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是其突破女性题材,走上塑造男性并进而关怀美国黑人种族命运发展这一深刻主题的颠峰之作.小说以美国黑人传唱"所罗门之歌"向往"飞行"为旋律,通过小名叫"奶娃"的主人公一家三代的对不同时代美国黑人不同生存方式的理解,展示出美国黑人从梦回非洲到认同白人,再到回归传统的精神探寻之路,从而为美国黑人描绘了立足美国而获得"飞行"自由的理想精神境界.托尼*莫里森超越了对美国白人的向往或仇视的传统黑人文学主题,无疑开拓了黑人文学更豁达的思维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2.
《所罗门之歌》出版于1977年,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公开发表的第三部小说,围绕着一个黑人青年"奶娃"的成长过程展开,是莫里森唯一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被誉为继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和拉尔夫·埃里森的《隐形人》之后的美国黑人文学上的又一里程碑式作品。本文试从韩礼徳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角度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奶娃与派拉特的对话,通过语气系统找出奶娃性格在话语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Milkman是美国黑人女作家Toni Morrison 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里的主人公.本文探讨Milkman是如何在南行寻宝的过程中从一个没有生活目标,找不到生活乐趣,找不到自我,对黑人民族文化和历史一无所知,向往白人生活和白人世界的黑人成长为一个思想成熟,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黑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4.
<正>《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目前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品主要展示一个叫"奶娃·戴德"(Milkman Dead)的男性黑人青年如何去寻求黑人历史文化之根和自身精神独立的成长过程。在《所罗门之歌》中,通过描述奶娃在成长过程中对种族意识的获得,莫里森表达了美国黑人应该通过回归传统文化和寻求种族身份来获得平等地位的理念。而奶娃的成长经历,则展示了美国黑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是着力描写在白人强势文化下,黑人自身文化价值的扭曲和瓦解。她早期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分别展现了女主人公佩克拉和秀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本篇论文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的人生选择进行对比分析,意在阐述这样一个观点:美国黑人女性只有尊重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6.
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于2012年发表其第十部小说《家》.该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十四岁的黑人女孩茜离家、受创、归家的经历,揭露了在看似“黄金时代”的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同时揭露了黑人自身的问题和阴暗面.本文聚焦小说女主人公茜,从女性书写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白人主流文化下黑人女性只有坚守黑人文化和传统,凸显黑人女性文化的价值,才能获得疗伤的机会以保存自身.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8.
《所罗门之歌》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的心灵成长和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证明了小说中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给予了奶娃勇气、力量和启迪,并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解读,借助男主人公的成长,使黑人女性的重要历史文化含义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最蓝的眼睛》中的“恋物”悲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作品主人公黑人女性波莉及其女儿佩克拉在白人强势文化的压力下丧失自我,用“恋物”的方式填补心理缺失,双双沦为白人文化意识形态的牺牲品。她们的“恋物”悲情是殖民主义对民族进行叙述建构的结果。作品以此强调保持民族文化尊严对第三世界国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瑞森的处女作.小说描述了生活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这一大环境下的两个黑人小女孩的命运.家庭背景的不同、白人对黑人的忽略和歧视,使她们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呈现出了对自身命运的困惑和抗争,以及对黑人文化的背离与坚守.  相似文献   

11.
张晓锋 《海外英语》2011,(2):194-195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她最早的一部成长小说。小说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一个美国黑人小女孩在白人文化冲击下的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白人的文化霸权是引发黑人女性成长困惑的主要原因,而长期的困惑导致了他们的自我迷失和否定。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主人公奶娃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接受黑人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才能寻得自己的根、才会真正获得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黑人才能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13.
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在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部小说在民权运动广泛开展的背景下,融合了私刑、哈莱姆暴动等大量历史因素,展现了黑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所受到的歧视和压迫.本文试图以此为基础,用存在主义分析来小说中所体现的主人公在白人至上的社会中,在挫折、痛苦和迷茫中对自由和身份的探求,以及对存在责任的渴望.  相似文献   

14.
《所罗门之歌》,莫里森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标志着莫里森小说创作由深度到广度的开拓。小说通过叙说奶人飞翔回归黑人文化,找寻到自己真实姓名和融入黑人群体之历程,描写了在种族制度下从黑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和历史的怀念,展现了美国黑人在被白人霸权文化异化的生存状态下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被誉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抗议小说"的扛鼎之作,因此学界针对《土生子》的研究多集中于黑白二元对立上,着重探讨的是美国社会制度和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心灵的戕害及其灾难性后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采用新的视角,以跨种族性关系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小说主人公别格的悲剧成因,并且通过分析书中白人如何利用虚假的黑人"性神话"构建黑人的他者身份,揭示别格杀害白人姑娘玛丽的讽刺性寓意,彰显"抗议小说之父"赖特解构黑人"性神话"的创作智慧。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深刻关注黑人的身份和命运问题,谱写了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心灵迷失的悲剧。本论文通过对比小说中两个相似的黑人家庭对白人文化统治的不同反应,分析导致其截然不同命运的根源,探讨莫里森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7.
吴扬 《海外英语》2012,(18):206-209
以家庭为环境,《家常用法》描述了母亲,麦琪和迪之间的相互影响,展现了三个主人公生活的生动画卷。在这篇小说中,家庭成为了文化冲突的焦点,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整体文学价值,也阐述了黑人对待历史和文化的截然不同的反应。沃克利用象征手法讲述了美国黑人文化的非洲根源,也触及了现代白人文明给黑人文化带来的影响与痛苦。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家常用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冲突的根源可以从不同侧面解读沃克的文化焦虑。  相似文献   

18.
崔琰 《考试周刊》2008,(5):138-139
托尼·莫里森是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黑人作家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里森的Beloved这部小说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母爱的研究.揭示了伟大的母爱在奴隶制和种族歧视下的畸变.  相似文献   

19.
内战后的美国社会,黑人们虽然取得了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和解放,但是种族主义仍然盛行,不平等现象随处可见.在这黑白文化的"大杂交"中,由于白人文化的主流地位及其霸权主义倾向,美国黑人及其文化时刻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美国黑人如何界定自己?如何在保存自身文化身份的同时,探求和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是每一个美国黑人无法逃避的现实.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在小说<无形人>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求.  相似文献   

20.
王玮 《考试周刊》2010,(45):17-1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描述了一个倍受欺凌的黑人女孩的悲剧故事,反映了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黑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惑。通过对该小说深刻内涵的研究,本文从其象征意义出发,分析"最蓝的眼睛"所揭示的白人主流文化强势影响下扭曲的黑人心灵这一主题,同时揭示了一个真理,即只有美国黑人尊重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