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建设"新工科"是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老动能持续调整与经济结构改造升级的新需求而提议的国家工程教育发展目标.在工程教育整体架构下探讨"新工科"理论蕴涵与主要特性,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当前的工程教育框架与"新工科"发展需求的不适性等瓶颈,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借助行业讯息融合、工程理念科学化、专业结构改造、产教融合培育、治理体制提升与优势资源竞争,实现和地方经济形态相吻合的"亲行业""注技能""重创新"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阐述了基于需求导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基于需求导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师进企,双师双能;面向职位,重构课程;双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办学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新工业、新经济、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决定了面向新工科的理科基础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而创新性、实践性、交叉性、多元性和引领性是面向新工科理科基础人才培养与管理的核心理念。文章探索了面向新工科的理科基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优化、人才培养管理的新机制、国际协同培养平台和交流渠道、人才培养的新标准的建立等,认为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采用与"互联网+教育"时代相适应的开放交互式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与过程性课程学习考核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必须重视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均衡发展。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一套"四四五"教学模式综合改革方案,遵循"思维优先,自主学习,多元考核"教学原则,实现了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的全链条覆盖,对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水利事业正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本文基于“新工科”理念,结合“海绵城市”“一带一路”“黑臭水体治理”“河长制”“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战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在现有水利水电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培养方案基础上,摸索而成新的水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着重体现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新理念,更加符合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涉水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6.
"电子信息+"是助推国家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高校要立足学生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利用电子信息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协同创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新经济、面向工程为牵引,探索实践研究创新型学术精英、复合创新型行业精英、科技创新型创业精英等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2019,(8):113-119
新工科时代人工智能专业亟需解决教育型人才培养的难题。契合新工科内涵,文章提出了新工科人工智能教育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建设,即"基础素养—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针对新工科交叉学科特点,将师范教育专业与人工智能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建立"素养"和"技能"两条建设路径,从培养目标、人才能力、课程体系、培养手段、实践平台、保障手段等方面阐述人工智能教育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家提出"新工科建设"这一思路,人工智能作为新工科专业中的代表,对于适应其产业发展的人才有着全新的要求,主要表现有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前瞻眼光.为培养出具备较强工程理论能力、胜任工程事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路径需从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建设呼唤高等工程教育实验平台的改革创新。"校地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打破了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藩篱,构建起跨界与跨学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通过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打造专业交叉融合式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实验平台,构建专业群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实验平台,搭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素养的实践平台,为地方高校培养未来产业和行业发展需要人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我国开展“新工科”建设已有4年历史,“新工科”建设理念、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得到广泛认可,进而推动“新工科”建设从理论倡导和顶层设计阶段进入实践落实和质量提升阶段。在此背景下,文章以2015—2018年武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发展为例,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传统模式存在的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的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等问题,对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贯彻落实OBE教育理念和工程教育评估(认证)精神、支持和鼓励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科技创新活动、着重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新一轮的社会变革与产业革命正在迅猛展开,新技术、新产业与新业态层出不穷,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跨学科交叉的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新工科建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作者在文中谈了对新工科建设的认识与探索,并简介了哈工大威海校区关于新工科建设的规划。  相似文献   

12.
孙平  姜丹  唐非  张俊 《教育教学论坛》2022,(23):153-156
通过研究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问题,探索人工智能领域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法,从而使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构建融入思想政治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沈阳工业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和工业智能部分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学设计,实现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发挥了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意义,分析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结合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实际,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优化、办学模式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着力探索具有药学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教育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导向,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转型发展的机遇,地方应用型高校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以新工科教育理念正在进行专业内涵建设。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教学监控和专业评估等方面重新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应重视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应用型高校机器人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基于“政企校研用”多方协同机制下的集群式专业发展思路,构建了突出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工程驱动、产教四通”人才培养新模式,给出了组建长效产教共同体、打造人才培养新生态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为例,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围绕广东省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战略目标,将教师的科研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实验充分融合,建立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手段突出、实践基地丰富、学生主动学习、具有扎实理工科基础并与国际化企业实际相结合的新型工科培养环境,满足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新型工科人才的需求,成功地实践了新工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过程中存在实践不足、工程体验少等问题,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为主体、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新工科"要求,以冶金工程专业为例,探索突出工程能力为导向优化"冶金工程类"的课程体系、抓住"理论+实践"两个基本点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网上课程教学体系、增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视野等举措,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冶金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智能医疗器械被研发并不断投入临床应用,传统的医疗器械类专业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应对产业变革和新一轮科技革命、面对新工科建设的挑战,文章对医疗器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以适应医疗器械行业领域的变革,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医疗器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包括坚持"学生为主"的理念;专业交叉多元化,建立高校自身特色;推动新型设备进课堂;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教学"为"导学"。  相似文献   

20.
新工科是基于国际竞争新形势、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本文基于国内新工科的发展背景,论述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矿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紫金模式"的探索过程、构成要素、模式特征以及实践成效,为矿业类"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