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化囊括了人类创造出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主体、文化客体和文化主客体关系基础上的深度自信,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面对时代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落实文化之"责",增强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坚守文化之"本",培育稳定的文化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2.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杠杆。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当自觉肩负起复兴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该文总结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以及存在的痛点难点,最后提出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过。但是,虽然没有中断过,我们今天还是要"发掘"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因为在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冲击下,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些特点已经不是特别清楚了。一中国文化注重"自觉自律"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文化究竟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从自觉上升到自律;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他觉和他律,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一旦我们发掘出了中国文化这样一  相似文献   

4.
学界通常认为,扎米亚京写于1920年的《我们》是20世纪第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其实应是勃留索夫写于1905年的《南方十字架共和国》。其主旨乃是揭示乌托邦国家的荒谬性和溃败的必然性。作品表明:乌托邦的理想虽然美妙,但真正地实践起来却问题多多;在乌托邦国家,所谓平等、民主等均是美好的词汇,实际上往往倒是其反面;乌托邦社会对人的个性的高度强制压抑,使得人们普遍地陷于"矛盾躁狂症",从而引发社会动乱乃至溃败。乌托邦国家社会危机很难化解。正确之途应是通过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建立一个如马克思所说的使得人的个性能够充分得到发展的社会,从而减少和逐渐消弭社会普遍存在的"躁狂症"和暴戾气,社会才会真正趋于稳定,才会从根本上避免溃败。《南方十字架共和国》在今日仍有着极为深刻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梦"的时空背景下,对外传播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梦想息息相关,长久以来一直塑造着外部世界对现代中国的国家认同。一、对外传播的时空背景1925年,中国依然身处动荡的深渊,鲁迅先生在一篇  相似文献   

6.
当下形成了对鲁迅全方位、多样态的贬损和亵渎。其主体均系所谓"知识分子"。大陆新儒家则系中坚者。其之所以如此,是因鲁迅妨碍他们拒斥自由民主,主张复古更化,建立儒教国家的政治诉求。而鲁迅通过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实现"立人"的人之解放伟大战略也使得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大狂们不满。中国当下知识分子站在权贵一边,鼓吹为奴的价值取向,借以谋求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与鲁迅对知识分子的规范恰成反调。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结怨甚深,不单挖掘了祖坟,而且预言了子孙。所以他们视鲁迅为仇雠。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不变,贬损、亵渎鲁迅就会演变成为中国当下某些"知识分子"的"新常态"。其实,唱衰鲁迅,就是唱衰民族,乃是一种亡国之音。  相似文献   

7.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旨归不是批判文化发展的偏至,而是通过中西"人"观念的交流确立"立人"的问题,但这并没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偏至论》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机制中形成,它构建了鲁迅作为节点而体现的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规约了鲁迅进入文学,并对此后鲁迅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因观念而搭建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被称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透视《文化偏至论》所蕴含的第三关系,不仅可发现鲁迅进入文学的特殊性,也对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研究的深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时代新人的培育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培育时代新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为其提供文化滋养,为此,应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注重德行,以德修身;注重家庭,营造良好家风;热爱祖国,家国情怀;心怀天下,勇于担当。  相似文献   

9.
五味子 《文化博览》2005,(10):40-41
一 鲁迅后人所受的"名人之累",曾延续到他的第三代. 鲁迅的长孙名叫周令飞,生于1953年,性格颇有点像爷爷鲁迅,也许是"隔代遗传"吧.据周海婴说:他"个性极强,自己认准的事情,非要达到目的不可".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不经大人同意,自己跑去报考一个解放军少年艺术学校.恢复高考时,他虽然复习了几个月,但终因参军过早影响了学习,以致基础太差而没敢报考.到1979年前后,国家允许自费出国留学了,周令飞又动了继续学习的念头,通过朋友联络,向东京的一所语言学校报了名,打算先通过语言关,再进修别的专业.为此,他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  相似文献   

10.
集体与个体的概念在近代中国的"转型时期"(1895-1925),前后出现着戏剧性的变化。在前期里,集体意识曾经以"群"的概念为主流知识分子所讴歌,而相对于"群"的、强调个体意识的"独"的概念,则受到相当的贬抑。但是到了转型时期的后期阶段,即是进入"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5),集体意识受到了主流知识分子猛烈的攻击,其中作为"群"核心观念的国家与家族,尤其受到严厉批判。而以强调个体意识的"独"的思想的出现——个人主义观念,则受到主流知识分子广泛的回响。近代中国的转型时代由"群性"探索到"个性"追求的价值转换,对后来的思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将透过新文化运动时期主流知识分子对家庭与家族制度的反思与批判,探讨近代中国从集体意识走向个体意识之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意识是人的自觉心理,自觉心理缺乏的人会为所欲为随心所欲。精神是一个人的最宝贵的品质,缺乏精神的人则如行尸走肉,培养学生高尚的意识和无畏的精神对于将来贡献社会成就平凡生命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炼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标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与时俱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它是建立在生生日新的世界认知基础之上,要求具备自强不息的主体自觉,践行革故鼎新的治理追求,拥有见几而作的行动理性。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可以促成产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顺天应人的时中意识、勇猛精进的自强意识、止于至善的进取意识。  相似文献   

13.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3,(1):141-147
“竹内鲁迅”是日本鲁迅研究的一个不可回避、难以逾越的高峰。靳丛林的《竹内好的鲁迅研究》将“竹内鲁迅”置于整个日本鲁迅研究史中来评说,并且高度重视竹内好凭借鲁迅对日本历史与文化的反思,从而彰显出鲁迅对于日本乃至全人类的世界性意义。全书以深刻的辩证思维解说“竹内鲁迅”,重视研究对象的生平、个性与研究对象之关系,形成了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亲和与默契。日本式的实证主义研究与中国式的宏观理论探讨相结合以及其他比较文学方法的采用,使得“竹内鲁迅”更加丰赡精深、个性鲜明。而将竹内好的传记性材料乃至年谱亦纳入书中,使得读者在了解一个全面的竹内好的同时,更理解了竹内好亲近鲁迅,一生与鲁迅相纠结的必然性。这样,本书自身就成为了一个带有自足性的“竹内鲁迅”文本:一卷在手,“竹内鲁迅”扑面而来,带着其全部堂奥与魅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实践观的根本旨归就是对人的"现实性终极关怀",实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在逻辑就是强调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确立"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实践样式,追求"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蕴含立美之维的马克思实践观可以概括为"立美宜人"的实践观。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中国梦"同样也是一个"立美宜人"的美的理想建构之路。"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与马克思实践观的根本旨归和内在逻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深邃的优秀思想对唤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进行"职业探索"具有极高思想引领价值.该文以大学生引用的先贤古人名言警句来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影响,并进行课程教学的融合探索.  相似文献   

16.
保留民间风俗仪式,并不是不分良莠,什么东西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过分强调"原汁原味"并不是科学的态度,客观上也办不到。比如口承文学的各种样式和一些形态类文化事象(如民间舞蹈),原先大部分体现在祭祀仪式之中。而这些祭祀仪式又往往是娱神祭神、祛邪禳鬼活动,其舞蹈和巫术也是围绕着这些内容而展开。时代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仪式应该是以娱人为主,祭祀娱神只是让人获得精神安慰,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途径。因此,就不能老强调"原汁原味"而把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意识传给广大受众。  相似文献   

17.
卮议“五个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文化视野与社会生活中,之所以存在有文学家、思想家、民族魂的鲁迅,世俗生活中常人的自我鲁迅,被神化绑架劫持了的圣贤鲁迅,骂与论辩漩涡中的鲁迅,以及屡遭贬损诽谤被妖魔化的"五个鲁迅",既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由于不同视点、不同取向、不同的主旨目的进行过度诠释的结果。"旗手与民族魂"是一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无论是谁,一当被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誉为"旗手与民族魂",他就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个体的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常人,而是一个凝结着民族智慧、民族正义与民族精神的伟人,一个不应神化、不可污损和诽谤的特定的文化符号。作为常人鲁迅无需捍卫,也捍卫不了,但是作为"旗手与民族魂"的鲁迅,还是要捍卫的。  相似文献   

18.
<正>让优秀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打造国家文化品牌,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这种强烈的时代诉求,彰显了一个大国的自信,是中华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培养与此相适应的国际化战略人才,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外国语大学作为中国高校群体中的特色高校,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起着先锋作用,在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方面有着新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9.
陈序经认为,"个人主义"是尊重与发展个性的学说;它是近代西方文化发展的主力,也可成为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力。"个人主义"是陈序经西化思想的实现途径。他意识到了个性对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以一种新的思维视角解读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困境。其个人主义所提倡的充分发展个性及对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塑造,体现出个体的创造意识、自由精神及改造固有文化、探求中国文化出路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关于唐人传奇性质与地位的判断构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之常识,而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其质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传奇源自汉魏"志怪"与"始有意为小说"。其实,"志怪"与"杂传"并不是一个逻辑层面的概念,两说并不矛盾。鲁迅立足于现代立场对于唐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部分——传奇文进行文体性质的追认,符合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也符合文学研究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有其鲜明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