身",但问题设计指向不同,导致效果大相径庭。【案例1】师:同学们,读了全文,燕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生:美。师:燕子美在哪里?生:外形很美。生:飞行的样子很美。生:休息的样子很美。师:是呀,燕子多美呀!那么,燕子究竟美在哪里呢?现在,就让  相似文献   

8.
《荷花》是六年制第六册看图学文的一篇课文.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奇妙的想象,把荷花写得异常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美呢?一、引导看图,感知画面美.图画是形象化了的语言.触发想象的媒介,是学文的凭借.从图入手,兴趣盎然.先出示一幅荷花图:满池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荷梗亭亭玉立,荷叶挨挨挤挤,荷花灼灼,蜻蜓飞舞,小鱼嬉戏.这幅图画的是哪一个季节里的什么景象?从哪儿看得出来?通过双边活动,既引导学生感知画面的美,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察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二、指导朗读,感受荷花美.朗读是传达情感的一种艺术.教学中,教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 ,它以清晰的四幅画面 ,朴实的四段文字 ,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 ,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只盯着葫芦 ,却不管叶子上的蚜虫 ,结果葫芦都落了”这样一个故事。教学中 ,我们借助图、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 ,进行教学设计。一、运用比较 ,指导看图 ,着力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看图学文 ,从图入手。《我要的是葫芦》是多幅图 ,指导学生看图时首先按顺序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 ,看一看四幅图中的物和人分别怎样 ,想一想画面连起来讲了什么内容。在初步感知了图意的基础上 ,又重点让学…  相似文献   

10.
一、看图引文,悟出中心。教学伊始.教师先让学生看“猴子爬竿”图,激疑:这只猴子在干什么?你看过哪些动物的表演?人们把动物表演的节目叫做什么?(板书“马戏”)表演马戏的动物都是经过特别训练的,所以表演得非常精彩(板书“精彩的”)。课文写了哪些动物精彩的表演?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讲解第一自然段,开头第一句话交代了什么?(时间、人物和事件)课文开头紧扣课题“精彩”二字,“精彩”是课文的中心,这样利用图片,引出课题,再围绕课  相似文献   

11.
《胜似亲人》这幅图上只有两个人物,一老一小,特点鲜明,适合四年级学生进行观察后写作。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完成这次习作呢?首先,要全面看图,既看懂图的表面内容,又透过图“面”看懂图背后的内容。图表面应看懂的内容有:图中有几个人?她们的衣着、外貌、动作、表情怎样?她们在做什么?她们周围的环境怎样?而图背后的内容有:图上人物的身份、年龄怎样?她们之间可能是什么关系?图上的人物与她们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其次,要根据画面提供的内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想开去,想到画面之外的情境中去。如:她们是怎样认识的?小姑娘为什么要给…  相似文献   

12.
这是—篇看图学文。图上画的是春天的景色,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燕子。课文以燕子为记叙的线索,讲述了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美丽春天。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图画,重点指导观察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停歇的情形,接着,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析深入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重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燕子外形与活动情况的。最后(图文对照)进一步体味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生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公鸡》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应当怎样教学这类课文呢?一、图文对照,紧密结合看图学文这类课文的特征是图文并茂,教学中切忌看图时浮皮潦草,学文时粗枝大叶,图自是图,文自是文,图文分离;而应当图文对照,紧密结合,做到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即由初看图初学文到细看图细学文,再到精看图精学文,把握“图”“文”的中心和要旨.  相似文献   

14.
一、指导看图,了解图意.按照从景物到人物的观察顺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要求边观察边思考下面的问题(用幻灯).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身份是什么?2、小气象员的年龄大约有多大?穿戴怎样?3、她的外貌怎样?有哪些动作?神态怎样?心里想些什么?她在做些什么?4、图上画的是怎样的天气?有哪些景物?5、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6、这幅图所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三、关于听说训练 现在,以看图编故事《小鸭子得救了》为例,谈一谈听说训练。这一课应当怎么上呢?首先让学生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看清坑是什么坑?(土坑)为理解后边坑中灌不满水提供条件。一定要指导学生把图上的内容看明白,不要一上来就问“怎么救”。第二步,指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要写好作文,必须把图画的图意揭示出来。这里所说的图意就是作画人的作画目的,就是图画的思想意义和精神内涵,而提示就是用准确的语言或具体的事例把图意表达出来。我们要知道,看图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从有限的图画中发现它的思想意义和精神内涵,并加以分析综合,提炼概括,成为中心思想。图意是看图作文的灵魂和生命所在,只有提示了图意,看图作文才有价值。怎样提示图意呢?一、仔细观察图画的背景和人物。画面上的背景反映了什么?画面上的人物在做什么?背景和人物有什么关系?经过这样分析思考,就抓住了图画的特征,如时节、天气、地…  相似文献   

17.
<正>一、现代文阅读教学优化方法(以《故都的秋》为例)1.自读自悟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郁达夫,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获得对文本的初步印象。或课堂导入之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2.质疑置疑问题1:通过预习课文,同学们有哪些疑问?郁达夫笔下的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整体理解,找出文眼)问题2:作者在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中写出了哪些独特感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交流明确全文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一、易体感知明理.1.导入感知.如教《积极进取》时,我这样导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始终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谁的名言?你从这句名言中感到郎平具有什么精神(积极进取)?板书课题.2.审题感知.读课题思考: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什么叫积极进取,为什么要积极进取,怎样做才能积极进取),这样学生的思维直入重点,带着问题读文.3.感知课文.引导学生读课文(或听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从整体到部分了解课文内容,对全文有个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9.
[引导文]同学们看《植树》这幅图,写一段话,首先要聚精会神,认真观察,看清楚图画的题目和画面上的全部内容。具体说来,通过认真观察,弄清楚以下一些问题:1、图画的题目是什么?(植树。)2、图画的内容有什么?(有山有水、有树木有鲜花、还有老师和同学。)3、图画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山坡上,春季,河边的树木绿了,鲜花开了,远处的田野也绿了,可以看出是春季。)4、图画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做什么?(有一个老师,10个同学,他们在植树,可以给主要人物各取一个名字。)5、他们在山坡上植树是为了什么?(绿化祖国,保护环境。)①…  相似文献   

20.
《周总理的睡衣》是一篇看图学文.凭借画面学课文,通过学习,知道图文讲的是什么,图文告诉我们些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这篇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课后思考练习中的三个问题紧连着课文的这三段内容.教学重点在第一、三自然段,难点是“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为什么特别引人注目”这个问题.为了落实本课教学任务,可以从下边几个方面去组织教学.1、充分发挥图的作用.学习课文前,在进行简要的准备性谈话之后,凭借画面,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可安排五次看图.第一次看图,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说一说;画面上都有谁?还有什么?画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次看图,要在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之上,说出“邓奶奶”、“护土”、“针线包”这几部分内容分别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第三次仔细看图,说一说邓奶奶在干什么?她做得怎样?(引出第一自然段,再学习课文).第四次认真看图,回答:邓奶奶、护士面前有什么?读第三自然段,看课文中的哪几句话是画中的内容?(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五次看图,把整幅画的内容连起来看,边看边总结全文.理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周总结为什么总是穿着补了又补的睡衣?五次看图,每次的目的、要求都不相同,如果与学文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