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万庆  谢方方 《视听》2016,(11):110-111
手机媒介的功能多样化带来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高度泛化。以女性网络自拍为例,手机媒介泛化社会审美主要表现在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审美解构表现为从亚文化形态到潮流兴起,再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变中自拍对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审美建构表现在网络自拍对女性审美和身份的重构。在分析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的基础上,指出手机媒介审美泛化的原因在于满足审美创造者的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男性审美主体的指导和影响,手机媒介技术的催化。  相似文献   

2.
历经廿载,互联网从信息传播工具演变为集信息发布、交互、利用、交易于一体的信息平台,网络构成了当前社会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虚拟空间"演变为具有独立结构、形态和文化特征的"网络社会",并通过"虚拟"与"现实"的相互砥砺,成为推动现实社会变革、解构和重塑的重要力量。作者提出"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旨在打破传统学科对新兴事物的认识局限,致力于围绕互联网自身特征和特殊问题构建理论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络热词蓬勃发展,呈现出凝练性、快消性和融合性的传播特点。网络热词的广泛使用,解构了传统文化语境,有效延展了话语体系,也成为网民自我娱乐、纾解情绪和舆论监督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刘娟 《新闻传播》2005,(11):44-46
网络电视实现了电视与网络在传播模式上的强强联合,具有与网络或电视完全不同的传播文化结构。首先,发散性传播方式促使了传统电视受众线性思维解构;其次,网络与电视单传播语境界线的消解,使同域或异域文化圈中的不同文化的交流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类传播文化形态;最后,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电视的大众文化特质进步向传播文化方向发展,令传统传播文化的公信度、厚重度呈弱化趋势,使网络电视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了阴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化研究视野下的网络视频新闻,解构了传统精英主义的新闻理论,带有强烈的后现代文化特征。视频新闻在微博传播中形成开放、动态的文本,不同身份的个体在其中表达了多元诉求,由此打破传统电视新闻时代的传授关系,建构起新的文化权力关系。网络视频新闻微博传播中的文化政治对国家的宏观政治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于传统视频,弹幕评论呈现出即时的反馈性、草根化、碎片化、娱乐化等特点;弹幕视频去中心化的"N次传播"模式解构了传统视频中心化的"一对多"传播模式,传统视频文本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神话和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颠覆和解构,借助弹幕技术还产生了新型社交格局和"弹幕文化";其所呈现的"多音齐鸣"的狂欢化特质亦是边缘反抗中心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刘荃 《传媒观察》2011,(4):38-39
"网络豪放女"和"XX门"是近几年来广受关注的网络文化现象,其表征都是对性别形象尤其是女性性形象的暴露与消费。这些性信息不仅存在于网络中,而且会渗透进传统媒介并迅速传播,成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网络豪放女"与"XX门"  相似文献   

8.
论网络环境中的“碎片化”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别从网络技术、阅读心理学和网络社会文化的多个角度,对网络阅读的碎片化问题成因和读者心性的碎片化解构,以及网络阅读环境的离散性信息切片现象分别加以论述,从而进一步确认了网络阅读在本质上与传统阅读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刘娜 《东南传播》2011,(5):60-62
网络论坛具有虚拟性、多元化、碎片化等特点,它打破了网民基于时—空对应关系的较为稳定的现实身份认同,解构了身份认同的自然、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机制等传统来源。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变得不确定、虚无、碎片化甚至消散。另一方面,网络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新形态,本身可以成为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替代性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论坛自身的身份建构、论坛对网友的身份建构以及网友之间相互的身份建构,网络论坛为虚拟空间中的公民提供了身份建构的多重可能性与现实空间。通过在网络论坛中进行现实参与,公民建构起来的不仅是虚拟身份,更是现实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刘漾波 《今传媒》2016,(1):156-157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日益呈现碎片化趋势,其中,媒体的碎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传播时空环境、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在碎片化媒体环境中,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遭遇一定程度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主流价值观面临解构、传统文化沦丧、文化泛娱乐化严重.本文通过分析媒体碎片化特征,进而分析媒体碎片化对民族文化认同造成的影响,最后就这一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旨在引发各方思考.  相似文献   

11.
"身份"是人文社会学科中一个广泛而宏观的概念,具有先在性、客观性和个体性,是影响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身份传播是具有特定身份的传播主体接收、处理、传播信息并将其身份与信息的结合作用于传播各环节的信息活动.身份即传播,人类活动中任何信息的传递必然包括传播主体身份属性的传递.作为传播学的分支,身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身份地...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对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探究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中传者身份的表征与身份传播的作用模式发现:组织传播中身份的作用既是组织统一性的维护,也是组织结构的维系。大众传播中传者身份则体现为媒介身份和受众身份的双重博弈,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形成的统一身份认知相融合,以促使社会共识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多元化构造。传者身份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束缚的表现。传者身份在不同的语境下以不同方式影响个体的信息传递和交往活动。网络传播中的身份则重新划分为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互联网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带来各个传播环节的不稳定性,使传者的身份作用更加凸显,并将原有的传播类型转化而出现传播类型边界的消融。在互联网环境及其影响下,网络传播导致传播边界的消融与身份传播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迎来一个伟大的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正在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词”,网络文化正在日渐形成。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仅就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网络传播的优势和局限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作为一种前景广阔、方兴未艾的信息传播方式,其现实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首先,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它具有很多技术上的优势,比传统媒介信息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4.
<正>网络社区的概念与现状网络社区一词是对现实社区的引喻,无论是其功能还是组织形式和现实社区都存有明显差别,不再具有地域含义,而变成了一个数字化技术支撑的、悬挂在现实之外的“拟想空间”。在网络社区里,由于传播的渠道由窗口变成平台而带来传播方式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传者与受者身份界限被打破、信息的搜索与发布权是主动和平等的、信息的区域界限被打破、信息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彩、信息的泛对象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网络的功能——即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过渡到了点到点的传播路径,同时也对传统大众传播机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的视听信息传播方式——电视,正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本文考察了网络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传播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视听信息的接收者在此过程中发生的转变。本文认为,视听信息的接收者正在从被动接收、单次接收信息的"受众"(receiver)变为表现出主动选择和多向传播的信息"使用者"(uSer),而这种转变将带动视听信息传播路径的多级化和传播效果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华南虎"和"艳照门"两个新闻热点事件,从网络传播的文化氛围、技术支持和心理分析三个方面,对网络传播的范式予以分析,探究网络信息传播中权威的解构和民间话语权的架构.  相似文献   

17.
王静 《东南传播》2020,(5):40-42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科技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技术正在重塑传播主体,身体作为传播过程中的物质性存在,是梅洛庞蒂所说的"存在的基础",还是福柯所说的"历史的产物"?对此,性别作为身体个性化的表征,既是现存权力等级的重要基础,又是个体进入社会传播网络的身份标记,是一个探究传播具身性的重要视角。本文作为初涉媒介哲学领域的探索性研究,试图通过分析赛博朋克电影文本中的性别身体呈现,展现新型媒介环境下身体与性和性别的可能性,反思媒介技术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信息传播环境的改变推动了社会个体信息消费行为的变革。当下,我国媒介环境的改变使社会化媒体成为人们信息消费和人际交往的主要场域。社会化媒体中信息生产者身份的匿名性和网络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加剧了信息风险等级。受众在表达自我的同时,由于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往往盲目地充当风险信息的二次生产者。风险信息一旦进入以"圈层形态"为主的人际传播环境中,则极易引发葡萄藤效应,进而诱发社会群体性事件。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和谐的传播环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受众作为信息传播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其信息解构能力与传播效果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从媒介素养的研究视角出发,探寻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受众应对信息风险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融合,网络出版物日益成为一种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出版物相比,网络出版物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灵活、受众覆盖面广等显著特征。网络出版物的传播,有效促进了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传播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运用网络出版物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认知程度、增强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情感认同、塑造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坚定信念、引领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自觉行动,是营造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氛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视角,以后现代思潮与表情包的关系为出发点,对网络表情包后现代式的传播逻辑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在解构主流与权威,重构互主体价值观;解构严肃政治符号,重构娱乐性话语空间;解构传统美学,重构草根文化;解构理性与深度,重构表象化解读四个角度。同时对网络表情包背后的话语体系流变与发展趋向作出了思考,集中在从沟通辅助到沟通障碍的变化、意识形态与流行文化的操控、虚无主义倾向的表露及文字意涵的复归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