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西方早有研究.当代皮亚杰最早运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进一步确认了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的不变性,梳理出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从基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到按照社会规则进而到超越社会规则的主线;新科尔伯格理论在继承与发展科尔伯格理论的同时也丰富了道德认知理论本身,其理论主要由道德图式论、道德类型论和四成分模型构成;而后科尔伯格理论则以艾森伯格的亲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吉利根的女性道德心理学为代表,其内容更加广泛,主要表现在对道德概念进行重构,重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注重对道德人格和道德自我的探究.在道德测量方法方面,主要有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访谈法以及新科尔伯格理论的DIT1和DIT2.实际上,道德理论应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提倡和遵循的,但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道德建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由此,道德建设要与时俱进。道德建设中的道德理论、道德内容、加强道德建设的方法等,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赋予其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同情心是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一书的出发点。以同情心为起点,通过阐述同情与合宜性的概念、同情情感产生的原因及过程,从而导出道德品质的确立。在抛弃亚当·斯密主观主义色彩和历史局限性的前提下审视其同情理论,对遏制我国目前道德失范、道德滑坡现象,改善道德状况,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中,对人类伦理生活的反思是一个重要内容.其蕴涵的现代性精神代表了现代社会伦理诉求的主要方向.无论是对道德秩序和规范体系的调整与建构,还是现代性伦理精神的重塑,以及对现代社会伦理生活的合理安排,都是马克思对人类现实道德生活批判深思的结果,从而为人类的解放提供了现代性的理论筹划.  相似文献   

5.
墨家的道德乌托邦思想包括"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道德理想、"尚贤"与"尚同"的政治道德理想和"非攻"的天下和平理想.这种基于"兼爱"理论而构建起来的道德理想,在封建等级社会和专制体制下,只能是一种乌托邦.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在战国时期动荡无序的社会里,广大人民向往平等、民主与和平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6.
"实践-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认为,道德的学习、道德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来实现的,可以从其所主张的学习形式、教育原则、师生关系几方面借鉴该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7.
美国品格教育成功的改善了其道德缺失的情境,在社会、社区、学校三者的努力下,美国社会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学校的道德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对道德的认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对我国营造道德本位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是源于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而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文化思潮,但其理论主张的极端批判性特征却导致后现代主义陷入自身矛盾的泥潭。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力养成的关键阶段,在后现代主义消极影响下,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出现令人担忧的问题。避免后现代思潮的消极影响,提升大学生道德判断力,有待于各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思想倾向.中国社会转型中一些社会思潮会动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民族价值观和正确道德现的树立.高校要重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0.
道德认知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领域特殊性的视野对于理解儿童道德发展和改进研究思路、方法有着有益的启示和指引.道德认知领域一般性理论受到新近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质疑,道德领域理论的提出开创了道德领域特殊性研究的先河,从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道德、常规和个人事件的划分,文章最后对这一理论及未来研究模式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而"知情意行"大多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德育概念.知,即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笔者认为"知情意行"不仅仅是一个德育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假设性情境下做出的道德判断与其在真实环境中的道德行为发生分离,不仅出现了"言行不一"的尴尬境况,而且对道德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挑战。尽管过去关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大量集中于假设性的道德情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要的道德理论,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人们在假设性情境下的道德预期,并不能与真实情境下的道德行为达成一致。综合相关研究结果发现,神经机制、心理过程、情绪以及社会文化是影响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出现分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少年儿童体育道德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雷斯特的道德发展四过程学说和社会认知的道德发展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目前国内外应用广泛且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量表,对被试(N=300)的道德发展水平进行测量,研究目的旨在弄清我国儿童在体育活动条件下道德发展的规律,结果表明, 所测被试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道德意向和道德行为的得分存在着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尽快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道德标准、道德理论、道德规范,以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继承传统道德的精华,借鉴西方思想道德的文明成果,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思想,加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治理是影响当今世界各国治道变革的主流理论,其倡导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与制衡,社会资本是治理的润滑剂和道德基础,顾客导向,市场化政府.治理理论对我国地方治道变革有着重要启示,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社会公共责任机制;建立政府指导支持下的社区自治体制与机制;开展社区教育,培育公共精神;建立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增强政府的回应性.  相似文献   

16.
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接受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道德接受必然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价值导向、群体背景和道德情景.分析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可以为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儒家人生修养理论博大精深,笔者从孔、孟、荀的人生修养理论出发,从其核心理论中找出其合理之处并与现代社会暗相契合.儒家思想中的律己修身、培养个人的道德自觉性,"仁爱"思想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都极具现实意义,值得现代人借鉴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采用道德情绪的行为回忆范式,探讨中国大学生在负性道德情绪影响下的应对行为.结果发现:(1)负性道德情绪下的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掩饰意义的行为词语;(2)负性道德情绪下的被试其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3)体验到负性道德情绪的被试在做出掩饰动作后,其亲社会行为水平有所下降,与控制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揭示:中国大学生体验到负性道德情绪后更倾向于做出掩饰行为而不是洁净行为.  相似文献   

19.
现有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将道德教育的根本矛盾解读为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将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理解为道德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样的解读源于道德教育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简单"移植"和教条式应用.我国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不足使道德教育基本理论没有能够真正揭示道德教育内含的根本矛盾.现代道德理论尽管坚持"是"与"应当"的分离,但是包括麦金太尔在内的道德思想家竭力主张解决现代道德生活失范的路径是重新弥合"是"与"应当"之间的裂缝,回归道德的整体性.对道德生成本质的探讨表明,道德生成应具备三个层次的条件道德理解力的获得、道德领域"应当"的达成、"是"与"应当"的一致与和谐.通过对古今教育的分析表明,教育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功能性领域,主要承担技术培训和知识训练的任务,倾向于去道德化.但教育的世俗化、专业化、功能化和技术化倾向并不能去除教育所担当的道德责任,道德教育要求教育活动必须符合道德生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伦理道德实践中,道德宽容已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对道德宽容的理论根据、基本内核、实现机制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道德宽容的全面正确理解,从而推动道德宽容的社会实践,彰显道德宽容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