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7 毫秒
1.
鸳鸯蝴蝶派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鸳鸯蝴蝶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长期以来它一直受到批判和贬斥,作为新文学的对立面出现在文学史著作中。实际上,从文本看,鸳派小说在主题、倾向、叙事、结构、语言等方面和整个社会追求现代性文化语境发生了联系。同时,鸳派小说的现代性也与文本之外的一些因素有关,即文学赖以生存的、影响文学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也就是文学的“生产”体制和过程。  相似文献   

2.
京、海两派文学在对“五四”精神反叛的同时又或多或少的共显着“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社会现代性的投影。在30年代,以左翼文学为主潮的文学领域里,京、海两派体现出时自由、理性索尚的个性主义的文学道路的选择,同时共有对“人”的重视的人道主义情怀。在时都市文明的体认和描述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中,海派倾向于社会现代性,而京派则更倾向于审美现代性。就此,在对京派与海派文学现代性的分析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文学领域呈现的“共时态”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3.
文论界有学者把西方现代派文学反现代性、反理性、反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现代性视为普适性的标准 ,用以规范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应当根据文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所形成的特有的审美关系 ,赋予中国当代文学以审美现代性的新内涵。就批判性的审美精神而言 ,中国当代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虽有共通性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无视这种异质性 ,势必导致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方向的误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现代性(现代派)是批评界和理论界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关于“现代派”与“伪现代派”讨论,更是其中较甚激辩的一项议题,这种讨论充分体现了文学界对现代派、民族派、世界性甚至是大众化的多种诉求,有助于纠正中国现代汉字发展中偏颇和混乱状况,此次讨论既是对新中国27年文学经验教训的反思和清理,也是对后来文学发展走向的导引。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文章中,一个常见的思维模式是从"有"与"无"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十七年文学具备现代性品质,或十七年文学并不具备现代性品质.而实际上,这个时期的文学应当兼有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探讨这个问题最终只能导致一种"不见"与"遮蔽".十七年文学中健康的颂歌文学可以纳入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范畴;而对作家个性的压抑和对人物主体性的排斥则具有明显反现代性的特点.在后者身上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封建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往往成为不同现代性范式相互争辩的一个重要场地.胡适等人以"中国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来界定自己发起的这场文学改革运动,但是这种自我期许并未得到学衡派的认同,学衡派认为胡、陈等人的运动秉承的是卢梭开启的浪漫主义传统,恰恰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颠覆."文白之争"鲜明地凸显了双方所秉持的不同的现代性范式的差异性.胡适等人的白话文理论对语言持一种完全的工具性的理解,力图将白话文打造成为一个全民通用的、书面语与口语一致的民族语言系统,即"国语",这个"国语"在胡适们的心目中,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标志与指标,也是推动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认为,胡适等人的"文学革命"运动是一场以国家工业化为追求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其秉持的基本文化精神乃是启蒙理性.而在学衡派那里,语言是艺术世界的构成物,也是特定文化习尚的表征,文言语体以及传统文学体式则是民族人文传统的一种积淀,在他们看来,这种人文传统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传统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化的典范,因而他们力图维持这种人文传统的连续性,这恰恰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现代性范式的某种特征.因此,尽管两方的立场看似争锋相对,但是,实际上双方都秉持着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范式,而由于西方现代性范式自身的多元性,也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也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格局,并在此后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格局自身的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分析了20世纪40年代"新浪漫派"的个人性话语与其时代主导话语的区别和关系,力图在这两种话语系统的对照比较中,揭示"新浪漫"派文学的审美、文化特性,并将其纳入到"现代性"问题这一新的理论视野中估量徐讦、无名氏的创作所独具的反现代的"现代性"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性的文学.用来确定现代历史阶段之现代属性的标准,也应该成为确定这一时期的现代性文学的标准.文学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历史原点的意义.此前文学革新的成就,要通过文学革命更为成熟的创造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左翼文学反映了革命现代性的要求.革命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因而左翼文学事实上改造并融合了五四文学的传统.左翼文学有重大教训,但也有历史贡献和成功的经验.其优秀之作,证明"工具论"的文学观可以兼顾人情与物理,使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达到统一.世俗现代性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世俗现代性看似现代,实则比较传统,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民众追求生活享乐和欲望宣泄的要求.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但重要的是这两翼如何舞动起来.港澳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同民族的文学相互之间没有文学标准以外的地位高下.现代文学止于1949年仅是一种照顾教材特点的设计.教材的编写还要在体例上创新,要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传授知识、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代派文学高举反传统的旗帜,反思现代人的生存困惑与精神危机,贯穿着深刻的社会批判主题;艺术上又以锐意创新的姿态追求现代性的艺术魅力。文艺的审美现代性为现代派文学树立艺术丰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割裂了文艺与日常现实和普通民众的传统联系,艺术转向了虚构的、荒诞的、神秘新奇的"个人化"的主观精神世界。艺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对抗,弱化了文艺的基本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0.
"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具有范式转换的意义,它们超越了手扪伤痕的"文革"追忆,以异质的美学试验来破解"文革"极端政治理性、寻找后"文革"时代新的现代性想象的可能性.两者不约而同地选择"疯癫"这一视角来展开现代性想象,"疯癫"第一次在新时期文学中成为自主的美学追求,具有了自足的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方的启蒙文学、感伤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代表性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自然与文明对立的主题。西方文学的自然与文明对立主题,是具有现代性的主题。现代性是处在现代条件下的人对现代文明的感觉和态度。18世纪以来的西方众多作家赞美大自然和自然人性,批判现代文明,使其作品具有了现代性特质;作品所表现的以自然对抗文明的主题,具有了现代性批判的深度。西方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现代性批判主题,并不意味着他们故意要与现代文明唱反调,而是为了呵护本真自然的人性、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作为一种越来越重要、充满内在张力的学术范型.研究者对现代性认识日益深化,更多研究者开始探索中国现代性特殊地呈现、描述方式、文学现代性的本土化形态及其独特规律,并在若干具体的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耳目一新的成果.现代性与文学研究范型开始逐步融合.  相似文献   

13.
进入1920年代,文化环境对旧派通俗小说十分不利,特别在经受了五四新文学的激烈批判后,IEI派通俗小说为自身的生存进行变革已经势在必然。在这种趋势之下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张恨水及其《啼笑因缘》等作品对旧派通俗小说的革新和继承,为旧派通俗小说开拓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性转换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篇小说《人间失格》是日本无赖派文学大师太宰治的代表作,它堪称日本战后文学的金字塔之巅。小说主要讲述了大庭叶藏从青少年到中年不同时期的人生困惑与追求,以及面对家庭、爱情和社会时表现出虚无懦弱的人生态度。但在他看似极端另类的生活表层下潜藏着对幸福人生的执着追求和理想社会的热切向往,从这种意义上说,太宰的文学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和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便展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一次不同于西方既有发展方式的现代性探索.这种探索在文学中,特别是城市文学中也有表现:对于既往现代性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寻找,对城市和既往现代性种种价值观的既批判又使用的犹疑、矛盾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是一种文化立场或知识立场,将其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利于对传统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和文学史观进行全面改造,有效地整合既有文学史观念,扩展研究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范畴或主要阶段:启蒙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分层、现代性整合。知识拜物教理论和方法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土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和晚清小说的言情模式是一个封闭、静止的内向性结构,那么,民初鸳鸯蝴蝶派小说以其叙事技巧的现代性,小说形式的突破性初步呈现出外向性。尽管真正打破这一主题模式的,是随之而来的五四新小说,并最终在鲁迅手里发展成熟,出现了真正现代意味的小说。但民初的鸳鸯蝴蝶派通过现代性的转换,成为晚清小说与初期新文学的中介与桥梁。鸳鸯蝴蝶派小说在借鉴外国文学中的艺术经验时正是进行了这种创造性的加工,使它融化为本民族文学的一部分,并推动了中国小说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8.
20 世纪的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往往成为不同现代性范式相互争辩的一个重要场地。胡适等人以"中国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来界定自己发起的这场文学改革运动,但是这种自我期许并未得到学衡派的认同,学衡派认为胡、陈等人的运动秉承的是卢梭开启的浪漫主义传统,恰恰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颠覆。"文白之争"鲜明地凸显了双方所秉持的不同的现代性范式的差异性。胡适等人的白话文理论对语言持一种完全的工具性的理解,力图将白话文打造成为一个全民通用的、书面语与口语一致的民族语言系统,即"国语",这个"国语"在胡适们的心目中,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标志与指标,也是推动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认为,胡适等人的"文学革命"运动是一场以国家工业化为追求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其秉持的基本文化精神乃是启蒙理性。而在学衡派那里,语言是艺术世界的构成物,也是特定文化习尚的表征,文言语体以及传统文学体式则是民族人文传统的一种积淀,在他们看来,这种人文传统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传统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化的典范,因而他们力图维持这种人文传统的连续性,这恰恰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现代性范式的某种特征。因此,尽管两方的立场看似争锋相对,但是,实际上双方都秉持着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范式,而由于西方现代性范式自身的多元性,也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也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格局,并在此后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格局自身的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19.
陈长春 《孩子天地》2016,(8):295-296
上世纪90年代后,学者历史性的审视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发现关于现代性这一概念较为复杂,误认为现代性为百宝箱,该种现象违背界定学术名词的逻辑性原则。但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表达传统文学性质反抗和质疑现代性的两面性,文学中关于现代性的审美同社会中的现代性不同,文学更加注重研究其他方面,下面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斯达尔夫人在审美现代性视角下,提出了划分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观点,而后又为这两种文学样式的互相交融和融洽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促进.斯达尔夫人的民族主义对文学现代性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她的思想将最终走向世界主义,她的文学视野将从南方、北方的划分,逐渐升成为一种理想的、调和的世界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