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整部《诗经》包括《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反映各诸侯国的风土风情,是含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主要为贵族宴会和暴露时政的政治诗;《颂》为祭祀诗。《诗经》保存下来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 长期以来,《诗经》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它的全部作品从不同角度,广阔地描述了  相似文献   

2.
孙艺灵 《收藏》2007,(4):53-53
梅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开始栽种梅花,《诗经》《山海经》《尚书》中都有记载。人们喜梅,赋予她深刻的文化内涵。南朝以后,特别是唐宋以来,梅花斗雪迎春的形象大量出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在画家的笔下,  相似文献   

3.
张渝 《收藏》2008,(1):88-93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名句。不知是因了方济众先生(1923-1987年)的《食野之苹》一作的精妙,还是出于对《诗经》的偏爱,我写下了“呦呦鹿鸣”这个题目,并以此描述有着鹿的善良,也有着鹿的惶恐的方济众先生。  相似文献   

4.
山佳 《收藏》2011,(8):84-85
古文献中的《乐经》 先圣孔子整理六经为后人传颂,六经为《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之一的《乐经》相传在秦代即已失传,只余五经为历代学习诵读。  相似文献   

5.
游动的“化石”:中华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玉 《垂钓》2001,(2):62-63
《诗经》、《尔雅》中所提“鱣鲔”即是今天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中华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鱼类。又名鲟鱼、黄鱼、鳇鱼、苦腊子。它于1834年首先在广州发现而定名为中华鲟。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7,(5)
正十二生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在现有的文献资料记载中以西周时期的《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的字句,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一个例子。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墓地发掘的秦墓中发现了内容丰富的竹简,在竹简《日书》里有一章节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社会风貌,也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收录了三百多篇诗歌,其中有不少关于动植物的描写,鱼这一象征着丰收、富贵、爱情、兴旺的动物,在《诗经》的20多首诗中出现了50多次,涉及鲂(鲂鱼)、鳣(鲟鳇鱼)、鳟(鳟鱼)、鳢(黑鱼)、鲿(毛鲿鱼)、鲦(餐鱼)、鲔(鲟鱼)、鱮(鲢鱼)、鳏(鳡鱼)、鲐(鲭鱼)、鲛(沙鱼)、嘉鱼(卷口鱼)等十多种鱼类。  相似文献   

8.
垂钓诗与爱情诗所反映的内容,相差是很远的。然而,我国古代诗歌中,却有几首既写垂钓,又叙爱情的,也就是说,它们既可以当垂钓诗读,又可作爱情诗看。 这种诗,可以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找到。 《诗经》“国风·召南”中有一首题为《何彼(衣农)矣》的歌谣: 阿彼(衣农)矣?唐棣之华。 曷不肃?王姬之车。 何彼(衣农)矣?华如桃李。  相似文献   

9.
研究垂钓史和钓鱼文化的人通常认为,我国关于竹制钓竿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间的诗作305篇,距今已有2500多年。它的大部分篇章属于民间歌谣,也有部分篇什描写当朝者朝会、征伐、祭祀、宴乐、游猎的内容。为了一窥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有关钓鱼、捕鱼等情况的大略,笔者特意通览了  相似文献   

10.
    
兰(2001浙BK0199-8,图1),又称春兰、草兰、山兰等。多年生草木植物,生长于幽谷山野、岩缝悬崖,全国各地广为分布,盛产于长江以南。商周,先民视兰为圣洁之物。《诗经》有以“秉兰赠芍”为传递爱情的描绘。《神龙本草经》(TP12-3)称兰为“杀蛊毒、除不祥……通神明”的草药,被作为祭祀祖先的供品。  相似文献   

11.
浅谈体育功能在实践教学中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平来 《安徽体育科技》2007,28(4):83-84,89
体育的教育功能是其最本质的功能.学校应当采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及课余体育活动等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使他们获得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学会锻炼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以便达到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基本活动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大学生体质下降归因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汉义 《安徽体育科技》2010,31(1):54-57,73
通过比较1995、2005年浙江省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对10年间浙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机能以及身体形态衍生指标进行了比较,发现浙江省大学生体质总体上明显下降,特别是耐力素质,力量与心肺机能的下降。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的科研方法,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干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举国体制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腾飞,与此同时,体育活动也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政府将会用更多的政策和力量支持体育社团以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通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重点研究了在举国体制下我国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希望对体育社团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信息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运用网络更好的拓展和创新党建工作已是摆在高校包括体育类院校党建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网络推动社会体育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社会体育在全面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利用政府网络、社区网络、家庭网络能够解决社会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肌肤是机体内广泛分布的一种二肽,具有高效的抗氧化作用.补充肌肽及其相关物质已经作为一些疾病的治疗手段.肌肽在骨骼肌中含量丰富,并可能在不同类型肌纤维中存在着分布差异.本文对肌肽与骨骼肌和肌肽在运动中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为肌肽在运动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体育哲学杂志》2012,39(2):185-199
In the Olympic Art Competitions (1912–1948) Pierre de Coubertin expresses his conception of both sport and art as instruments of moral renewal. In this paper, this conception is criticised for failing to appreciate art and sport as necessary manifestations of modernism. The Art Competitions were informed by a traditionalist aesthetic, and thus played a highly conservative role within Olympism. A modernist art about sport, in contrast, would have been a source of critical reflection, potentially protecting the Olympic movement from corrupting exploitation by commercial and nationalistic interests. The conclusion defends the need for Cultural Olympiads, as a source of such critical reflection, that are at once modernist in conception and yet, unlike their current expression, are centrally about sport.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校,依法治体是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研究表明:目前的学校体育法制建设无法满足学校体育的发展,阻碍了学校体育前进的步伐。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法制建设不完善、相关人员法制素质低、执法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几个方面。为了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本研究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对策:管理体制要革新、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完善体育法规细则、建立和完善体育监督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19.
运动状态是由心理和生理效能共同实现的,良好的运动状态是获取优异比赛成绩的必要条件。唤醒是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状态和程度,是行为及生理的强度。唤醒影响运动状态形成的理论有:内驱力理论、倒U理论、最适功能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  相似文献   

20.
心灵底片的显影:杜拉斯《情人》艺术形式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人》因为其传记性的内容,与形式上的“平易”,常被认为是一部普通的现实主义之作,甚至是作者的自叙传。而实际上,作者是用一种特殊的形式阐释和重构了少女时代的一段恋情,从而使作品蕴藉了丰厚的内涵和巨大的情感张力。文章着重阐释了《情人》新颖独到的艺术形式,意在指出这部作品在情感体验与艺术形式上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