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评论的目的,是针对新闻事件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有时候,则是批评别人的观点.批评别人观点的目的,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如果说,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确定性--尽可能集中,而不是散漫,那么,在批评别人观点的时候,其选择的对象,也应该尽可能确定和集中.  相似文献   

2.
夏衍先生去世前不久曾批评上海市民没修养、不文明。他举例说,每年夏天不少上海市民竟然穿着睡衣、睡裤在街头路边纳凉,实在很不雅观。夏  相似文献   

3.
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有些人对批评报道“不理解”,甚至说:搞批评报道就是违反了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好比一枝花,红花有绿叶相扶,显得更加美丽;犹如一台戏,主角有配角相助,才能更加突出。我们的新闻报道,毫无疑义地既要宣传正面。又要适当的揭露反面,做到有扬有弃。批评报道,目的在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本身就是正面宣传所组成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积极、光明面总是主流。消极、阴暗面则是支流。这个客观现实,必然决定了我们的新闻报道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同时进行适量的批评和揭露。只有这样做,才能全面理解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批评报道要贯彻“为主”方针正面宣传也好,批评报道也好,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保护正面、支持正面、宣扬正面、扩大正面。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始终要明确体现这个方针。  相似文献   

4.
去年七月初.某家专门报道影视动态的对开四版大报用了整整半个版面。报道了十几位影视明星在京郊一个村里“看风水,置地产”,“修建起一片片乡间别墅’泊9情况。例如:镶有棕色玻璃的太阳浴室,“镶有墙镜的80平方米的练功房,还有自己的锅炉房.24小时有人值班供热水”等等  相似文献   

5.
和几位新闻界的同志在一起聊天。同行相聚,三句不离本行。一位同志叹苦经说:现在最难写的恐怕要算是批评报道了。被批评单位喜欢挑刺,分明写的是事实,也要和你搅个没完,这倒不怕;还有审稿人员,往往顾忌太多,怕得罪这个那个的,弄得人没有积极性。所以,记者对批评报道视为畏途。对同行所叹之苦,笔者自然也是深有同感的。现在,不少读者对报纸有这么个反映:批评太少且不够尖锐。原因恐怕就在于批评稿难写,不少记者避而远之吧! 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作为党的报纸,无疑要以激励、歌颂为主,但是,对于一些不良的现象,特别是对  相似文献   

6.
报纸的批评报道要坚持。表扬,批评,声音都响亮。批评稿写的好,声音有时更响亮。我们坚持批评报道不能动摇。中央支持,群众欢迎,记者、编辑有很大的积极性。坚持批评报道,必须注意: 1、新闻要真实,事实要准确。考虑到广  相似文献   

7.
在我的心中,文学与读者是两个上帝。我的这部小说是我的欲望与想象的产物,它与现实生活貌合神离,格格不入。我想告诉人们的是我的精神体验和心路历程。我觉得一切企图用传统生活  相似文献   

8.
9.
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如何看待批评报道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的必要性?我以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应该把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与以正面宣传为主时该不该重视批评报道分开;把批评报道的属性与批评报道的作用分开;把宣传报道分类与宣传报道艺术等人为因素分开。《正确的新闻批评也属于正面宣传》(见《新闻战线》1991年第4期)与《批评报道不能列入正面宣传》(同上)两文,从  相似文献   

10.
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如何看待批评报道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的必要性?我以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应该把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与以正面宣传为主时该不该重视批评报道分开;把批评报道的属性与批评报道的作用分开;把宣传报道分类与宣传报道艺术等人为因素分开。《正确的新闻批评也属于正面宣传》(见《新闻战线》1991年第4期)与《批评报道不能列入正面宣传》(同上)两文,从题目来看是对立的,但从内容上看,所引论点、论据却基本相同,只是各自作了不同的发挥。前者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问题就出在没有注意上述三个“分开”。  相似文献   

11.
12.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赋予新闻事业的庄严使命,也是广大读者交给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作为新闻媒体,如果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予理睬,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道德失范,腐败现象蔓延.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受到很大损害,已经直接危及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作为有良知的记者,应该勇敢地拿起手中的笔.对消极腐败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而近年来,批评稿件采写难.发稿难,已使一些记者思想上产生了困惑和畏难情绪.有相当一些记者不愿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找认为,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党报舆论监督的问题。尽…  相似文献   

13.
黄辉 《青年记者》2010,(10):28-29
媒介暴力批评在香港媒介批评史上十分普遍 2005年11月7日,香港《明报》社收到一名男子送给“总编辑”的一束玫瑰花和一件类似礼物的小包裹。《明报》行政秘书兼总编辑私人秘书杨宝珊,拆开了那个邮包,打开小盒后发生爆炸。  相似文献   

14.
媒介暴力批评在香港媒介批评史上十分普遍 2005年11月7日,香港<明报>社收到一名男子送给"总编辑"的一束玫瑰花和一件类似礼物的小包裹.<明报>行政秘书兼总编辑私人秘书杨宝珊,拆开了那个邮包,打开小盒后发生爆炸.  相似文献   

15.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5,(10):63-64
许多成语具有比喻义,人们使用这类成语就是用它作比喻,形象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只有准确理解成语比喻的是什么,然后才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修辞效果。这类成语多数不难理解,使用起来不容易出错。但也有一些比较难于理解和使用,需要格外小心,否则很容易比喻失当,造成误用。下面举几个例子。为虎作伥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给老虎带路去吃别人。后用“为虎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帮助恶人干坏事。使用这条成语必须弄  相似文献   

16.
《新闻战线》的《读者论坛》办得很活跃,可是也有为文而文的形式主义现象。这里举一个“自相矛盾”的例子,供贵刊编辑同志研究。去年《新闻战线》第10期第30页,登了《“词”和“词汇”别混淆》一篇短文,指出“词汇”是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它和单个的“词”的概念不同,不可混淆。这无疑是对的。然而到了第33页,贵刊在刊登老舍同志那篇《记者的语言修养》一文时,就置前文的议论于不顾了。请看:老舍同志文章在第19节里说:“文章单调,是因为只知道那几个词汇,没有办法选择。”这里的“词汇”不正是“词”的误用吗!我认为,老舍同志偶然出现的笔误,本不值得大  相似文献   

17.
不要自相矛盾王芙蓉在5月20日北京电视台《今晚我们相识》节目中,有位主持人介绍了时装潮流方面的知识,还特别有针对性地点出了时下追新潮中的一些“不雅观”的方面,其中有一点就是“在穿西服时保留袖曰的商标是不雅观的”。可是,在紧接着的《今晚有约》小栏目中(...  相似文献   

18.
不要战争     
《军事记者》2006,(6):I0001-I0001
伊拉克战争,同样也给美国民众带来深深的创痛。5月13日母亲节前,在美国白宫前的草坪上,反战人士用身体组成了“妈妈说不要战争”的字样,四周围放着一口口棺材。5月5日,以色列战机向加沙城发射了3枚导弹,造成5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死亡。事发后,一些巴勒斯坦儿童围观地面上的斑斑血迹,满脸惊恐。5月5日,两辆意大利军车在阿富汗遭到路边炸弹袭击,造成两名士兵死亡。当一名遇袭身亡的意大利士兵遗体被运回罗马时,他的老父亲泣不成声。在千里之外的伊拉克,美军士兵因为深陷战争的泥潭而苦恼不堪。5月14日,一名驻伊美军士兵在参加悼念战友的活动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报刊报》1月29日的第三版上登了某杂志的一则广告。请看“要目”:致情窦初开的男青年,摩登少女的苦衷,喜欢接吻的好莱坞人心惶惶,如此等等。看来,这家杂志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中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注意,这就是:要克服党政不分或以党代政的偏向。常年细心读报的同志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涉外的部分,党政分得很清。但在国内新闻报道中,特别是省,市以下直到工厂、学校、农村,往往就只见党委的作用,看不到政府(各级革命委员会)的作用。有些稿子上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