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家庆 《考试周刊》2014,(26):30-30
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以职场为背景的小说。本文主要从小说人物、小说内容、小说启示三个方面赏析一部受众多网友追捧的小说——《办公室风声》。  相似文献   

2.
立夏的《英雄》,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捕捉了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画面,合成了英雄的整个人生轨迹。青年的他,是英雄的、高尚的,因为他的舍己救人;中年的他,是憨厚的、坚强的,因为他的勤劳朴实;而老年的他,则是贫困的、卑微的,因为他的多舛命途。人们在英雄的事迹  相似文献   

3.
陈谦的小说《莲露》以莲露为叙写对象,通过对祖母和母亲的回忆,展现了女性解放中所遭受的来自于男权社会以及自己的阻力.同时,小说采用三线交叉、倒叙及插叙手法,巧妙运用“莲露”这一意象,营造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的创作时期与西方女权主义的活跃期(20世纪20至50年代)相交叉。作为男性气质的提倡和表现者,海明威并未对女性地位与思想单纯改变熟视无睹,而是在他的小说中做了相当深入的反映。特别是他对新女性的刻画,凝聚着他对新时代女性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他在笔端表现出来对于新女性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绪,有助于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学生反映读不懂小说,说读小说时不知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往往对小说中的人物更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本文简述了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的理解与欣赏,可以用归纳比较法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6.
美国小说名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厄纳斯特·海明威,一生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虽然这些人物年龄、性别、职业各异,但仔细观察一下,不难发现这些人物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厄运,显出一种重压下的优雅风度。海明威塑造的这些形象,  相似文献   

7.
陈佳卫 《文教资料》2009,(18):110-111
短篇小说<经过>或者是一场诗与歌的悲喜剧滑稽戏,或者可视为由"诗人"领衔、由一帮社会"精英"联袂演出的粗鄙堂会,总之,作品表达了这样一个严肃命意:以"诗歌"为代表的人的精神文化、心灵性情的堕落和沦丧--这即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充分体现.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性格突出饱满,特征明显典型,而其中体现的生活化特点是作者最成功的艺术力的展现.本文对文本中的人物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深层探讨人物生活化背后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曹禺的名剧《原野》中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和主要人物的人生历程和性格心理作了分析探讨。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不正常的性格和变态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学生反映读不懂小说,说读小说时不知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往往对小说中的人物更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本文简述了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的理解与欣赏,可以用归纳比较法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0.
《与周瑜相遇》是一篇对历史改写的佳作。小说围绕“如何看待英雄”展开情节.得出不倒的英雄是神,神不配称英雄,英雄就该倒下的结论,最后表达了钟情于世俗生活的观点。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首先,将“我”的着装和周瑜的着装做了对比。“我”身着白色睡袍、乌发披垂、赤着足。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着装的对比暗示了“我”是远离周瑜时代的局外人,拥有那种“平常”心态。也许正是这种角度,。“我”才能更客观地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丹柯》是一篇寓言体小说,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小说主题的关键词都是“英雄”,当然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紧扣“英雄”而展开。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参如此诠释《丹柯》主题:“小说的主题便在于歌颂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之外又增添了一份悲剧的色彩。显出了主题的复杂性。”而如果课堂教学仅仅止步于让学生了解丹柯是一个英勇坚强、敢于牺牲的英雄形象,那么我们无异于“入宝山而空手回”。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鲍德温(JamesArthur Baldwin1924—1987)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非洲裔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和社会评论家,一生著述颇为丰厚,共写有六部长篇小说、四部剧本和十几部散文集,其作品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13.
由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看编剧中的“人物”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看似在说如何讲故事,但其论述始终围绕着人物展开。《故事》的核心不是如何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手段的问题,而是塑造"英雄"式人物的问题,这些都根植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国的电影人要读懂《故事》,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根和文化精魂。  相似文献   

14.
立夏的《英雄》,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捕捉了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画面,合成了英雄的整个人生轨迹。青年的他,是英雄的、高尚的,因为他的舍己救人;中年的他,是憨厚的、坚强的,因为他的勤劳朴实;而老年的他,则是贫困的、卑微的,因为他的多舛命途。人们在英雄的事迹中咀嚼着感动。而英雄则在人们的视线中慢慢淡离。在英雄与贫民角色的交替中,他有的只是微笑与坦然;在人生际遇的变化中,不变的依旧是他那撼人心魄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5.
人称被批评家视为叙事话语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范畴,第一人称在现代小说中愈来愈频繁地出现。青禾的小说《寻找那个她》,不仅通过第一人称把视域集中到一个人物之上,而且还试图更为深入地打开人物的灵魂纵深。这篇小说之中特殊的人称使用,终于穿透了通常的戏剧冲突而展开意识内部的波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贵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只看过一次昙花的开放.那种感觉,凄美而壮烈。 一共五盆,排在大厅的一旁。  相似文献   

17.
《霸亭柳》是描写柳宗元一生的长篇小说,在结构安排、人物刻画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是比较成功的作品。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原作电视剧的痕迹较为明显。在对柳宗元坎坷一生的深刻反映,包括对爱情生活的真实描写,尚需做深入细致、生动形象的揭示。  相似文献   

18.
从《水浒传》衍生出的"逼上梁山"和"替天行道",以往人们过多地从文本外围入手诠释二者,却往往陷入自相矛盾。从文本内部入手审视二词却发现其与小说中最多的动词"走"字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走"在小说中并非单纯的叙述动词,已成为囊括修辞学、叙事学以及与"道"相发明的符号系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走"入文本,细绎"走"在人物塑造和小说结构上的文学功能和与"道"相生发的哲理意蕴,以期得出新的合理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一地鸡毛,这四个字首先给人一种杂乱、烦躁的感觉。《一地鸡毛》,这篇小说给人呈现的也是类似于繁琐、烦心、无目的却得过且过这样感觉的生活。作家刘震云用现实的手法写现实的生活,貌似平淡无奇,实则有丰富的寓意。  相似文献   

20.
读小说,很大程度上就是读人。要想读懂一个人,就必须了解这个人乃至周围人的心理。而一篇优秀的小说,它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部分往往是不多的,这就需要我们能从大量的人物外在表现中,读出人物心理。基于此种思考,我们尝试阅读了《孔乙己》,发现了不少新鲜却又叫人心痛的东西,其中就包括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门口的时间不同往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